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之比较

时间:2022-09-15 01:42:01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之比较

一、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意大利文为BelCanto,意思是美好的歌唱。主要是指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及歌唱方法。

美声唱法要求发声自然,声音宏亮,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等,其目的是要使旋律演唱得更华丽、更灵活、更富有光彩,声音更具有穿透力。在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阉人歌手,他们将美声唱法推向了巅峰,这一时期为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但由于他们的演唱过分炫耀技巧,脱离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崇尚艺术的现实性,阉人歌手逐渐被淘汰。进入19世纪后,美声唱法有了新的发展,以罗西尼(Rossini)、多尼采蒂(Donizelle)、贝利尼(Bellini)为代表的意大利歌剧与迈耶贝尔等人的法国歌剧大胆地采用了自然男女生以取代阉人歌手。到19世纪中叶歌剧中的咏叹调成为美声唱法中的一个重要演唱内容,至此,声乐演唱以其更富有男子气概的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声音而成为声乐技术发展的时尚与潮流。

20世纪初,随着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莉莉・雷曼的声乐论著《我的歌唱艺术》的问世,她集40年来的演唱经验,通过实践性的论述,把古老的意大利美声歌唱学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二、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汉语言的发音吐字、 戏曲唱腔,在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演唱方法。

民族音乐的发展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了表现劳动人民爱情的歌曲。春秋战国后,有了《诗经》。在汉代,又有了乐府这样的音乐机构,使民间的歌唱艺术走向专业化。进入唐代有了戏曲更集中、更专业的机构――梨园。而后的宋、元、明、清也有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使得民歌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趋于成熟。

我国最早的民歌基本上是运用纯真声(民间称大嗓)演唱。这种演唱方式真实自然,使人感到亲切。但这种声音由于呼吸较浅,共鸣较少,因而显得不够柔美圆润,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

三、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差异

1. 呼吸、咬字

美声唱法讲究呼吸的控制,其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混声区唱法,各个音区按比例来运用真假声。它要求声音的统一和自然,强调共鸣及腔体的调配,在吐字上也符合他们的语言规律,辅音过渡到元音自然统一和谐。

我国的传统唱法讲究以情带声,在唱法上运用真声比较多,要求抑扬顿挫,追求高昂或抒婉的情绪变化。且在唱法上对吐字、咬字要求偏重,要求“字正腔圆”。这是民族唱法区别于美声唱法的重要标志。但是这种唱法气息比较浅,共鸣也比较少,故而就限制了音域的扩展,高音就不够圆润,且会表现出嗓子的生理负担。

2. 共鸣

歌唱共鸣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不同唱法技术的分水岭。因为歌唱共鸣与声音的音量、音色、音质都存在着直接得关系,对吐字和发声技术有很大影响。同样,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歌唱共鸣技术上得差异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传统的民族唱法的理论文件中很少有歌唱共鸣的专门论述,从民族唱法技术的歌唱共鸣效果看,大体有以下几点:

1. 强调头腔共鸣,它强调高位置,但声音的焦点较小,集中明亮。

2. 重视口腔共鸣。注意发挥口腔共鸣的声音主渠道中的共鸣作用。

3. 淡化胸腔共鸣。民族民间唱法中除少数情况外,对胸腔共鸣都不够重视,但就总体而言,更为注重的还是口腔共鸣。

4. 重视局部共鸣。民族唱法重视局部的引用技术,忽视整体混合共鸣,忽视各个局部共鸣间的整体配合。

美声唱法非常重视歌的共鸣技术,认为“整个身体就是声音的响板”,并认为“喉头出现紧缩会妨碍向身体各部分辐射的声音振动”。大体有以下几点:

1. 共鸣腔体调节。美声学派为获得良好的共鸣,主张以“打开”的方式扩充和调节共鸣空间,特别是喉、咽、内口腔的生理调节技术,是美声唱法颇具特点的共鸣技术。

2. 高位安放。头腔共鸣的高位安放是美声唱法头腔共鸣应用技术的核心。

3. 胸腔共鸣运用。胸腔共鸣器官共鸣功能的充分发挥是美声唱法共鸣技术的另一特点。

四、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融合

美声唱法很注重气息的运用,讲究横膈膜呼吸法,唱歌过程要求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同时协调的运作,强调以气托声。流传最广的箴言就是“学会了呼吸,就学会了唱歌”可见呼吸在美声唱法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也和美声唱法一样离不开气息的支撑,也注重气息的运用,但是相对美声唱法的气息要求较浅,对腰腹部的运作要求没那么多,而且传统民族唱法以紧为主,重字轻声,演唱过程强调喉头和声带的震动,故而声音听起来单薄无力,不够圆润。所以将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相互融合是可以改善传统唱法的不足之处的。在保证传统唱法民族语言特点和演唱风格的前提下同样注重气息的运用,借鉴美声唱法的横膈膜呼吸法,从而改善嗓子的生理负担,让声音更圆润动听,声音力度可以得到极大发挥,情绪爆发力更强。

总之,两种唱法在某些方面有机的融合和健全,真正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道理。两种唱法的有机结合,弥补了中国民族唱法某些方面的不足,也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并将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推向了世界。我们应该在充分借鉴美声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地结合我国民族风格的汉语言特点,以及在运用气息、咬字吐字等方面,不断丰富、创新,将两种唱法的歌唱理论运用到声乐教学和实际演唱中,最终达到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薛良编著. 歌唱的艺术.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2]潘乃宪著. 声乐实用指导.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俞子正著. 声乐教学论.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试析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的转变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