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菜”的纠结――真的会致癌吗?

时间:2022-09-15 07:18:12

近日,张阿婆与姐妹们聚会时,听说经常吃“隔夜菜”会致癌,由此心情郁闷。张阿婆老伴去世后,与子女一起居住。一般是晚饭做上好多个新鲜菜,大家其乐融融地一起吃,吃不完的菜都放入冰箱。第二天白天,张阿婆自个儿把菜热一下,凑合着吃。像张阿婆这样吃隔夜菜的习惯,在寻常百姓家是很普遍的。

“隔夜菜致癌”的观点认为,隔夜菜会产生亚硝酸盐,被人体摄入后会转化成亚硝胺,亚硝胺乃是公认的致癌物,于是论断“隔夜菜致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大家忐忑不安。那么,真的如此吗?

“隔夜菜致癌”的说法尚缺乏有力的科学证据,但食品安全应牢记。

认识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其中,最为大家熟悉的是亚硝酸钠,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常用于肉制品工艺中,起到着色、防腐等作用。如果成人一次摄入亚硝酸盐100毫克以上,会出现中毒症状。

至今,关于亚硝酸盐本身致癌的科学依据尚不足,其致癌风险与亚硝胺有关。亚硝酸盐在人体内可转化为亚硝胺,但需依赖一定的酸性条件和特定细菌,而维生素C等具有抗氧化性的营养素能阻断亚硝胺的形成,故通过自然食物摄入的亚硝酸盐,在胃内综合作用后很难形成较多的亚硝胺。近些年研究发现,亚硝酸盐也不是“一无是处”,它进入胃内可迅速分解、释放出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

食材中亚硝酸盐排行榜

人们从食物中摄入的硝酸盐绝大多数(70%~90%)来自于蔬菜。在自然界的食材中,蔬菜最易积聚硝酸盐,尤其是叶菜类蔬菜,如小白菜(青菜)、苋菜、芹菜、菠菜、大白菜等。硝酸盐虽无毒,但其在细菌等的作用下会转变为亚硝酸盐。肥料的种类和剂量、生长环境、贮存时间,都会影响蔬菜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同一种蔬菜在不同的环境生长,其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差异会很大。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说,某种菜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含量最高。

按植物学部位分类,硝酸盐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叶>茎>根>花>薯块>鳞茎>果实>种子。所以,像菠菜、青菜、芹菜、萝卜等蔬菜就尽量不要“留一口”了。

对鱼、肉类而言,其本身含硝酸盐、亚硝酸盐较少,但若添加了粉,或是腌制品(添加了亚硝酸钠),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亚硝酸盐催生三因素:细菌、保存温度、保存时间

一般地说,新鲜蔬菜,经择菜、漂洗、烹饪,刚出锅时其亚硝酸盐的含量是很低的,但随后亚硝酸盐的增加主要取决于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

首先是细菌污染。经食用过的菜,在细菌的作祟下,亚硝酸盐便会产生。

其次是保存温度。实验证明,即便是煮好未吃过的蔬菜,分别在高温(30℃)、室温(20℃)、低温(5℃)的环境下放置一段时间,菜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均有所增加,且温度越高越显著。

第三是保存时间。在零度以上的环境下,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会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也就是说,在白天菜放久了,同样也会产生亚硝酸盐。 所以菜中亚硝酸盐的产生与“隔夜”无关,关键在于保存的温度和时间。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菜中的亚硝酸盐不会因简单的加热而消失。

亚硝酸盐的安全范围

那么,隔夜的蔬菜,即使放置24小时,亚硝酸盐真的会超“标”吗?实验表明,烧好的蔬菜,未经食用放入冰箱冷藏,隔夜后亚硝酸盐不过是从2~3毫克/千克升高到6~9毫克/千克而已。而常见的肉肠等腌腊制品,亚硝酸盐残留量的国家标准是30~70毫克/千克。大家一比较,就知道什么更危险了!

科学管理“隔夜菜”

从健康饮食角度,建议每天、每餐都食用新鲜的食材,不要吃“隔顿菜”或“隔夜菜”。但如果想图个方便,或不得不处理剩菜,在此推荐几个经济安全的办法。

蔬菜――尽量选择新鲜食材,尤其是叶菜类。估计吃不完的蔬菜,可以在沸水中焯过,放于干净容器,冷却后放入冰箱冷藏,下一顿食用。已经做好的菜,出锅时,分开放入一个带盖子的干净容器里,不要翻动,冷却后,放入冰箱冷藏。要注意的是,尽量避免叶菜类蔬菜隔夜。

鱼、肉类――虽亚硝酸盐产生少,但也不主张隔几夜,应警惕蛋白质腐败。隔夜后应充分加热再食用,倘若不得不隔数日食用,建议直接冷冻保存。

蔬菜+肉――碰到肉与蔬菜搭配的菜要隔夜时,如萝卜烧肉,建议冷冻保存。第二天加热食用也不影响美味。

食用隔夜菜时,如果同时吃些大葱、大蒜或新鲜柠檬汁,可有效阻止亚硝胺的形成。

上一篇:贾美香:诊断、干预、关怀 下一篇:打通『外星人的心灵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