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策略的研究

时间:2022-09-15 12:21:40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策略的研究

【摘要】本文以株洲市清水塘片区为例,立足于城市的更新与改造,从分析工业生产遗留下来的城市废弃地与城市发展需求、以及市民生活品质需求之间的矛盾入手,提出了可持续景观改造的原则,阐述了工业废弃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途径和策略。采用保留与延续,定格局、提品质等设计手法,将工业元素重新组合,从而再现工业文明历史足迹,体现经济、文化、生态并存的可持续景观。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策略

1 引言

工业废弃地是指曾经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后来废置不用的地段,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等。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世界经济格局、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大量工业停产搬迁,从而留下许多工业废弃地。如何对待这些工业废弃地,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从城市发展需求、城市文化需求及市民生活品质需求入手,以株洲市清水塘片区的景观改造设计为例,来探索工业遗址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工业遗址景观的建设提供一个理性的依据。

2 清水塘片区概况

清水塘片区位于长株潭三市的结合部,株洲市西侧中部,西面紧靠武广高速铁路及三市生态绿心,南面紧邻湘江,是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湘江整治建设规划中工业提升转型重要片区。株洲市政府将其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对于转变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1 发展条件

2.1.1 清水塘片区自然山水资源丰富,“一江两港五山脉”形成了区域的基本格局。一江即湘江;两港即霞湾港和铜塘港;五山脉即法华岭、枫树寨、九郎山、石峰山、雪峰岭。

2.1.2 清水塘片区历史悠久、工业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市级文物保护点1处,普通文物保护点5处。同时,区域内工厂毗连,烟囱林立,有株冶、株化、智成化工等100多家冶炼、化工、建材企业,秉承了株洲市工业文化特色,丰富的工业人文环境为发展具有特色工业文化的生态景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2 存在问题

2.2.1 清水塘片区是株洲市传统工业区和重度污染区,长期的工业生产对城市土壤、水系、空气等造成了深层次的污染。

2.2.2 清水塘片区对环境敏感区没有进行严格控制。山体采矿、开垦种植等现象仍然存在,导致城市的山水及人文地理文脉完全切断,威胁了城市的生态安全,阻碍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2.3 区域内人口密度大、建设用地紧张,铁路及公路纵横交错、贯穿城区,致使绿地连通性不强、绿地发展不平衡、绿量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生态效益的发挥。

3 清水塘片区景观改造的原则及目标

3.1 改造原则

3.1.1 生态优先,持续发展

把绿地的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从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角度合理布局绿地空间,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1.2 节约高效,循环利用

依据两型社会的发展理念,约束土地使用和节约自然资源利用,使有限的绿地和相应的自然资源产生更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节约高效——提高乔木类型和乔灌草混合类型的比重,适度控制草地的面积与比例,特别是大面积草地的建设,以提高生态效益并降低管理维护成本;注重增加垂直绿化等三维空间绿化形式,以扩大单位面积的绿量。

循环利用——考虑绿地系统与其它系统的有机联系,在绿化用水、堆肥培土等自然资源使用方面实现雨水回收、垃圾回用等自然界大系统回收循环利用的策略,将自然界生物对营养物资的富集、转化、分解与再生过程,应用于生态绿化建设中,使各种自然资源达到最佳利用。

3.1.3 因地制宜,根植乡土

结合片区环境及特点,保持生物多样性,选择有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景观特色的植物类型,以乡土植物作为园林绿化的基调和骨干,提高物种多样性,优化城市绿化植物品种结构,提高绿化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机能。

3.1.4 绿化文化,相得益彰

将人文景观、绿地景观与现有自然资源充分融合,使绿化文化相辅相成,展现区域特色。

3.2 改造目标

以污染治理为切入点,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定格局、提品质,最终形成工业繁荣、生活和谐、环境优美的生态新城,打造一个经济、文化与生态并存的“两型社会”示范区!

4 清水塘片区景观改造的策略

4.1 刚性控制,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区域生态管理的重要依据。它以维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和生态过程的稳定性为目的,强调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注重充分利用区域生态环境本底的优势,整合各类生态环境要素的服务功能,发挥其空间聚集、协同和链接作用,促进生态系统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与融合。

本次设计通过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清水塘片区的自然山体、水系划定生态控制线。采用通山、连江、达湖等手段,切实保护及合理利用现有山水本底资源,构筑城市绿色生态屏障,防止城市规模的无限蔓延扩张,以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继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2 以人为本,搭建绿地理想模型

绿地理想模型是城市合理的绿地布局,主要指公园的服务范围覆盖所有的城市居住用地。由于城市发展的引导要素不同,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园绿地的均衡布局和实施。

本次设计因地制宜,根据服务群体及服务半径合理植入公园,绿地布局采取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形成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尽可能使城市居民在适宜出行距离便捷地使用公园绿地。

理想模型搭建的网格布置以主要道路走向为方向、以最小的服务半径(300米)为间距,在此基础上市级公园按照3000米的服务半径布置、区级公园按照1500米的服务半径布置、居住区公园按照500米的服务半径布置、街头绿地按照300米的服务半径布置,形成公园的理想分布状态。同时,建立联系各级公园绿地的廊道系统,形成绿地布局的理想模型。在搭建理想模型之后,结合实际用地情况规划各类公园,建立各级廊道,形成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提供生态、游憩等多种城市服务功能。

4.3 合理保护,彰显城市人文特色

“当我们在过去那些充满机器的轰鸣的场地上玩耍、游泳、跳舞和听音乐的时候,我们才真正体会到那场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对于工业废弃地中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段和建筑,既记载着城市发展的文化,又记载着基地企业发展的文化。

本次设计从清水塘片区的地域文化入手,注重现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强调乡土树种的运用,传承地域人文,充分展现其地域特色。在充分保护历史文物的基础上,尊重产业区现状空间肌理,沿厂与厂的边界设置主干路网,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承载株洲创业历史和精神的工厂大院、具有时代烙印的工业建筑、株洲历史上南北通衢及规模宏伟的人工设施,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角度探讨工业资源循环再利用的新途径,进行旧物再利用。通过改变原有建筑、设施及场地的功能,既再现了工业区的历史,又为人们提供了文化、娱乐的生活园地,打造记载株洲成长时光印记的城市空间。

4.4 有效整治,提升人居生态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次设计以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株洲市社会、经济、自然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先治土、后治水,先上游、后下游,按排水分区展开”为原则,分阶段对清水塘片区的水、土壤、废渣等污染物进行有效整治。首先,细化和明确污染源的界限,根据污染的轻重等级划定区域。同时,考虑该地块未来发展的大致构架,尤其是种植系统和道路体系要与周围大的环境体系相融合;其次,通过种植对基地内最受污染的土壤进行整治;接着,通过大量的种植试验,对区域内的土壤、水系进行生态修复,同时,对场地的废料进行分类处理,对环境没有污染的,可就地使用或加工;对环境有污染的,要经过技术处理后再利用。污染严重的,要清理污染源,外运污染物;最后,将这些场地改造成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或休闲空间,使之成为无污染、健康的城市公园,保障人居健康环境的同时,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5 结语

经济危机、生态危机与文化危机之间的矛盾是当代城市亟待解决的城市问题之一,城市空间的风格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条件与自然条件。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民族,只有珍惜和保护好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才可能在现代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具有更深的文化底蕴和更强的竞争优势。文章以株洲市清水塘片区为例,综合考虑经济、文化、生态三个方面的因素,提出定格局、提品质的景观改造策略,进而为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改造提出合理化建议。

上一篇:双曲拱桥拆除施工安全控制及环境保护管理 下一篇:关于近期工程地质勘探作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