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课堂提问 放飞学生的思维

时间:2022-09-15 02:41:09

做好课堂提问 放飞学生的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理念,如雨露甘泉,滋润着每一个教师的心田。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积极探索追求,探索课堂教学的新领域、新思想、新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我在提问这一教学环节上做了简单的变革。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提问为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双边活动趋于和谐、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条件。可以说课堂提问设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在此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尝试浅谈几点看法,求教于专家及同行。

首先找准突破口,也就是什么地方应该设问。

一、在关键的地方

所谓关键的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章节。抓住这些地方设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养花》最后一段:作者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为什么“忧”和“泪”也是乐趣呢?此处提问更能体会到作者所说乐趣的博大包容,深刻体会作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尚情趣和丰富内涵,了解作家情感细腻而心胸开阔的性格特点。再如《月光曲》中有一句:姑娘说:“哥哥 ,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盲姑娘说话的含义,教师设计了一组问题:(1)盲姑娘刚才说的话是随便说的吗?(2)如果出自内心,不是随便说说,为什么她要说是“随便说说”呢?(3)从中可以看出盲姑娘是怎样一个人?(4)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样想?由于抓住了课文的关键所在,这组多种类型的问题连贯组合,既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在矛盾处、变化处

阅读材料本身的矛盾是作者着意安排的精妙之笔,是作者的着墨之处。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段:“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杨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焦急”而又“耐心”这种矛盾的心理说明了什么呢?再如《在仙台》“我”睡觉蚊虫叮咬,吃饭难以下咽,为什么却说是受到了“优待”呢?凡此种种,文章中“自相矛盾”之处时常可见,我们如能在此设问,往往可造成学生思维的跌宕起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深刻性。通过回答问题的过程,还能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了能力。

课文内容的变化,也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抓住此处提问,更能了解人物的思想。如《草地夜行》开篇是“稀烂的路,伸向远方”。“一步一挨地走着”。结尾是“光明大路,通向陕北”“鼓足勇气迈开大步”。同一个人为什么对环境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精神状态怎会产生那么巨大的变化?前后对比,使学生知道了是革命的精神、革命的信念在激励我们的战士奋勇前进。

三、问在“忽略处”

能在课文中不被学生注意,看似简单、容易、平淡的地方找到深刻的问题,对学生加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思维的敏感性,提高学习效率,往往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一条军毯》一文中:“我去见少奇同志,少奇同志什么也没有提,只是问我:“战士们睡得好吗?”我回答说:“都睡得很好。”少奇同志点点头,笑了。”这句话写得极为朴实、自然,稍不留意便会从眼前滑过。有位教师精心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1)为什么少奇同志什么也不问,只问:“战士们睡得好吗?”(2)当得知“战士们都睡得很好”时,“他点点头,笑了”,说明了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透过表面,看清本质,进一步体会出少奇同志关心战士的高尚品格。

此外,问在文章的题眼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等处也可设问,但所问必须紧扣教学要求,为完成教学目的而服务,切不可横生枝节与教学内容脱节。

要把握好提问的节奏,选择好提问的最佳时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出现一个思维的高峰后,往往要间隔了3至5秒才能出现另一个思维高潮。因此,教师提问时应把握这一特点,在一问一答之间掌握好适当的节奏,做到动静有序、起伏交替。一般地说,需要深入思考问题就应当让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精心深思,而对于基础知识的训练和运用的问题,则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举一反三,反应敏捷。

有的教师问题设计得很是精当,但课堂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提问时机选择不佳而致。反之,如果能把握好提问的最佳时机,那么将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圆满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有位教师在讲《第一场雪》时直到最后才向学生提问:“一场雪固然可以为人们带来欢乐,但作者为什么怀着这么深沉而强烈的激情来赞叹这一场雪呢?”当学生思考、讨论后仍然不能做出完满的答案时,教师才向学生讲述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使他们明白,经过三年困难时期到1962年这一场雪,不仅是在气象上的“第一场”也是我们国家重新走向丰裕繁荣的第一个信号。因此课题特意点明“第一场”,这里不仅画龙点睛地释破题意,而且深化了文章主题。此举,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的空缺,伴随教师对时代背景的介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升华,更为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机选择的恰到好处。

叶老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能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广泛学习,刻苦钻研,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殿堂中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使自己“相机诱导”之功力日臻完善,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浅议语文智慧课堂的构建 下一篇:如何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