试论大学生盗窃案件的原因和预防对策

时间:2022-09-15 01:46:40

试论大学生盗窃案件的原因和预防对策

摘要:大学生盗窃案件在大学校园内屡见不鲜,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和校风建设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盗窃案件的发生,从法学,心理学等方面分析大学生盗窃案件的原因和特点,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盗窃犯罪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盗窃;法律素质;心理健康;预防

中图分类号:D917.6;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9-0050-01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招生人数逐步扩大,在校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大学生盗窃案件迅速上升趋势,大学生盗窃案件占到高校发案率的70%左右,给在校学生造成了较大的财产损失,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秩序和校风建设,引起了高等教育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的重视。因此,分析大学生盗窃案件的原因和特点,尽快找到预防遏制大学生盗窃案的方法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

1.法律意识淡薄

在应试教育的浪潮下,大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头脑中是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不道德的事有较强的判断力和抑制力;而有盗窃行为的大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违法犯罪后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守法意识欠缺,不重视法律知识的积累和培养,没有法律意识就根本谈不上守法意识,有部分盗窃行为的大学生在发案后,简单的认为将盗窃物品退给失主,赔礼道歉就可以相安无事,殊不知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给社会造成了危害性,要面临法律的惩罚。

2.经济文化因素影响

目前,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成年,但是经济尚未独立,主要的经济来源依然依靠父母支持。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受社会上享乐主义,金钱主义等非主流思想的影响,使得少数大学生产生了追求名牌,相互攀比、过度消费的不良习惯和风气。消费需要资本,如果家庭提供不了其过度消费的资本,那么部分个体没有通过兼职或其他正当途径获得满足时,就会运用非法手段来满足。

3.心理因素的影响

行窃学生的动机是以非法占有别人财产为目的,心理上有典型的侥幸心理,没有守住道德的底线,越过了法律的红线。

二、大学生盗窃案件特点

1.目标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大学生学习用具,通信工具逐渐信息化和现代化,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入校后都购买笔记本电脑,有些学生追求时髦,使用名牌手机等,这些对大学生来说算是价值不菲的物品,同时又便于携带、转移、出售,在这些贵重物品没有得到妥善保管的时候,从而成为了大学生盗窃案的主要目标。另外,生活费,学费等现金、自行车、小到饭卡都成为了被盗的财物。

2.手段智能化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高智商的群体,他们知识全面,脑筋灵活。在盗窃之前往往精密策划,事前踩点、事后立即转移赃物。例如:江苏某高校一名大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放寒假前几个月借用同学自行车之机偷配同学宿舍钥匙,等到期末考试最后一门考试时,提前交卷回到宿舍,用偷配的钥匙打开其他同学宿舍,盗走笔记本电脑,先后通过同样方法盗走同学笔记本电脑四台,在其他同学考试还没结束时已经逃离学校,该同学在帮老师打扫机房的时候,伺机将计算机房电脑主机里面的电源、主板、内存条、硬盘盗走,作案后在网上与事先联系好的商家交易,逃避保卫部门和公安机关的追查,反映出了大学生盗窃的高智商性。

3.作案时间短、转移速度快

大学生平时大多数时间在校园里渡过,对校园和宿舍的地形非常熟悉,在作案后往往会避开监控设施,会迅速隐蔽,趁同学不备时将赃物转移出学校。在高校里面,夏天经常会有同学睡午觉起来发现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等物品不翼而飞,或者离开宿舍到隔壁宿舍串门几分钟时间回到宿舍发现笔记本电脑已经丢失。当然,失主没有随时手关门也给行窃分子提供了顺手牵羊的机会。

三、大学生盗窃案的预防对策

1.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懂法守法意识

目前,在各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与思想道德课程教学,但多流于形式,学生上课大部分以拿学分的心态对待,课程结束提交一篇论文就算该科目合格,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法律素质的目的。因此,法律素质教育应当改变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教育,代之以生动、直观的案例教学,让学生知道违反法律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性,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教育内容倾向于刑法、民法等重点部门法的教育。另外,应当针对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比如结合“五五普法”组织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聘请专业法律工作人员作报告,增加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机会,从而使得大学生明白恪守道德底线的重要性,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敢于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环境和人的交互作用是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机制,有盗窃行为的大学生,首先存在侥幸心理,行窃时总认为别人不会发现,不会怀疑自己,作案成功后又有一种后悔自卑的心理,案件告破以后乞求学校保卫部门能够从轻处理,不要通知家长和老师,有些同学甚至当场给工作人员下跪,这些都反映出盗窃行为大学生心理认知上的偏差。因此,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可以不断的克服不良心理的产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防止产生不正确的欲望,把盗窃行为消灭在思想萌芽状态,让学生懂得从正当途径获取经济来源,比如兼职和勤工俭学等。

3.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配合行政司法部门加大打击力度

目前,高校发生盗窃案件,高校保卫部门接到报案后会首先调查处理,保卫部门调查取证破案后,最多是对学生批评教育,将学生交由公安机关依法惩处怕影响到学校声誉,情况不是特别严重的情况下还是将学生交由学生管理部门处理,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这种错误也比较棘手,如果在全校范围内公开处分,会对行窃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很大的打击,为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大多都是批评教育后不了了之。学校的这种对学生的保护行为实际上是在纵容犯罪,行窃者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其他同学也没有引以为戒。因此,针对高校校园的盗窃案件,保卫部门破案后,发现有构成犯罪的学生应绝不姑息,主动配合公安机关进行处理,不怕家丑外扬,利用典型案例,针对其他学生进行宣讲教育,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让学生明白越过法律底线,必然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上一篇:关于供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讨 下一篇: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