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再度敲响健康警钟

时间:2022-09-15 04:51:16

空气质量再度敲响健康警钟

“糟糕透了”的北京空气质量

北京空气污染有多么严重,从正在北京某医院给孩子看病的刘小姐的话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看出老百姓的忧虑。刘小姐是大学毕业时被某部委择优录用工作的,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她不仅事业有成,而且也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前段时间,她忙着帮助刚从国外回来的弟弟找工作,希望弟弟也能够在北京安家。但是,当今天医生怀疑她的孩子莫名其妙地发烧并伴有咳嗽,可能是因为北京空气污染所致的时候,她犹豫了。她说,单位有一个刚刚怀孕的同事,因为北京空气污染的问题,怕影响到腹中孩子的健康,正在办理请假手续想回云南度过这段孕产期。

关于北京的空气污染,有过这么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长期进行检测空气质量的美国驻华使馆,在2011年某天,其检测设备突然“爆表”致无法正常读取数据,他们认为传统的形容词已经无法描述北京的空气质量了,于是在他们检测结果上抛出“糟糕透了(Crazy bad)”的说辞。尽管随后不久,美国使馆迅速删除了“Crazy bad”这一说法,并以“指数超标(Beyond index)”的结果取而代之。

但是,同期的北京环保局监测数据则是三级轻微污染,有网友说,老外的发飙和环保部门的自欺,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只能是一声叹息,知名人士郑渊洁的微博“怒言”环保部门说:治理空气污染的第一步是让环保局说实话!

虽然美国使馆使用了中肯的“指数超标”,我们也是认为这个词语与“轻微污染”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为什么美国驻华使馆与北京环保局的监测结果如此悬殊?

对此,北京环保局发言人解释说,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是 PM10,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美国驻华使馆的数据中加入了PM2.5,而这一指标未列入我国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据某专业团队的监测发现,北京全年PM2.5的年均浓度大约在100微克/立方米,而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空气质量准则》中,PM2.5的年均浓度准则值为10微克/立方米,当细颗粒物浓度超过年均准则值的时候,总死亡率、心肺疾病的死亡率和肺癌的死亡率会显著增加。因此,从研究数据来看,北京市PM2.5的浓度超标无疑是非常严重的。美国使馆检测仪器如果显示“Beyond Index”,这表明,他们的机器已经无法读出空气中细颗粒物的浓度,也就是此时的细颗粒物浓度已经超过500大关。根据美环保署的空气质量标准,这意味着,空气污染的状况已经比现有的最高“危险”级别还要严重。

PM2.5对人体的危害

2011年10月的北京开始雾气连连,人们的心情也跟着越来越烦躁,北京市环保局和美国大使馆对北京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奇异差距,让PM2.5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何为PM2.5?

PM10 和PM2.5,都是对大气中颗粒物大小的描述,PM是“大气颗粒物质”的简称,后面的数字表示“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质量的影响更大。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是PM10,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

细颗粒物是对粒径极小的空气污染物群体的统称,其成分非常复杂,要判断它具体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还要分析它的化学成分。但在空气污染中,PM2.5对人群,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老人儿童等敏感人群健康的危害性目前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公认。 这种细小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人体的细支气管和肺泡,容易对呼吸系统、心脏及血液系统等造成损伤。人就像一部精密的仪器,每一个部位都是适应环境的结果。我们的呼吸系统,天然存在阻挡污染物的能力,那些较大的污染物,在经过鼻腔、咽喉时就已经被阻挡,即便是能够进入气管、支气管的脏东西,也可以随着气管内纤毛的运动,被运送出呼吸道。不过,对于微小的颗粒物,呼吸系统的屏障就无能为力。

PM2.5对我们呼吸系统的损伤,听起来还算比较容易理解,起码在雾霾的天气里,脏空气引起的呼吸不适,是很多人都能体会的直观感受。但专家告诉我们,细颗粒物PM2.5的危害还不止在呼吸系统,很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或者恶化,也可能是细颗粒物作怪。细颗粒物也有很多“办法”诱发心血管疾病,比如,细颗粒物可以直接进入血液,诱发血栓的形成。另一个间接的方式是,细颗粒物刺激呼吸道产生炎症后,呼吸道释放细胞因子引起血管损伤,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

还有一些发现,让人更加担忧。

近年的一些报告显示,人类的生殖能力正在明显下降,环境污染被认为是罪魁祸首。来自波希米亚北部的一项调查,对接触高浓度PM2.5的孕妇进行了研究,发现高浓度的细颗粒物污染可能会影响胚胎的发育。更多的研究发现,大气颗粒物质的浓度与早产儿、新生儿死亡率的上升、宫内发育迟缓,以及先天功能缺陷具有相关性。

医学专家介绍,对于年老体弱者或儿童来说,因为自身的抵抗力差,所以就容易引起各种各样呼吸道疾病的发生。3岁以下的患儿,比较容易出现感染性的疾病,如果未能及时控制住,可能继而引发肺炎。而在3岁以上的患儿中,哮喘和鼻炎是最常见的疾病。

我们为什么要关心这些肉眼难寻的微粒?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个头越小越危险。中国的空气质量,已经在悬崖边上。

2011年12月21日,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表示,环保部将抓紧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将增加可入肺颗粒物(PM2.5)、臭氧(O3)和一氧化碳(CO)三项国际通行的监测指标。

既要GDP也要空气质量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按照世卫的标准,加入PM2.5后,中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将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这位专家还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想这也是环保部迟迟未能下定决心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的原因。”

治理PM2.5,有些地方对PM2.5监测不积极,就是因为他们知道,PM2.5一监测,政府就不得不拿出治理之策。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矿物燃料经燃烧而排放的化合物。治理PM2.5,要从减少碳排放入手,这涉及政府产业规划、招商引资、交通等诸多政策,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将在短时间内拿不出来漂亮的政绩来。

尽管已经确定时间表,但对PM2.5监测的成本并不低。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就将“资金筹措”作为“最大的问题”。朱建平初步估算,“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总投入要20多亿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罗毅认为,最根本的问题不在资金,而在于地方政府对PM2.5监测的长期支持和对PM2.5污染源的不断治理。目前在限制私家车数量可能性不大的前提下,只能加紧对工业污染、电厂发电等企业的治理。这意味着,在短时间内,或会对地方政府的GDP产生冲击。进而可能加速其对PM2.5监测的抵制情绪。

到底是要GDP还是要清新而又昂贵的空气?地方政府面临着一道看似简单却又极其复杂的选择。这一次,环保局即时响应了公众的要求,首次制定出PM2.5标准,将各方争议的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并收紧了PM10、氮氧化物等标准限值。虽然从制定标准到彻底改善环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事实上,人们的身体健康得益于良好的空气质量,这才是推动GDP增长的最大引擎。将PM2.5列入监测范围最核心的“加减法”,就是提升全民的环境幸福感,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所以,各级政府只有摒弃片面政绩观、粗放发展观,将PM2.5监测数据运用到环境政策和监管举措上,正面破解环保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才能够逐渐地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

要干净的空气,还是要漂亮的GDP,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难道美丽的蓝天一定要与GDP的增长相悖吗?

毫无疑问,我们生存环境的污染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代价。可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从长期看是一致的,虽然在短期有矛盾,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日后我们再回过头来治理环境,将要付出的代价更大。

曾任广州市委书记的张广宁说,宁可GDP少增长,也要让大气环境优良指数提高,宁可让GDP降下去,也要让天空蓝起来。因为,今天坚持碧水蓝天工程,正是为了明天GDP的高速增长。

上一篇:2012春节减碳10计 下一篇:药品底价网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