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人李益及其诗中的笛声

时间:2022-09-15 01:27:03

唐诗中,笛声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的笛声,悠扬婉转,随风飘散,勾起了游子无限的思乡之情。但对笛声情有独钟,描写得出神入化的,当推中唐诗人李益。

益,字君虞,陇西姑臧人。大历四年齐映榜进士,调郑县尉。同辈行稍进达,益久不升,郁郁去游燕、赵间,幽州节度刘济辟为从事,未几,又佐宁幕府。风流有词藻,与宗人贺相埒,每一篇就,乐工赂求之,被于雅乐,供奉天子。如《征人》、《早行》篇,天下皆施绘画。二十三受策秩,从军十年,运筹决胜,尤其所长。往往鞍马间为文,横槊赋诗,故多抑扬激历悲离之作,高适、岑参之流也。――这是《唐才子传》对他的介绍。

李益的诗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但是,他从军所到的幽州河朔,中唐时代已成为藩镇割据的地方。这里的边塞士卒们,迫于连年不断的内外战争,为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黯然消失。李益诗:“今日边庭战,缘赏不缘名”(《发军中》)清楚地说明这种军心士气的变化。士卒们对战争厌倦不满是很自然的。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抒写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请看以下三首具有代表性的写笛声的诗:

春夜司笛

李 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群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这首诗是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前两旬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两句就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就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寓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诗人写迁客,借大雁,其实用意在己,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就如春到大地却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本诗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诗的前两旬,写月下登城所见。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沙地中的沙子在月光照耀下,白得像雪且带着霜样的寒气。近看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然而凄冷的月光,如霜的月色使人生寒。置身此地,边地之感、思乡之情,隐隐的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他们引颈望月,无奈的思乡情是那么凄婉。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色,第三句写声,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独辟蹊径,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容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蓄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从军北征

李 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本诗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寥寥七字点出了地域、季节、气候,有力的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行路难”就一语道尽。《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据《乐府题解》说,它的内容兼及“离别悲伤之意”。而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使人倍感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因其如此,从而把军人的心情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也更动人。乐声对人有巨大的感染力,李益在他的边塞诗中善于从这一点下笔,让读者随同乐声进入诗境,充分感受将士们的羁旅情怀。

边塞诗人中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都写过笛声,但他们大都处在盛唐时代,他们的笛声中更多的体现出的是一种渴望建功立业,马革裹尸的豪情,尽管也有乡愁,但更多的是将士们对戍边的重大责任的理解。李益的边塞诗里已没有盛唐边塞诗那种乐观豪放的情调,即使和王昌龄《从军行》中描写“边愁”的诗相比,也有凄凉感伤和雄浑悲壮的差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李益尽管诗才高峻,笛声哀惋,但他已是盛唐清音的孤独绝唱了。时代的变化,大唐已成危卵,个人的坎坷经历,决定了他的笛声的凄婉。

上一篇:从《错误》窥测古代女子地位 下一篇:浅析唐宋诗词中“月”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