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欧元区经济形势分析

时间:2022-09-15 01:34:13

2011-欧元区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底以来,欧元区17国受到欧债危机严重影响,经济总体表现为衰退风险加大,欧元区中心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不平衡状况加剧,南欧部分国家债务危机越演越烈,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全球金融稳定都造成了较大冲击。

一、2011年欧元区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一)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明显下降

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按照现价计算,2011年第三季度欧元区季调之后的名义GDP为2.37万亿欧元,同比增长2.73%;季度环比增长0.68%,年化增长率为2.72%;第二季度GDP季度环比增长0.56%,年化增长率为2.22%。如果考虑到通胀因素,2011年第三季度欧元区GDP平减指数为122.4,同比增长1.32%;第三季度GDP平减指数季度环比增长0.49%,年化增长率为1.96%;一季度为121.3,季度环比增长0.41%,年化增长率为1.64%。按照不变价格计算,2010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8%,2011年第一、第二和第三季度GDP分别增长2.5%、1.6%和1.2%。这些都说明,2011年欧元区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

从欧元区GDP结构看,按现价计算,2011年第三季度总的消费支出1.87万亿欧元,对GDP贡献率为79.25%,同比增长4.83%;其中,家庭消费支出1.36万亿欧元,对GDP贡献率为57.63%;政府消费支出0.51万亿欧元,对GDP贡献率为21.61%;固定资本形成总额0.45万亿欧元,对GDP贡献率为19.08%;净出口总额0.037万亿欧元,对GDP贡献率为1.57%。分析表明,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从增长速度看,按照不变价格计算,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第三季度,家庭消费同比增速分别为1.10%、0.70%、0.60%和0.40%,政府消费同比增速分别为-0.30%、0.50%、0.30%和0.30%,固定资本形成同比增速分别为1.30%、4.10%、2.00%和1.80%,表现出同步下滑的变化趋势。

(二)经济不平衡程度有所加剧

欧元区17国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经济基本面较好的,第二类是经济基本面较差的,第三类是追赶型国家。

第一类经济基本面较好的国家包括:德国、荷兰、奥地利、比利时、芬兰、卢森堡,这些国家不仅经济增长表现良好,而且呈现出了较大增长潜力。

1. 德国。德国是欧元区经济状况最好的国家。德国经济受欧债危机影响有限。德国主要问题是生育率太低。

2. 荷兰。荷兰是欧元区中较为成熟的经济体,其整体经济状况略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荷兰问题是财政支出占GDP之比和财政赤字都略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

3. 奥地利。奥地利整体经济状况略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经济活力低于德国,但好于法国和意大利。优势是就业市场表现较好,青年失业率及长期失业率均较低,2002-2010年名义单位劳动力成本上涨缓慢,居民储蓄率较高。但其政府支出占GDP之比较高,而改革意愿较低,不能指望其经济在未来呈现较强增速。

4. 比利时。比利时经济类似于奥地利,其财政赤字较低,居民储蓄率较高,拥有较强的出口倾向,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优势。但其在1993年进行过较大的财政改革,经济经历一轮较快增长后,2002-2010年间经济增速重回缓慢。

5. 芬兰。芬兰经济整体实力略差于德国、荷兰,其居民负债率较低,而且市场发展受到限制较少,但其政府支出占GDP之比偏高,作为一个小经济体,其出口占比也偏低。

6. 卢森堡。卢森堡凭借欧元金融中心地位,是欧元区中经济最好的国家之一。其财政状况好,经常账户顺差,消费率低,是成熟经济体中经济增长最强的国家,但其过于依赖金融产业,若出现金融危机,则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

第二类经济基本面较差国家包括: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塞浦路斯、马耳他和法国。

7. 希腊。目前,希腊是欧元区问题最大的国家,债务问题严重,优势不多,但自2009年以来的确在国家改革上做了很大努力,至于效果如何,只能拭目以待。

8. 意大利。意大利是一个发展低于欧元区平均水平的成熟经济体,经济增速和劳动生产率都非常低,2002-2010年,人均工业增加值处于下降之中,国家负债率也比较高,属于亟待改革的国家。

9. 西班牙。西班牙作为一个较成熟经济体,在房地产危机和债务危机中被迫进行重大改革。在上一轮经济增长中,过度依赖房地产行业,除房地产之外的其他产业增长率非常低。当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建筑行业工人大量失业,其财政赤字在欧元区中位居最高国家行列。

10. 葡萄牙。葡萄牙是欧元区表现最差的国家之一,但葡萄牙率先进行改革,目前仍处在改革过程中。

11. 爱尔兰。爱尔兰2009年曾遭遇债务危机,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就业率低,劳动力成本高。目前爱尔兰致力于经济转型,由信贷消费型转向出口导向型,取得了初步成果。

12. 塞浦路斯。塞浦路斯是一个小型经济体,除了财政状况略好于希腊以外,其他经济指标均类似于希腊。其负债率较低,单位劳动力成本也处于较低水平。但是经常账户有较大逆差,消费倾向过高,经济增速低,财政赤字突出,出口下滑,改革意图也低于欧元区平均水平。

13. 马耳他。马耳他是一个小型经济体,整体经济发展低于欧元区平均水平。金融危机以来,净出口增长迅速,单位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其财政状况表现较差。

14. 法国。法国是欧元区六个3A评级国家中表现最差的,大多数经济指标低于欧元区平均水平,政府支出占GDP之比在欧元区是最高的,财政赤字高企,人均工业增加值增速缓慢,就业市场过度保护导致年轻人失业。

第三类国家包括:爱沙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

15. 爱沙尼亚。爱沙尼亚是欧元区表现最好的追赶型经济体。当前财政状况好,属出口导向型经济,人力资源有优势,市场自由竞争。但2008年以来,其国内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

16. 斯洛伐克。斯洛伐克拥有追赶型经济体的优缺点,经济增速高,有较强的出口倾向,消费倾向低,但近年来其国内财政赤字增长过快。

17. 斯洛文尼亚。斯洛文尼亚类似于斯洛伐克,也属于追赶型国家,经济增速快,就业状况良好,但在2002-2010年,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财政方面也有不少隐患。

(三)物价水平温和上涨

2010年底以来,欧元区17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总体呈温和上涨趋势。2011年12月CPI同比上涨2.7%,环比上涨0.3%,核心CPI同比上涨1.6%,环比上涨0.4%,二者较2010年12月份都上涨了0.5个百分点。11月份,欧元区PPI增速为5.3%,较2010年11月上涨了0.7个百分点;PPI环比增速为0.2%。但是,PPI在3月份末达到高点6.8%之后,呈现缓慢下滑趋势,已经下滑了1.5个百分点,反映了欧元区制造业增长的疲软态势。

(四)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居高不下

2011年11月,欧元区季调后的失业人数为1637.2万人,比2010年11月增加了55.6万人。2011年11月,欧元区季调后的失业率为10.3%,一年来增加了0.2个百分点。另外,尽管欧元区出现了严重的债务危机,但是工资收入仍然保持了稳定上涨势头。2011年9月,季调后的每小时劳工成本指数同比上涨2.7%,环比上涨0.1%。工资收入上涨有助于增加居民消费,但也增加了厂商的经营成本,对经济增长有着双重影响。

(五)外贸进出口增速双双下挫

2011年11月,欧元区外贸进口共计1.6万亿欧元,同比增长13.49%;外贸出口共计1.59亿欧元,同比下降2.21%;全年贸易逆差113.12亿欧元。2011年11月,欧元区外贸进口1430.26亿欧元,同比仅增长3.6%,比2010年同期下降了25.5个百分点;外贸出口1491.74亿欧元,同比增长10.2%,比2010年同期下降了14.2个百分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2009年欧元区进口和出口双双受到重创,2009年上半年,欧元区单月进口最高跌幅高达33.8%,出口最高跌幅也到达30.0%。在各国政府刺激经济政策作用下,欧元区进出口自2010年1月开始转为正增长。一年以后,也就是2011年1月抵达峰值,单月进口增速得到30.4%,出口增速到达27.9%。随后,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一路下跌,现在仍处于底部徘徊。

二、2011年欧元区货币与金融状况

(一)货币供应量M3增速趋缓

2011年12月末,欧元区17国货币M3供应量余额为9.80万亿欧元,同比增长了2.40%,一年前的同比增长率为2.04%。货币M3加快增长,反映了欧洲中央银行在应对欧债危机和经济增速下滑时,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12月末,货币M2供应量余额为8.67万亿欧元,同比增长了2.38%,一年前的同比增长率为2.37%。12月末,货币M1供应量余额为4.86万亿欧元,同比增长了2.26%,一年前同比增长率为4.27%。货币M1增速明显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债务危机蔓延时存款人对经济增长预期谨慎的心理。

(二)市场基准利率先加后减

近年来,欧元区基准利率最高点是2008年7月9日的4.25%。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央行自2008年10月15日一次性下调基准利率50个基点至3.75%,一路下调至2009年5月13日的1.00%。其后,欧洲央行维持1.00%的低利率近两年之久。2011年4月13日,为了控制通胀,欧洲央行重启加息25个基点,至1.25%;7月13日再次加息25个基点,至1.50%。但是,更高的利率加重了债务危机国的负担,并拖累了欧洲经济增速,使得欧洲央行不得不在2011年9月暂停了紧缩步伐,并于10月初启动了额外的非常规宽松政策。

2011年11月3日,刚刚上任的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宣布,从11月9日开始将欧元区主导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1.25%。这是他在新任行长上任后的首次货币政策决策。此次降息意味着,欧洲央行决定扭转2011年4月启动的加息势头。12月8日,欧洲央行宣布将欧元区基准利率再度下调25基点,至1%的历史低点。欧洲央行下调利率等措施,旨在解决欧元区出现的短期流动性紧张。

(三)欧元汇率走势先扬后跌

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欧元兑美元汇率总体上震荡上行,原因是美联储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贬值,进而推动欧元升值。欧元兑美元汇率从7月1日的1.2516起步,上涨到8月6日,抵达阶段性峰值1.3277。经历一个短暂的调整,下调至8月24日的1.2628之后,接着是一波较大幅度上攻,11月4日抵达新的峰值1.4215。经历约两个月的回调,2011年1月7日跌至1.2904。2011年春季,欧元兑美元汇率一路强劲上扬,5月4日创下历史新高1.4826,然后横盘整理。

进入8月份之后,美联储实行“买短卖长”的扭转操作,吸引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导致美元升值,加之受到欧债危机形势恶化负面影响,欧元兑美元汇率出现了急剧下跌走势,10月3日跌至低点1.3184,之后经历一个小幅反弹,至1.4183之后调头向下,截至2011年12月30日,达到了1.2951。由于欧洲危机充满不确定性,预计2012年初的欧元汇率仍将延续缓慢下跌走势。

三、中国与欧盟外贸进出口

(一)中国与欧盟外贸进出口概况

欧盟已连续七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经贸合作对双方经济增长都起到较大推动作用。2011年,中国与欧盟累计双边贸易总额5673.28亿欧元,同比增长18.24%。其中,中国累计向欧盟出口3560.96亿欧元,同比增长14.37%;累计进口2112.33亿欧元,同比增长25.37%;累计贸易顺差1448.63亿欧元,同比增长1.40%。这表明,中国从欧盟进口增速明显高于向欧盟出口增速,且贸易顺差增速明显趋缓。

2011年12月,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总额为501.44亿欧元,同比增长9.37%,比2010年同期增速下降21.29个百分点;向欧盟出口310.24亿欧元,同比增长7.21%,比2010年同期增速下降了11.09个百分点;从欧盟进口总额为191.19亿欧元,同比增长13.08%,比2010年同期增速下降了13.45个百分点;中国贸易顺差为119.05亿欧元,同比增速增长-1.04%,比2010年同期增速下降了9.40个百分点。从短期趋势看,中国与欧盟贸易失衡状况正在逐渐得到改善。

(二)当前中欧经贸关系中的突出问题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双边贸易失衡较为严重。原因是中国轻纺等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欧盟在华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欧盟因对华军售禁令限制对华两用产品与技术出口等。二是欧盟对华反倾销力度不断增强 。近年来,欧盟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案件调查立案频率和涉案金额明显增加。三是欧盟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从经济利益看,欧盟认为,中欧贸易失衡主要是中国奉行不公平贸易政策所致,中国未能完全信守“入世”承诺,特别在对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不力、对某些国内产业提供保护和扶持、市场开放程度不足等。欧盟旨在以此作为与中国谈判的一个要价手段,获得中国更多让步。当然,欧盟还有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政治因素的考虑。中欧之间关于“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之争,本质上是欧盟想借助打中国“非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牌,谋求自身经济与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三)深化中欧经贸合作的建议

第一,扩大中国对欧盟影响力。中国应积极争取与欧盟开展多层次的经贸合作,充分利用二十国集团(G20)这一平台,在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提高我国的知情权、发言权和规则制订权,借此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二,正确处理中欧之间的各种分歧和摩擦。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处理好双边经贸关系;期待欧盟从建设全面战略伙伴大局出发,尽快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遏制贸易保护主义,解除对华军售禁令,为高科技产品与技术的交流合作创造良好环境。中国也应积极优化中欧贸易结构,在互利共赢基础上扩大从欧盟进口,缓解贸易不平衡状况。

第三,为双方企业创造长期、稳定、可预见的环境。目前,中欧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潜力很大,应创建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包括货物和服务贸易、双向投资、技术与货币、金融合作在内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协定和建立中欧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四、欧元区经济未来走势展望

(一)未来经济衰退风险加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2年1月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2011年欧元区经济增速为1.6%,预计2012年为-0.5%,2013年为0.8%;其中,2011年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经济增速分别为3.0%、1.6%、0.4%和0.7%,预计2012年分别为0.3%、0.2%、-2.2%和-1.7%,2013年分别为1.5%、1.0%、-0.6%和-0.3%。这表明,2012年欧元区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人们期待欧洲央行及各国政府出台积极的政策,扭转欧元区经济下行趋势。

2012年1月13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宣布下调9个欧元区国家的信用等级,法国失去了AAA信用评级,进一步加大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的风险。具体而言,法国和奥地利评级下调一档,失去AAA最高评级,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塞浦路斯四国评级被下调两档,意大利评级从A被下调至BBB+;西班牙评级从AA被下调至A,葡萄牙评级被下调至垃圾级的BB。德国AAA信用评级得到保留。

2012年1月27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也宣布下调5个欧元区国家信用评级。惠誉正式下调了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斯洛文尼亚和塞浦路斯的信用等级,降低了爱尔兰的前景。意大利信用等级被下调至A-,西班牙和斯洛文尼亚被下调至A;比利时被下调一个等级,降至A;塞浦路斯也是如此,降至BBB-。爱尔兰保住了BBB等級,但是惠誉将其前景展望为负面,表明不久可能被降级。

进入2011年以来,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和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几乎呈单边下行走势。2011年12月欧元区制造业PMI为46.90,服务业PMI为48.3,都处在50%分界线以下,分别较1月份下降了10.4和7.6个百分点。11月,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为93.7,较10月下降了1.1个点,为连续第九个月下跌。

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各个组成部分,2011年以来也是总体上呈现单边下降趋势。11月欧元区工业信心指数为-0.73,下降0.8个点;零售业信心指数为-11.0,下降1.3个点;服务业信心指数为-1.7,下降1.8个点;唯有欧元区建筑业信心指数为-24.8,上升0.3个点。12月,欧元区投资者信心指数为-24.0,较11月下降2.8个点,为连续第六个月下跌。1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21.2,比11月下降了0.8个百分点。这些都表明,未来欧元区整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预示着2012年上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投资、消费、出口和物价水平都将呈现缓慢下行走势,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经济衰退风险明显加大。

(二)陷入衰退的原因分析

欧元区经济由于受欧债危机的深刻影响,充满着不确定性。目前,有关欧洲危机的各种救助方案相继出台,但总体上都属于缓兵之计,人们期待看到解决根本问题的制度改革方案。从2011年第四季度欧盟峰会就三大议题达成共识和签署财政新约看出,救援能够暂时缓解市场恐慌,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财政巩固是解决危机根本之策,但短期内客观上会使危机持续时间更长;欧元区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统一货币政策与经济趋同要求的矛盾是造成小国财政危机的重要因素,需要统一各国财政,但是短期内并不具有可行性。欧债危机本质是财政危机,救援只能解决短期流动性问题,而并非治本之策。

2010年5月第一次实施救援,一年后再次出现债务危机,说明缓解市场流动性是治标不治本。要扭转财政状况,则需要持久的财政巩固努力。但是,由于债务危机爆发后经济增长受到影响,财政收入下降,限制了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空间,重新实现财政平衡更需要时间。欧洲央行一贯坚持审慎的理念和对货币供给自律,偏紧的货币政策配合财政巩固政策延缓了欧洲经济复苏步伐,扭转财政状况则需要更长时间。另外,从财政支出看,由于社会保障支出所占比例大、刚性强,压缩财政支出空间较小,降低公共债务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以及对成员国财政监督缺失,是导致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虽然欧元对入盟国家加入时的财政状况做了明确规定,但入盟后欧元区监管缺失成为此次危机爆发直接原因。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和全球经济衰退等多重威胁,欧元区松散的、各自为政的财政制度制约了一些应急政策制订和实施。各国对欧元各有所图,只想从中获利,不想承担更多责任。

加之,各国经济总量差异大、结构差别明显、发展模式各异等因素,人口老龄化与高福利低收入问题等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导致欧元区经济分化日益严重。欧债危机以来,欧元区一直努力加强各国财政政策协调,但是收效甚微。因此,迫切需要建设欧元区统一、集中的财政体系和政治制度等一揽子解决方案,目前只是取得了初步成果。最终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显然是任重道远。

(三)未来政策取向

近年来爆发的欧债危机,本质是欧元区部分国家出现的财政危机,本应由危机国政府自行处理,但由于这些国家丧失了独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几乎陷入绝境。按常理,欧洲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欧洲央行应该充当最后贷款人,为陷入困境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在欧债危机初期,欧洲央行确实直接进入二级市场购买这些问题国家的国债,这种通过扩张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办法遭到了德国反对。

理论上,作为一个发钞机构,欧洲央行能够无限地买入欧元区国债。一旦市场相信欧洲央行有这一意愿和能力,必将极大地缓解市场恐慌情绪,且使得后续的银行注资和债务重组变得较为容易。但是出于道德风险和通胀考虑,德国不同意让欧洲央行扮演这一角色。因为这给欧洲各国传达了一个错误信号,会诱导各国政府继续过度发债,最终都将由欧洲央行埋单。于是,欧洲央行拿出一个替代性方案,即EFSF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的问题是,EFSF扩张需要从金融市场融资,操作细节尚不清楚。不久前,标准普尔公司将EFSF信用等级由AAA下调至AA+,德国政府也表态,对增持EFSF债券持有保留态度,这些都增加了欧元区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

从货币政策看,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自2011年11月初上任以来,不负众望,已经两次降低利率共计50个基点,将欧元区主导利率将至金融危机之后长期维持的1.00%的历史低水平,现在继续下调利率的空间非常有限了。下一步,欧洲央行可能继续维持这一利率水平,同时更多地采用其他临时性政策工具向市场投放流动性。从财政政策看,欧元区成员国在新的财政合约指导下,都将自觉地增强财政收支的约束力,量入为出、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将是必然选择。

就欧洲危机处置而言,短期看,必须促使救助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中期看,必须进一步加强财政协调和金融监管。长期看,根本出路在于经济转型和提高竞争力,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目前,欧元区难以实施新一轮财政刺激计划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唯一出路就是在提高经济竞争力方面下功夫,但是,这种结构性调整必将进一步增加与贸易伙伴之间的摩擦,同时,也必将经历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

上一篇:构建科学的应急管理体系 下一篇: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政策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