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星》的“诗意”美学解读

时间:2022-09-29 10:06:31

《明亮的星》的“诗意”美学解读

[摘要]《明亮的星》这部英国浪漫诗人济慈的传记片,有关爱情,有关诗、诗者、死亡和永恒,更是献给济慈的一首唯美抒情诗。本文旨在从美学的视域解读《明亮的星》里盎然的诗意,探讨本片是用怎样的表现方式来完成这样一首“电影的诗”。总的来说,该片运用了诗歌式的表现手法。首先,运用诗的意象营造唯美意境;其次,依照诗的风格,重抒情而非叙事,自然的情感表达唤起观者共鸣;最后,运用诗的节奏和韵律表现情绪起伏,引起诗意和美感。

[关键词]《明亮的星》;诗意;意象;情感;韵律

一、引言

《明亮的星》是一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传记片。许多传记片都记录一个名人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的成长、成功过程,凸显人物经历的传奇性。而《明亮的星》只选取了济慈本来就很短暂的人生里面的一小段经历,即他和芬妮的爱情,来唤起观众对济慈的记忆。这一小段里面,有坠入爱河的沉醉甜蜜,有爱情遭遇贫穷和疾病的无奈感伤,有恋人阴阳相隔的撕心裂肺,有清新自然的英国田园风光来陪衬,有浪漫的诗歌让悲哀也变成一种美,唯一缺少的可能就是曲折的情节。很明显,影片导演简・坎平有意消解情节性,重抒情,而不是叙事。所以,观众在欣赏电影的时候,像在读一首小诗。虽然这首小诗只表现了一小段人生,我们却能看到济慈尽管被疾病贫困围绕,但一直为诗歌和美而活的整个人生。

该片的片名来自济慈名作十四行诗《明亮的星》,很明显,用意在于用电影语言诠释济慈名作《明亮的星》。语言的诗和视觉的诗在片中交相辉映,充满盎然的诗意。这里所说的诗意,不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玄妙境界,而是可以运用美学和诗学理论解读分析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精神和理想。诗意是外在形象在人心中引起的愉悦和情趣,引发的思考和联想。《明亮的星》就能引发观者心中的情感共鸣,激起心中无限的美感,这种美感就是诗意。而关于影片是如何散发出诗意、如何成为一首电影的诗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美学和诗学的角度解读。

总体而言,为了完成这样一首电影的诗,导演简・坎平采用了与诗歌匹配的形式与风格。诗是用裁剪、取舍、创造的方法反照人生世相,通过意象表达情感思想,营造永恒化和普遍化的境界。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必有一幅画或一幕景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人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情感随片中人物或喜或悲。《明亮的星》正是这样一首好诗,截取诗人一生最悲也最美的一段,用唯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和富有感情的台词来表现,让观众的心里出现一幕美景,生出一些感慨。《明亮的星》既是一部电影,也是献给济慈的一首抒情诗。它采用诗歌式的意象铺陈,抒发了唯诗歌才能表达的情感,并伴有诗的节奏和韵律。情景节奏契合,营造了诗歌的意境。

二、运用诗的意象

《明亮的星》并不像其他的传记影片,以叙事为主,讲述跌宕起伏的情节,烘托人物经历的戏剧性和传奇性,而是像诗歌一样,最大限度地消解情节性,以大量意象的铺陈和留白推进故事。本片的所谓情节主要是由琐碎又富有诗意的生活场景连缀而成:缝衣、舞会、诗歌朗诵、合唱、踏青、扑蝶、通信、分别、等待、噩耗、雪地吟诗,等等。事件与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完全依赖纯理性的前因后果、环环相扣,而更多的是靠情感的贯通和观众自己的联想,情之所及,境之所至。比如影片中有一幕济慈和芬妮因为布朗给芬妮写的一封“讽刺情书”争吵,两人站在有些荒凉的树林里,接着是芬妮愤然离去的背影。下一幕就是芬妮的弟弟、妹妹悠然走过一片随风轻摆的郁金香,芬妮抱着一枝鲜花出现在门边,屋子里济慈和布朗正在谈论诗歌。这两幅画面之间,并没有交代济慈和芬妮争吵后发生的事情,也没有任何心理活动的暗示,直接跳切到两人重归于好的画面。还有一幕,济慈告诉芬妮自己假期要和布朗一起离开,会有别的人来爱她,芬妮生气,说再也不想任何人爱她。下一幕出现小女孩们在草地上玩耍嬉戏的画面,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就像一首诗里的两个看似毫无联系的意象,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把意象连贯起来:济慈和芬妮如果也一样的无忧无虑该多好啊!影片画面之间似乎缺乏连贯性,可是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因为可以用想象去填补空隙。留些空白,反而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填得太满,反而显得琐碎、僵硬,不够干净利落。

《明亮的星》在剪辑方面混用大反差景别和焦距,大量运用跳切和越轴,都是在模仿诗歌的风格特征。每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画面都是精雕细琢又自然而不露痕迹,就像诗人找到了最合适的语言表达。只不过,诗人是通过语词来勾勒意象、创造意境的,而影片导演是通过画面形成的视觉意象营造意境的,直观地引起观者的想象、联想和情感,并由此引发观者心中的愉悦感。《明亮的星》作为一首电影的诗,用多个美好画面形成的意象创造诗意,唤起观者无限的赞叹或感慨。贯穿影片的是充满浪漫气息的英格兰田园风光。自然风景参与构图,参与故事叙述,无疑已成为另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角。在这些景观的画面中,能看到爱情的美好、等待的幸福和焦虑,还能看到死亡带来的苍茫无望,更多的是看到诗人的灵感。因为这些画面无疑都被加入了人情,寓情于景正是诗歌的表现方式。《明亮的星》用诗歌的意象写出了一首电影的诗。

三、抒发诗的情感

《明亮的星》最大限度地消解了情节,只用意象铺陈推动故事发展,却并不显得零碎、无整体感,主要原因是影片中的意象受统一情感的填充饱和,情感使得意象综合整一,使得观众对于影片的总体印象是完整而非零散的。这里说的情感主要是指济慈和芬妮的爱情,这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影片在表现爱情的时候,是按照诗歌的方式,重抒情而不是叙事,没有按照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的模式讲述两人爱情的一波三折,只是质朴地表达自然而然萌生的感情和坠入爱河的心境,像一首诗歌因为真挚而动人。影片是从芬妮感性的女性视角去表达感情的:读济慈的诗,试着去喜欢他的诗,有一种喜欢自己爱的人喜欢的一切的感觉;请他教自己写诗,尽管她最擅长的其实是缝纫和时尚,并没有诗歌天分;给济慈病重的弟弟汤姆送点心;花一整晚缝制枕套交给济慈,让去世的汤姆枕着长眠;知道济慈不能和她一起过圣诞节的小失望。而这一切在济慈好友布朗的眼中都是肤浅的,是芬妮为收集爱慕者的搔首弄姿。在布朗眼中,芬妮是只读了一个星期诗的文盲,只有济慈懂得这是内心发出的真挚情感,不容轻视。以上的分析已经告诉我们,济慈和芬妮爱情的动人之处,并不在于才子佳人的完美结合,也不在于戏剧化和传奇性,而在于抒发了最简单真挚的感情。

影片表现的坠入爱河的感觉是那么真实自然:芬妮坐在窗边的床上,风吹起窗帘,像吹来爱情,轻抚她的脸庞,被爱情的甜蜜醉倒;济慈在树下冥想,构思夜莺颂,芬妮在屋里缝纫,面带微笑,静静地望着爱人;芬妮在没有济慈音信的时候,心神不宁,为伊消得人憔悴,喃喃道:“我这是不是陷入爱情了?这会要人的命的。”收到济慈来信的时候,病态全消,幸福得不能自已;在薰衣草田间读着济慈诗一般的信,又只有醉倒。他们的爱没有任何目的性,就是此刻简单的相爱。看似平淡如水的爱情,却有着最浓烈的味道。有最浓烈的味道,却没有任何的戏剧冲突,影片导演刻意诗化地处理,尽量排除戏剧性。一般的爱情电影会浓墨重彩地突出爱情遭遇的阻力。当然《明亮的星》里济慈和芬妮遭遇的最大阻力――济慈的贫穷,并没有被轻描淡写,而是被诗化。也就是说,影片只表现济慈的贫穷,没有过多地表现贫穷带来的现实困扰,济慈的贫穷并没有从根本上阻碍两人的爱情,连芬妮一开始有些反对两人结合的母亲也十分自然地接受现实。如同诗歌里理想化的表现:因为爱情,贫穷显得没那么可怕。济慈去罗马养病之前,和芬妮分别时,两人设想第二年春天济慈回来后田园诗般的生活:苹果园,迷雾中的绵延山峰,开满野花的花园。芬妮说,不要等一觉醒来,发现这一切只是一场梦。芬妮的母亲说:“要回来,和我们住在一起。娶我们的芬妮。”芬妮的小妹妹送给他礼物,拥抱他,说:“我爱你。”济慈不仅被芬妮所爱,也被她的家人所爱。爱胜过一切,最后让爱人阴阳相隔的死亡似乎都没能征服爱。听到济慈死讯的芬妮悲痛欲绝,无法呼吸。从她撕心裂肺的哭声里,听得出世上最真挚热烈的感情。最后一幕,芬妮在雪中吟诗。大雪的冬天,象征生命的终结,可是爱情并没有因为生命的结束而终止,芬妮在朗诵济慈留给她的诗,她还在坚守、等待。爱本身是美好的,爱遭遇的阻力也被加上了诗意的色彩,让整部影片有一种哀而不伤的味道,这正是一流诗歌所表达出的情感。情感融化了影片中的意象,贯注了意象,赋予它们内在生命和完整形象。

四、运用诗的韵律

《明亮的星》不只是运用诗歌的意象、抒发诗歌的情感,还运用了诗的节奏和韵律。理想的节奏和韵律能够引起美感,也是诗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的诗歌需借助语音的轻重抑扬产生韵律,电影则可以直接透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构成旋律。音乐是诗歌的灵魂,没有音乐,不成其为诗。同样,音乐也是电影的灵魂。《明亮的星》综合使用了音乐的节奏和语言的节奏来形成整部影片的韵律。

先说音乐的韵律。一开始的大提琴独奏,改编自莫扎特B调弦乐小夜曲,温柔舒缓,深沉中又带点俏皮,伴随大提琴声的和声纯净如天籁,以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铺垫了整部影片的旋律。随后,影片中音乐的旋律在微妙的发展变化中,形成高低起伏的节奏。比如,诗会上众人的合唱,带有宗教性的圣洁,仿佛是来自灵魂的声音,就如同诗歌的宗旨是要诉说灵魂,道说神圣;芬妮请教济慈如何写诗时说:“我还是不知道怎样作诗。”济慈回答:“诗歌就像在湖里游泳,目的并不是飞快地游到岸边,而是享受湖水的触摸,这是超脱于思想的感官旅行。” 一瞬间,两人的对话被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伴随着古钢琴的琴声淹没,让音乐来告诉你诗的奥秘,诗的技巧无法用文字言说;影片发展到济慈和芬妮互通信件、倾吐思念时,男女声交替的念白伴随时而平缓、时而险峻的音乐,我们能感受到情绪的起伏:热恋中的人收信时欢欣鼓舞,等信时焦急万分。

再说语言的韵律。诗歌朗读贯穿于整部影片,人物台词也都经过诗化的处理,语音语调抑扬起伏,像在吟诵诗歌。即便没有配乐,诗歌语言本身也能形成节奏和韵律,产生浓浓的诗意。济慈和芬妮分别时,两人交替念了一首诗:“骑士啊,是什么让你苦恼,独自沮丧地游荡?湖中的芦苇已经枯萎,也没有鸟儿歌唱……我在草坪上遇见一位姑娘,美丽动人,如仙女下凡,长长的秀发,脚步轻盈,眼神中散发出炽热的感情。我带她骑上骏马,外界的一切都黯然失色,只剩下她那倾侧的脸庞和美妙的歌声……我在山坡醒来,才发现,这是刚刚做的一个梦。”诗的语言和节奏把爱的美梦以及梦和现实的极大反差造成的凄凉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片尾芬妮带着哭腔念着济慈《明亮的星》,唯一的配乐是隐约的鸟鸣声,心碎、孤独之感伴随诗歌的节奏油然而生。最后是男主人公的声音念《夜莺颂》,这时候济慈已死,听起来像来自天堂的声音,诗歌连接了天堂和人间。此时,又听见片头的大提琴声和和声,整部片子又回归安宁舒缓的节奏和超凡脱俗的韵味。

五、结语

《明亮的星》是用写诗的方式拍摄的一部电影。诗化的画面、诗化的情感、诗化的台词把诗人的一小段人生散发出的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疾病的折磨、生活的艰难、生命的短暂、爱情的伤逝,因为诗变得不再可怕。整部影片用诗的意象、诗的情感和诗的韵律给我们呈现的是超越人间悲欢离合的美,把济慈短暂的人生、早逝的爱情和唯美的诗歌永远定格在英格兰的田园美景和人们的心里,有一种刹那见终古,微尘显大千,有限寓无限的意味,唤起我们对济慈的记忆,闻到诗歌和美的香味。像片中一句台词说的,“他们找遍花园,要找到最迷人的香味”。

[参考文献]

[1] 李春强.诗意的栖居:文学、电影与文化研究[J].电影文学,2013(15).

[2] 张明花.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J].电影文学,2015(14).

[3] 朱光潜.诗论[M].长沙:岳麓书社,2010.

[4] 朱光潜.谈美[M].长沙:岳麓书社,2009.

上一篇:记忆中的小人书 下一篇:Wi―Fi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