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时间:2022-09-14 11:39:33

浅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摘 要】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教学工作的核心,牵动着学校的各项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联系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与社会需求的纽带。本文在界定专业建设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一些基本特征。

【关键词】高职;专业;专业建设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广泛使用的“专业”一词,最早“形成于 1952 年下半年,即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院系调整时期,完全是模仿前苏联教育的做法。” (大冢丰,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0)。《辞海》中将专业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进行划分的学业门类。”《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这样的,专业是“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产业部门中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门”。《教育大辞典》中的解释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科的发展和分类状况而划分的学业门类。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设置的各种专业,体现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各自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实用教育大词典》中对专业的定义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科发展和分类状况,而划分的学业门类。”

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加剧了高校之间的竞争,各个高等院校普遍重视专业建设,在此过程中,便赋予了专业一词新的内涵。目前,关于专业的概念,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学者们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潘懋元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王伟廉在《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36)一书中指出专业是“一行专门职业或专长”,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谢勇旗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研究》一文中指出“专业是高等学校或职业学校根据某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术要求,依据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终身教育的基本理论而组建的课程群。也就是说专业的名称要体现职业的技术性,课程群的组建要符合教育规律,满足岗位综合能力的要求,还要为学生接受终身教育打下必要的基础。”笔者认为,专业就是课程的科学组合,是联系学校与社会的桥梁,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类型。

1 专业建设的内涵

关于专业建设的内涵,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释。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具体包括专业开发、专业设置、专业布局、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等问题;从微观层面来讲,具体包括追踪经济发展需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改革教学方法等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教学工作的核心,牵动着学校的各项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联系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与社会需求的纽带,它具有职业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等鲜明特点。

此外,要深入理解专业建设的内涵,还必须厘清以下几种关系。

1.1 专业建设应以市场为导向

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突出体现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专业设置必须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并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某一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课程体系,编制教材,这样专业才能办出特色,具有生命力。

1.2 专业建设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与企业的职业岗位是直接对接的,专业建设也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1.3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技术和教学制度等诸多系统要素,其中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灵魂所在。课程体系建设与专业建设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专业建设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劣最终体现为专业的就业率和该专业毕业生为社会所能创造的价值两大方面。

1.4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发挥着主导作用,也是专业建设的关键所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用人单位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间接地要求高等学校提高师资队伍、专业设置和教学质量的水平。教师是连接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桥梁,是进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改革教学方法的主体,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1.5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高等学校的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训这一环节,可以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可以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具体地进行应用从而形成某种能力和技能,实验实训是联系理论教学和实际工作的纽带和桥梁,是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的认识和锻炼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要能够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不仅要具备应有的科技含量,还应使教学、科研、生产等多种功能结合起来。

2 高职专业建设基本特征

2.1 高职专业建设的理念:理论与实践并重,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高职生具有更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其专业建设的理念是理论与实践并重,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既注重理论,又强调实践,既立足于眼前,又着眼于未来,使学生在掌握了必需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具备娴熟的动手能力,以及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2.2 高职专业建设的前提:直接针对岗位(群)开发和设置专业

高职专业建设要对职业领域的某一岗位或岗位群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了解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并依据此来设计和建设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

2.3 高职专业建设的途径:以市场为导向,走校企合作之路

高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找准企业要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之间的契合点,以此为前提实现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深度合作,依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高职院校教师经常与企业员工进行沟通了解生产一线的情况,并改进课程使之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突显专业特色,革新办学模式,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对接。

2.4 高职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下转第36页)(上接第44页)会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学习模式,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带动之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高职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

2.5 课程体系建设强调岗位针对性

高职的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体现学生的顶岗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来建设和调整课程结构,基础课的理论教学部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特色,增强实践课程的比重,着重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2.6 师资队伍具有 “双师”结构、 “双师”素质

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中,要求建设一支“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并重的、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所谓“双师”结构,也就是从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来说,应当由校内的专业课教师和聘请的校外兼职教师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所谓“双师”素质,也就是从教师个人来说,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2.7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突出职业特点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高职专业特色的最直接体现。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实践操作能力的形成必须依托实验实训。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仿照真实的职业环境,按照工作岗位环境要求进行布置和划分实训教学区域单元,根据企业工位模式设立学生实训工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汪长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1(1).

[2]高颜芝.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浅谈[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3]何晓云.高职专业建设中课程体系建构的两重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上一篇:基于ASP技术的机载电子设备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 下一篇:浅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高职院校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