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马仙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15 01:03:11

女神马仙研究综述

【摘要】马仙是福建三大女神之一,历史地位仅次于妈祖和陈靖姑。马仙流传的地域,包括浙江南部和福建大部分地区。以上各地方志中均有马仙的相关记载,从地域分布来看,闽北、闽东是主要信仰地区。关于马仙的出生地籍贯、以及各种传说故事也因时、因地、因人而流迁变化。

【关键词】马仙;孝妇;本地化;民间造神;信仰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68-02

马仙,又称马元君,马天仙,马大仙,马孝仙,马氏真仙,马仙姑,马仙娘娘,马五娘,马七娘,仙妈,仙奶妈等等。在福建,马仙信仰是继妈祖、陈靖姑之后的最具影响力的民间信仰。宋太祖赵匡胤将马仙、妈祖、陈靖姑并称为三大女神。宋太祖褒封马仙“懿正真人,命列祀典”,宋太宗加封“护国嘉佑真仙,并立像祀之”,宋真宗敕封“灵泽感应马氏真人”。

一、马仙的籍贯及流行区域

马仙的故事,从有记载的唐乾元(756―760年)时缙云县令李阳冰的《护国夫人庙碑记》算起,论其年代至少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李阳冰的简略讲述,彰显这位平民女子成仙得道的终点――孝:“仙家贫事姑,行工辟机杼事以养,家距鹤溪百有余里,晨往夕返,至食以羹于姑,如出釜甄然。”①

《闽书》上也有相似记录,然明《万历续道藏・搜神记・马大仙》记载却略异:“大仙姓马氏,衢州府景陵县人也。家贫养姑孝,佣身以资薪米,恒苦不给,艰险备尝,略无倦息。一日遇异人授以仙术,祝之曰:感汝孝养,持此代菽水饮,毋轻语。大仙如其术,日给膳养不劳余力,自是姑得所养善所终。未几大仙亦随之以示寂矣。乡人重之,为立祠以永其祀,凡祷多应,水旱疾疫如转园然。有李阳冰所撰碑记,及本朝诚意伯刘基重修马大仙庙记。”

按马仙流传的地域,包括浙江南部和福建大部分地区。浙江省南部,以景宁为中心,云和、丽水、遂昌、庆元等地是这一信仰圈的内层;福建地区则包括柘荣、寿宁、沙县、建阳、福州、松溪、福安、宁德、尤溪、霞浦、建瓯、大田、永安、永春、德化等地。以上各地方志中均有马仙的相关记载,其中建安县和瓯宁县(今建瓯市)提到次数最多,当地名山分别有7处和5处与马仙事迹有关,以致《寿宁待志》、《闽书》等许多方志都认为马仙乃建安将相里人,甚至隶属浙江的《平阳县志》也认为“马仙生建安县将相里”说明福建建安的马仙信仰影响已经盖过原传入地浙江景宁,并有回传到浙江的迹象,可见也是马仙传播的中心。

二、马仙研究的理由或学术意义

(一)可以丰富女神文化的研究体系

马仙原本是福建三大女神之一,现在的名气却比妈祖和陈靖姑小很多,系统介绍研究的人并不多。后两者都是由巫成神,马仙则是道姑成神。妈祖是海上女神,和平女神,陈靖姑是护产保婴神,马仙除祈雨外,突出宣扬儒家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她是一个孝妇神,因其性别的原因在有的地方也承担求子、护产的功能。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也有求财升学,保平安等功能。

(二)马仙信仰在千年的承传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仙民俗文化

马仙诞辰的迎送巡游仪俗,极具观赏性,它通过道教科仪、民间音乐、戏曲舞蹈、传统武术、民间曲艺、民间灯会等文艺形式,展示“孝”文化、“境”文化、“灯”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融合,表达民众迎圣祈福求雨保平安和五谷丰登的愿望,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社区村落、种族群体和宗族内部产生了巨大的聚合作用,为和谐婆媳、和谐社区树立了典范,有利于乡土和谐向上氛围的形成,对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七夕节时,百姓不向织女乞巧、乞姻缘,置信这一日是马仙娘娘的诞辰,“里巫以彩缕系小儿颈臂,云可长命,谓之长命丝。”显然是将马仙娘娘当成了能让小孩子健康成长的保护神。

(三)马仙人物的本地化和再造

有关马仙的研究,对其源流,始发地已有涉及,但不是太深入。一个故事会因时、因地、因人而流迁变化。虽然起初是同一个马仙,但是在各地流传的马仙故事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对于马仙本人的籍贯、生辰等信息也有各自的说法。马仙的个数也由一个变成了三个,五个,甚至七个。在永安,当地人还自己创造了一个功能类似的林仙(七贤真仙),和马仙分庭抗礼。

三、研究现状

关于马仙的记载主要来源于浙江和福建两省的方志,目前学界对于马仙的专著还未发现,其他已经搜集到的材料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学者专著中的介绍性专题。如林国平的《福建省志・民俗志》、《闽台区域文化研究》、《闽台民间信仰源流》;林国平、彭文宇著的《福建民间信仰》;徐晓望的《福建民间信仰源流》;陈支平的《福建宗教史》;邱季瑞主编的《福建古代历史文化博览》。

2.马仙流传地编辑出版的民俗资料集子,包括自编的内部交流资料。比如浙江民俗学会编的《浙江风俗简志》,永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的《永安寺庙志》,尤溪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在2003年编的《尤溪宗教大观》,大田县文化体育局在2007年编的《大田县文化遗产名录》。

3.学术论文。如叶明生的《闽浙马仙信仰与地方仪俗之探讨――柘荣马仙信仰文化调查》②,陈起兴的《浅谈柘荣的马仙文化信仰》③,陈文龙的《福建马仙信仰与地域文化――以柘荣为个案的研究》④,林静的《马仙信仰与地域社会》⑤,张永宏、田甜的《神圣的表演:柘荣马仙信仰迎神赛会的仪式――一个戏剧人类学的考察》⑥。陈文龙和林静所写的两篇均属于硕士论文。

叶明生的《闽浙马仙信仰与地方仪俗之探讨--柘荣马仙信仰文化调查》指出,马仙起初是一个纯朴善良的孝妇,被社会尤其是士人关注、传扬、充实和改造后成为民众社会生活中的多功能神灵,至今不惟在浙南民间依然保持旺盛的香火,在闽东的柘荣县,马仙已成为百姓心中的至神。柘荣的“迎马仙”仪式已成为民间信仰仪俗和文化节相结合的大型文化活动。

陈文龙的《福建马仙信仰与地域文化――以柘荣为个案的研究》主要了结合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福建闽东柘荣马仙信仰仪式的过程、组织形式、组织者,尤其是对当地特殊的区域文化“境”进行了解读。作者认为民间信仰及其仪式是地方村民以自己的话语对自己的宇宙观、生活观念的描述与展演,这一描述的历史动态变化过程就是地方文化形成的过程。

林静的《马仙信仰与地域社会》是以地方志书为基础,勾勒出浙江一带马仙信仰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大致轮廓,通过对景宁、苍南、柘荣等地区传说及仪式的差异比较,考察马仙信仰在地方社区中的功能变异,体现信仰与民俗均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因时因地适应地方需求而不断改变神格和职能的特征。

张永宏、田甜的《神圣的表演:柘荣马仙信仰迎神赛会的仪式――一个戏剧人类学的考察》主要关注柘荣马仙信仰迎神赛会的仪式表演,突出其具有世俗的娱乐性和艺术性。两位作者从戏剧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分析整个仪式表演(以祈雨仪式为主)中所具有的戏剧性特征,并就其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进行了相关考察和讨论,认为其传承了历史文化和群体记忆,对于当今社会人的生存状态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四、新探点的开掘

笔者近期在导师的帮助下,于福建省的三明永安、尤溪、大田及龙岩漳平一带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收集到一些初步的资料,发现马仙信仰的一个新系统,即除了马仙孝行基本传说内核外,其人物的籍贯、出生、家庭、遭遇、以及升仙地全部与浙江传说故版本迥异,完全脱离马仙产生的背景,将其传说完全在地化。甚至在永安我们不仅找到马仙之升仙地,还找到其出生地(二十七都铜盘)。永安的百丈岩甚至成为许多地方前去取火的重要基地,成为福建闽西南马仙信仰的一个亚中心。这种重造马仙事象,十分独特,它是马仙信仰文化的延伸,也是马仙信仰示化的地域性拓展,其文化因素十分复杂。笔者希望借这一个文化事件,找到民间信仰文化迁流的路径,宗教的势力,民众的需求等社会成因,以及民间造神的一般与特殊的规律。

注释:

①《景宁县志》卷之四祠祀清周杰修严用光、叶学贞纂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②叶明生.闽浙马仙信仰与地方仪俗之探讨――柘荣马仙信仰文化调查[J].温州大学学报,2010(7).

③陈起兴.浅谈柘荣的马仙文化信仰[J].福建史志,2008(6).

④陈文龙.福建马仙信仰与地域文化:以柘荣为个案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⑤林静.马仙信仰与地域社会[D].上海大学,2009.

⑥神圣的表演:柘荣马仙信仰迎神赛会的仪式――一个戏剧人类学的考察[J].道家思想与民间信仰,2012(2).

上一篇:论民族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传承 下一篇:感悟和服中的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