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妮:诗意生活,日常欢娱

时间:2022-09-15 01:15:12

曾妮:诗意生活,日常欢娱

现代日常生活已经全面异化,蔓延于各个领域。但日常生活概念在曾妮那里不仅仅是消极的,还具有积极的意义。艺术家认为,由于日常生活是联系所有其他活动的纽带,它就有可能成为对这些活动的直接批判。“当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批判,成为对这些高级活动(和它们所制造的东西:意识形态)的批判时,白日的曙光就出现了……直接的批判取代了间接的批判主义;这有直接的批判包括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占有,将使之更清楚地显示出其积极的内容。”(列斐伏尔)

曾妮的绘画表现出一种对日常生活欢娱幻灭的伤感与追忆,是“生活的甜蜜”(the sweetness of life)而不是“甜蜜的生活(the sweet life)”,这点特别耐人寻味。植根于日常生活的世俗美,既不属于“甜蜜的生活”,同样也不同于“痛苦的生活”,而是努力表现“生活的甜蜜”,这才是曾妮绘画的实质。

曾妮是一位擅长将艺术与日常生活混淆的艺术家。在她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有两层含义:第一,艺术家们摆弄日常生活的物品,并把它们变成艺术对象。第二,人们也在将自己的日常生活转变为某种审美规划,旨在从服饰、外观、家居物品中营造出某种一致风格。以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人们把自己以及周遭环境看做是艺术的对象。

在艺术史上,审美化一直是带有乌托邦性质的未来目标。尤其是近代以来,艺术常常不是在早已逝去的古希腊时代寻找意境,就是对尚未到来的某种美好未来憧憬期待,严肃的艺术似乎很难把审美化直接派付给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韦伯现代性研究的一个著名论断,就是断言现代日常生活是一个“铁笼”,而审美则具有某种将人们从“铁笼”的压抑中拯救出来的世俗“救赎”功能。

尼采说,“诗人”可以被界定为“作为使人生变得轻松的人”。世俗美的根据在于神圣性的脆弱。唯其如此,一部艺术史并不能由神圣美所主宰,事实上一直以某种“隐蔽”的方式,呈现着由“神圣美”与“世俗美”分庭抗礼的格局。

曾妮的绘画描绘那些夜夜笙歌的浮华世界。在她的观念中,世俗与神圣的关联不可缺少,世俗性的对立面其实是“非人性”而不是“神圣性”。世俗美之所以能超越市侩趣味而进入审美视野,就在于其中内在地拥有一种“日常生活的神圣性”。如何能够从看似无足轻重的平凡生活中发现存在的神圣性?这才是关于曾妮日常诗学思考的重心所在。她讨论世俗美学的目的,同样也并不是对神圣美的否定,而是要通过对这种二元论的超越,建立新的诗学格局。

“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也是如此。”她将游戏性与神圣性融为一体,总是表现那种给人以慰藉、使每个聆听者都感到惬意的转化。曾妮的绘画从未表现过悲剧气氛,她嬉戏,不停地嬉戏。观看她的作品而内心又不为所动、不参与嬉戏,谁就没有真正看懂。曾妮的绘画诗学“举重若轻”,具有一种内在严肃性。如尼采所说:“一切神圣的东西都是轻轻地走。”(文:管郁达,著名艺术评论家,云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曾妮的“派对叙事”,揭示出现代都市的“他者”经验,在喧闹的人群和转瞬即逝的狂欢背后,涌现出难以言喻的孤独。派对终结了主体的寂寞,却把她推入更深的孤独。嬉笑的人群、粉色和浅赭色的平涂背景、游移不定的笔触,验证了画家作为“他者”的存在。她在派对的中心,更在派对的边缘或对面,以一种疏隔的目光,打量着那些兴高采烈的嬉闹场景。(文:朱大可,文化评论家,同济大学教授。)

上一篇:杨臣刚:《老鼠爱大米》之外的商业思维 下一篇:任泉:旅行不是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