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干旱地区造林技术探讨

时间:2022-09-15 03:27:36

黄土高原干旱地区造林技术探讨

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在大宁县的成功实施,林业在抗旱造林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经验,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农收入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大宁县十年九旱恶劣气候条件下,这些技术对大宁县林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现总结如下,以便探讨与发展。

1 主要抗旱措施

1.1 适地适树、与时俱进

“适地适树”这句话,在林业战线上已经讲了几十年了,这是造林最重要的原则,做到“适地适树”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实现科学造林的基础。树种选择不当,不仅影响成活率,而且直接影响树木后期的生长发育和生态、经济效益的发挥,只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地配置树种,才能使树木发挥最大的潜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针对大宁县黄土高垣残垣区的实际,降雨量少、土壤水分缺乏是造林成活率最大的制约因素。由于不同的立地条件水分含量不同,科学规划造林立地类型,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做到乔、灌结合,针、阔并重,以乡土树种为主,经济树种与生态树种合理搭配。在立地条件、水分条件差的地方以侧柏、刺槐等耐干旱树种为主;立地条件和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选择经济效益较高的树种,使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匹配。选择适宜当前及今后发展的侧柏、刺槐、花椒、油松、元宝枫、杨树、柳树等树种为主要树种推广栽植,彻底改变传统的不划分立地类型、不搞混交和树种搭配、树种单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国家对造林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我们对造林的科技含量上也在不断的提高,虽然是“十年树木”,但是造林是我们的“百年大计”,造林的科技含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林业的发展后劲和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提前整地造林

提前整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改善幼林生长环境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提前整地可以积蓄水分,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同时还能够改变林地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使土壤熟化。增加土壤肥力,又可以通过光照杀死土壤中的病虫害。使整地时间提前半年,也可以在前1季或前1年的雨季整地。根据造林作业区自然条件和多年造林经验,整地方法以蓄水保土、最少破坏植被为原则,采取中鱼鳞坑整地,规格为60 cm×40cm×40cm或80 cm×50cm×50cm,鱼鳞坑内的土面要保持平整或反坡。鱼鳞坑的外塄必须踩实、拍光,以起到蓄水的作用,也要经得起1年的雨水冲刷,以防瘫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1.3 容器苗造林在干旱瘠薄的浅山区

受侵蚀的沟坡、梁峁等条件差,常规树种难以成活的地带采用油松、侧柏容器苗造林是一项重大的技术改革,栽植时撕破容器袋底,或去掉容器底,保持土坨完整,入穴深度以超过容器袋口1~2cm为宜,侧方用土压实,并覆盖1层细土,容器苗比裸根苗造林成活成活率高,一般侧柏高44%,油松高22%,油松、侧柏容器苗造林无缓苗期,成活保存率高,造林初期生长快,效果十分明显。容器苗已完全替代其裸根苗造林。2001年五丈原林场九龙山狼儿子沟进行的人工造林工程。采用2年生移植侧柏容器苗造林,平均成活率高达98%。

1.4 覆膜造林

覆膜造林技术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湿度,形成有利于苗木生长发育的小气候。近2年来。通过对比试验发现,覆膜造林比不覆膜造林成活率可提高15%~20%,新梢和地茎的高、粗生长,比不覆膜造林提高1.6倍和0.8倍。覆膜方法:先把膜的一边向中心剪一道缝。栽时把穴(树坑)整成浅锅底形,穴边缘略低于地面。栽后盖上地膜,使苗木地茎通过膜中心,用土把膜四周和划破的缝压实,覆土宽及厚约4cm,苗木根茎与地膜之间覆土略厚,约有6cm,做到覆膜无空隙、无透气孔,形成一个倒伞形,可使雨水尽快地渗入土壤中,增加土壤温度,防止蒸发,减少杂草丛生。如果苗木根茎处覆土过薄,土壤表面温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热气集中顺着苗木根茎蒸发而出,会直接灼伤针叶树小苗的根茎部输导组织和形成组织,致使幼苗茎部形成环状腐烂枯死。如果造林前先浇1次水,栽植后再浇1次水,然后覆膜,成活率更高,一般可达100%。

1.5 截干造林

由于春季多风干旱,气温偏低,大多数造林苗木梢部木质化程度低,所以栽后地上部分失水较多,加之苗木根系受到一定损失,以及风吹摆苗木使土壤透风,根系一时难以恢复,水分供应不足,地上部分蒸腾量大,导致水分代谢不平衡,致使苗木枯萎死亡。因此,生产中应大力提倡截干造林的方法,减少树木地上部分蒸腾,促进地下侧根生长,从而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经济林树种一般不截干,而是定干,针叶树一般不截干,尤其是油松,如果截干,则破坏生长点,导致苗木无法生长。截干高度一般不超过10~15cm,山杏、山桃可适当截高一点,20~30cm,有利于树形的形成,提早挂果。截干造林应注意事项:一是截干时不要使苗木茎干破裂扯起茎皮,以免影响发芽生长;二是截干时要把露在地面上的茎干培土堆留出2~3cm,以免风干,一直等到幼苗顶出土时再扒开土堆,也可常年不去土堆,既可闷芽,又可防止兔啃。

1.6 栽前浸根

裸根幼苗的根系细弱,起苗后很容易干枯死亡。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选用良种壮苗,可选用一、二级合格苗木,其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其次,尽量采用随起苗随栽植的方法,减少苗木根系水分的蒸发,缩短起苗到栽植的时间。对经过假植、长途运输的苗木,在造林前1d浸水24h,若失水较重,可延长浸水时间2~3d,能有效补充苗木失去的水分,增强苗木的抗旱能力。另外。裸根苗在栽植前用100~300mg/kgABT3号生根粉迅速蘸根或蘸泥浆,用固体水、保水剂等其他保水物质处理,也能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1.7 抚育管理

常言道:“三分栽,七分管”,在苗木栽植后到成活,还需要一个缓苗期,从地下生根到地上部分加速生长直至成林,对水分、养分需求较大,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要及时进行松土、除草、维修集水坑穴、修枝抹芽、施肥灌溉等抚育措施,以免除杂草侵害,改善土壤结构和蓄水保墒条件,促进植株成活和生长,通过幼林抚育,幼苗成活率可提高10.7%,年生长量可提高13.8%。

2 成效分析

2.1 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

几年来,通过采用以上抗旱造林技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工程、不同树种、不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抗旱造林一次获得成功,成活率在96%以上。

2.2 促进林木生长

抗旱造林不仅提高了成活保存率,而且促进幼树生长,在苗高、地径、主根长、根茎比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平均生长量要高出1倍以上。其缓苗快,能迅速适应造林地环境,幼树早期生长迅速。幼林郁闭也能提早1~3年。

2.3 降低造林成本

采用抗旱造林技术降低造林成本主要体现在造林成效上,开始造林时,抗旱技术要增加造林成本20%~30%,但高出部分通过提高造林成活率,使单位面积林木省去了反复补植、重造成本,从而使造林成本大大降低,一般来说,可以节约2~3倍的造林费用,而且造林地条件越差,效果越明显。

3 小结

由于生态比较脆弱、气候异常、连年干旱,特别是春季干旱缺水,虽然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积极研究探索,在造林中采取一系列抗旱造林技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干旱问题仍然是困绕林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仍然需要继续研究推广新的抗旱造林技术,确保造林实效。

当前,基层林业技术人员较少、任务重,深人基层宣传林业生产技术的机会较少。群众缺乏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自觉性,使很多适用、实际、实效的抗旱造林技术难以全面推广。

通过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林木生长量等方式,彻底改变林业生态效益的滞后性、间接性、公益性。在工程造林施工中,扩大抗旱造林规模,提高科技应用含量,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抗旱造林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如果能够在今后的林业工作中广泛推广应用,既可以节省成本,又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所以采用科学的抗旱造林技术,有助于林业生态效益最大化。

上一篇:杨树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 下一篇:美国体育教学改革对我国体育课改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