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脱贫“民”字诀

时间:2022-09-15 02:34:06

牢记权为民所用,不忘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都匀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做细做实,用发展带动脱贫、以脱贫促进发展,实现扶贫开发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59岁的罗再园现在是都匀市沙宝堡办事处金恒星浙商建材城的保洁员,他原本是黄丰村5组村民,由于村庄偏僻,交通不便,易发地质灾害,罗再园一家和村里的25户将被集中安置到金恒星浙商建材城附近的安置小区。得益于都匀市“先就业后搬迁”的移民搬迁政策,罗再园在未搬迁之前就在安置点找到了工作。

罗再园告诉记者,他和妻子都在建材城务工,每个月共有3600元的收入。最期待的是,全家10月底前就能搬到移民安置小区,“就业不用愁,交通又方便,离学校近,没想到这辈子也能成为城里人”。

和罗再园一样,目前都匀有贫困人口2.98万人。作为黔南州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都匀市提出要在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的总目标,往后平均每月要减贫1064人,时限越来越紧、任务越来越重。

“绝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黔南州委常委、都匀市委书记吴丹表示,“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我们将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用发展带扶贫――牢记权为民所用

贫困是困扰都匀市发展的一块“心病”,啃掉这块“硬骨头”,事关都匀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都匀市委、市政府明白:这场战役输不起,关乎全市人民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就要为民所用,聚精会神抓扶贫,全力以赴谋发展。

牢记权为民所用,都匀坚持以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扶贫脱贫、以扶贫脱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实现扶贫开发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以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第一批综合试点为契机,都匀市挥动城镇建设大手笔,用发展的思维谋脱贫。

作为黔南州“一圈两翼”的核心区,都匀市提出,按照“一江带两城,西拓东扩、南推北移,纾解老城、建好新城”的思路,构建“泛都匀”城市格局,建设贵州创新型绿色生态区域中心城市。

把城市做强、把乡镇做大、把农村做美,都匀演奏一曲“城”与“乡”的交响。

以黔南大道、龙山大道、毛尖大道等道路建设拉开城市主骨架,十大棚户区改造深入推进,观澜、马鞍山、金恒星、西南特产城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如火如荼。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1年的24.8平方公里拓展延伸为现在的6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52%上升至56.56%,荣获全省唯一、西部第三的“2015年度中国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市”称号,新型城镇化建设助推都匀向都市华丽转身。

以布依民族风格为主的墨冲“布依城”、“都市杨柳”移民新村和以茶旅融合为特色的毛尖风情小镇等特色小城镇“众星拱月”,朱紫寨、包阳村、榔木寨、总阳寨等民族村寨特色鲜明,墨冲镇成为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毛尖镇跻身“中国最美村镇”。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坚持农民市民化,都匀明确购买本市首套商品住房的农户,给予每人2万元现金奖励;对在城区、集镇区租房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口,让其在享受土地使用权、林权等农村待遇的同时,保障其能够同时享有医保、社保等城市待遇。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绿茵湖产业园区为着力点,促进城市功能与产业的高度融合,基本形成以“都匀毛尖”茶、装备制造、特色食品等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为农民生产方式从一产向二产、三产转移,生活方式从农民向市民转变提供了平台,形成了以园城合一为主的产城融合模式。

市四家班子、市直部门、乡镇分别负责包干1个贫困村;市直各部门、乡镇、学校所有在职财政供养人员至少帮扶1户贫困户,科级领导干部每人至少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县级领导干部每人至少结对帮扶4户贫困户。此外,全市203名驻村干部和55名“第一书记”坚守脱贫攻坚一线,变扶贫“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除市乡两级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外 ,市级层面成立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乡镇(办事处)成立脱贫攻坚工作指挥所,各村成立脱贫攻坚工作“作战室”,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与此同时,市、乡(镇)、村针制定任务书和时间表,实行挂图作战,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扶贫格局。

立下愚公志、撕下贫困签。都匀正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决战脱贫攻坚。

以问题为导向――不忘情为民所系

2012年6月19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中,都匀市获得“全球绿色城市”称号,这个被誉为“人居环境奥斯卡”的殊荣,在贵州尚属首次。

绿色是“山水桥城”都匀奋进的底色。斗篷山景区离都匀市区22公里,是国内距离城市最近的原始林区,发源于斗篷山的剑江河经都匀市区逶迤而过。山青、天蓝、水清、地洁,都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市让人神往。

市委、市政府明白,坚守生态底线,但不能让全市46个贫困村、9079户2.98万人的贫困人口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

做强做优“大生态”长板,都匀补齐脱贫攻坚、基础设施等短板,把“绿色+”理念融入所有发展,做好大生态与大扶贫结合的文章。

在墨冲镇良亩村蔬菜种植基地,上百亩蔬菜地绿油油一片,数名农民正在地里不停劳作。

2015年,良亩村良亩道芬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广州海特果蔬公司结成合作伙伴,在良亩村流转土地1000余亩,连片规模化种植茄子、西红柿、红葱、辣椒等蔬菜。

“蔬菜基地能解决就业400余人,同时带动周边乡镇农户种植蔬菜5000余亩。目前蔬菜主要运往省内和珠三角地区,供不应求。”良亩村良亩道芬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

依托产业扶贫,都匀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

都匀市先后建立了高效茶叶示范园区、都匀市墨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都匀市平浪优质稻米产业园区三个省级园区和州级都匀市河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东果药、南菜花、西茶鱼”的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2015年,百年品牌都匀毛尖的品牌价值达20.71亿元,进入中国茶叶品牌影响力前十强。全市茶园达33.18万亩,茶叶总产量4310吨,涉茶农户4229户14172人,全市茶区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茶叶产业园区人均增收已突破1万元。

为解决贫困人口发展产业的资金问题,都匀市创新金融扶贫机制,确保“输血”变“造血”。

9月5日,市农商银行在都匀市召开的扶贫攻坚推进会上,向摆桑村、江洲村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放“特惠贷”5万元。

而这20户贫困户与江洲镇青山种养殖场、螺蛳壳总阳水苔茶叶专业合作社签定“特惠贷”资金入股协议,参与合作社分红,由农民变成了股东。养殖场、合作社每年给每户分红3000元,三年就可增加收入9000元。

市农商银行董事长宋长林表示,今后5年,市农商银行计划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投放“特惠贷”3亿元。

以问题为导向,心系于民,都匀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

用搬迁助脱贫――坚持利为民所谋

在都匀,仍有一些群众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地质灾害区,“一方水土”难以承载未来发展的需要。

都匀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当头炮”,做到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并进,扎实推进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

都匀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时间表”:“十三五”期间,全市搬迁3160户13500人,规划安置点12个。2016年规划安置点6个(其中城镇安置点和中心集镇安置点各3个),搬迁1280户5316人。

都匀市委副书记、市长邓忠学表示,易地脱贫搬迁是有效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是从源头斩断贫困之根的重要举措,让贫困户搬出大山、移出深山,实现绝地逢生,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标。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都匀市注重“政府引导、群众自主、社会参与、产业支撑”,凝聚起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合力,形成了“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发展模式。

毛尖镇归兰乡阳立新村安置点通过政府主导,采取统一规划、财政拨款、集中建设的形式打造民族风情村寨,并建立毛尖茶加工园、水族银饰加工园,通过旅游发展,旅游产品加工、售卖,民族餐饮等多种形式提高搬迁群众收入。

对于符合移民搬迁的贫困户,都匀市坚持让利于民,制定了系列优惠和奖励政策。

都匀市规定,易地扶贫搬迁户迁出后,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块地”的收益权不变。同时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户“三块地”使用权有偿有序流转,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切实保障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加搬迁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凡是符合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农户,宅基地退出并复垦后,人均按1.5万元兑现旧房拆除奖励;通过移民搬迁安置进城(城镇)的,在享受现有移民搬迁安置政策外,自愿转为城镇居民户口的给予每户2万元的奖励。

都匀市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副局长张云军透露,政府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易地扶贫搬迁户承包地,对地处偏远或土地破碎等客观因素导致流转困难的承包地,政府将组建扶贫开发总公司,乡(镇)办事处成立子公司按每年每亩旱地不低于200元、水田不低于300元的标准进行流转经营。

为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都匀正统筹好就业、就学和就医“三大问题”,衔接好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三类保障”,让搬迁农户吃下“定心丸”。

搬出深山天地宽,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幸福图景在都匀大地徐徐展开。(责任编辑/顾海凇)

上一篇:微课与翻转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尝试 下一篇:基于真实运营的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训中心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