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绿色消费拒绝奢侈等

时间:2022-09-15 12:51:29

意大利:绿色消费拒绝奢侈等

意大利车多,首先引起我们关注的就是这里的车。在罗马,不管是马路上还是马路旁的巷道内,除了跑的车就是停的车。尽管品牌不一,款式各样,但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小排量、低油耗、个儿小、占地少,有些小汽车甚至就像个大玩具,似乎完全可以随意搬起。

意大利居民的平均车拥有量在欧盟国家是最高的,意大利人以驾小排量车为荣,就是作为汽车发烧友的一些年轻人也多是崇尚微型的概念车。在西西里街头,一位驾驶微型车的青年说:“不就是个代步工具吗!排放少,首先是保护了环境,让我们的生存空间更洁净、更优美,还可节约不少汽车通行税和保险费。”原来,意大利政府规定:私家车一年缴纳交通税的多少是按照排量的大小决定的。小排量的车往往得到优惠,而且保险公司也规定汽车的保费既取决于汽车价格也取决于汽车排量。

漫步在夜色中的罗马,白天那个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罗马在昏暗的灯光下似乎突然消失了一样,不仅巷道里暗得令人发怵,就是主要街道城市广场也几乎是孤灯影绰。偶尔在街区一隅或巷道深处遇上一团温暖的光亮,不是咖啡厅就是啤酒屋。而这里往往是意大利青年男女喜欢聚集的地方。“仅仅属于商家的商业行为就要把城市都照亮,”一家规模不大的啤酒屋小老板对我们的建议连连摇头,“那得需要多少电呀?”小老板说:“发电是要消耗能源的,而消耗能源又增加了排放,对环境保护当然不利。”如此说来这里自然不会有“亮化工程”。

在罗马的城区街道,有一种特殊的路面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种路面几乎遍布城区每个角落,路面是由一个个小方块石头铺就而成,每方小石块虽只有十几厘米,石面上因长年磨损,早已没有了原有的色彩,并且随着长年累月的踩踏与碾轧出现高一片低一片的凹陷或凸出,但每一块方石却都牢牢地钉在地面上。当地居民告诉我们,这种小方石深有十几厘米,所以异常坚实、稳固。用这种石头铺设路面是古罗马时期的杰作。目前这样的路面都是古董,已有上千年甚至更长的历史,不仅坚固耐用而且环保,具有很好的渗水和导流作用,可让雨水快速渗入地下,也可让地表之水顺畅蒸发到空中。

在意大利,上千年不变的不仅有罗马的小方石路,更有各式各样的建筑。这种一劳永逸的道路和一劳永逸的建筑构成了一劳永逸的城市。而这样的城市不仅自身环保又产生了巨大的环保效应。山不用开,地不用毁,水不会污,气不会浊。难怪有人说意大利的田野似乎看不到一点儿的土地,意大利的城市似乎望不见一处乌烟瘴气的工地,意大利的居民似乎以不喜欢养植花草为一种罪过。在西西里我们对后者有了实实在在的体察与感悟,在这里居民们不仅把花草养在了房间、院落,还摆在了屋顶、挂在了窗上,甚至搭起支架将花草吊在了空中。就是通行本来就觉得狭窄的过道都被挤进了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这里的居民对养花种草何以如此热爱,在西西里陶尔米纳市街头,我们与一位正在作画的画家交流,他说:“我们酷爱绿色是因为心中拥有绿色,而追求奢侈就会远离绿色。”

在海外感受汉语学习

文\荆莉

两年前,我来到意大利波罗尼亚大学教授汉语。

面对班上陆续出现的亚洲面孔,我的第一反应是,他们是中国人吗?他们说汉语吗?其实,他们大多是在这里长大的中国人。其中一些人即使能用生硬的普通话和我简单交流,也总是词不达意。他们的意大利语远比他们的汉语来得快、说得顺口。

这就是我在国内常听说的海外“香蕉人”吧。这些华侨子女或本来就在本地出生长大,或从小跟随父母来到国外,虽然父母一直努力让他们在两种语言环境下成长,但汉语毕竟不是他们的第一语言,多数孩子只能讲一些带浓重地方音的汉语,不能阅读和书写。

到了第二学期,班上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多,教室也因人数的增加一换再换。汉语课堂不仅有外语系的学生、东方历史系的学生,还有经济系、法律系、建筑系、食品营养系的学生,自然也有一些社会工作人员。

是什么魔力使得汉语学习风生水起?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一位三年级的男学生,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听课很专注,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他说,他已经在意大利北方的特兰托大学读了经济法律学位,现在来这里一边在律师事务所打工一边学习中文,他想毕业以后去中国当律师。

我还有个学生已经毕业了,在波罗尼亚机场工作。她说现在意大利航空公司的效益并不景气,意味着很多人要失业,而公司上个月专门与她续签了工作合同,唯一的原因是她懂汉语。公司近年来与中国航空公司合作较多,需要像她这样的双语人才。

意大利原先只有8所大学开设中文系或汉语专业,现在已增加到20所,以满足不断增加的汉语学习需求。不仅在意大利,在欧洲许多国家,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已经逐步转化为“汉语+专业”,即掌握一门专业,还要学会汉语。汉语已经成为仅次于英语的外语课程。

在法国,学汉语的人数居高不下,汉语教师一路走俏。很多校长主动要求与中国学校互换教师,开设汉语课。更让人惊叹的是,在巴黎还有教孩子学习中文的幼儿园,在那里不但有华人子弟在学中文,还有为数不少的法国洋娃娃在感受中文。

当然不仅在法国,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汉语学习也正兴起一轮又一轮的热潮,汉语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好。在有机会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更多的家长把子女送出国继续学习,这样的家长是很实际、很有眼光的。国际汉语热的兴起必将为学子们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达桑内科部落的中国人后裔

文/崔飞飞

在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交界处的奥莫雷特,居住着一个特殊的族群――达桑内科部落。这一族群在埃塞俄比亚南部的众多原始部落里并不显赫,在各种导游书里也是着墨甚微。

进入村子先要去拜访酋长,这是去非洲部落里的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如果没有酋长的允许,部落里的女孩和女人是没有权利和外来人面对面的,即使被游客照几张相就能得到几个比尔(对她们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我惊异地发现,这里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有着亚洲人的面孔,如果他们的肤色再浅一些,或许你会认为自己是在中国偏远的农村。一对母女说,她们的祖先是中国人。据说,郑和下西洋时,曾在非洲的肯尼亚留下了一批水手。据考证,这些中国水手繁衍生息,在非洲大陆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们善于农耕,很快在贫瘠的土地上建立起家园,很少与当地人通婚。所以到今天,如果你在肯尼亚的土地上看到一张黝黑的中国人的脸,并不奇怪。奥莫雷特的这些具有中国式面孔的人,大约是从肯尼亚那里飘泊过去的。

海外婚恋趣闻

买痛求婚:尼日利亚伊博族的小伙子到女家求婚,一进门就要忍受姑娘一家人的一顿棍打。按照传统习惯,小伙子既不能喊爹叫娘、求饶,也不可以用手左右抵挡。小伙子为博得姑娘欢心与赏识,即使被打得皮开肉绽、鼻青脸肿,也要心甘情愿,满脸堆笑。

咬脚示爱:在寒冷的格陵兰地区,那里的爱斯基摩男子向姑娘求爱时方式非常独特,小伙子事先要在脚上穿上毛皮长袜,然后诚惶诚恐地走进姑娘的帐篷,见到他朝思暮想的恋人时,不是向姑娘先伸出一只手,而是先伸出一只脚。这时小伙子未来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姑娘对他伸出的那只脚的态度。如果姑娘坐着不动,对他不屑一顾,说明她不喜欢他,对他不感兴趣,他得赶快急流勇退。如果姑娘起身趴在他伸出的那只脚上,大大方方地用牙齿为他解开脚上的靴袜,那就表明她喜欢他,看上了他,他们的终身大事就从这里“一口咬定”。

偷牛求婚:在马达加斯加南部,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订婚式”,是要偷到牛。而且还要表现出不怕坐牢的勇敢和敢于越狱的胆略。

弈棋求婚:在德国希乔贝克小镇的居民,不分男女老幼都会下棋,姑娘们把棋艺高低作为选择未婚夫的一个重要条件。

吟诗说爱:老挝青年的求爱别有一番风味。男子们会在一个专门搭起的台上,让盏盏油灯照亮一张张容光焕发的脸庞。他们放声吟唱,把美好的“诗句”奉献给台下年轻的姑娘们。她们当中的有情人静静地听着,憧憬着未来幸福美满的生活;无意者则来凑热闹,随意加以嘲笑。至于在阿拉伯地区的浪人看来,这几句公式化的诗句求爱时无论如何都得对姑娘反复说上几遍:“啊!加丽玛,如果我的兄弟是一只骆驼,我一定会卖掉它来买你。啊!加丽玛。”

上一篇:爱情房客 第1期 下一篇:我爱你七年只要你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