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金:一架织机圆美梦

时间:2022-09-14 11:26:10

世代农耕,一心向往外面的世界:

赴青岛,艰辛学艺;织脖套,挣出个百万身家

13年前,一穷二白的张锡金独自一人跑到了离家最近的大城市 ——青岛。

说他“穷”,这不必解释,一家6口人,在土坷垃里干上一年,不过是500来元的收入;说他“二白”,这就怨不得别人了,本来家里承包着6亩责任田,张锡金连爹娘的话也顶着不听,硬是把这6亩责任田给退了。

28岁的农民张锡金自己砸了自己的“土饭碗”,因为他嫌这“土饭碗”太浅,做什么挣不出这500元钱?

张锡金断了全家的后路。爹娘问:儿啊,咱往后干些啥?

张锡金咧开嘴笑,说:我现在咋知道,找找吧。

于是张锡金跑到了大城市青岛,他要去“找项目”。

高楼大厦,车流人潮,花花绿绿的世界看够了,张锡金就开始找挣钱的项目了。那时他一直在青岛的街上逛着,逛着逛着,项目就找到了。张锡金说,我这人就是有福气。

街边上有个机织毛衣的小店,店主是个老人,张锡金在一旁看了一阵,心就动了。他找了家商店,咬咬牙买了一斤毛线,又折回那织毛衣老人的小店。张锡金拿出毛线问:我加工个毛衣,快不快?老人说:快。张锡金又说:我是外地人,等着用,一天行不行?老人说:行。

老人认真织着,张锡金仔细看着。毛衣还没织完,张锡金已看出了一些门道:机织毛衣这活,设备很简单,技术看来也不难学会,在咱农村还正缺这东西,这不正是适合自己的项目吗?张锡金这时开口了:老师傅,我想学个手艺,回家挣个钱,我给您做个徒弟吧,我帮您干活,您给口饭吃就行。老人看他挺实在,就答应了。

半个月后,张锡金扛着一台旧织机回家了。织机是老人250元钱卖给他的,张锡金这时衣袋空空,老人说:先拿回去使,挣到钱再给吧。

村里人说:庄户人怎么能不种地?

张锡金说:全村这么多劳动力,光靠种地能挣几个钱?

有文化又不安份的张锡金把那台旧织机在自家的屋里一支,就走上了他发家致富的金光大道了。

张锡金说:就这么简单,我是看准形势了。

家里人看着一天到晚围着旧织机转的张锡金,说:这是不务正业,糊捣捣嘛!看准了形势的张锡金终于“糊捣捣”出的第一件产品,是花了几个小时才织出来的脖套。张锡金说:行了,以后饿不着了。

从这时起,张锡金晚上在家织脖套,白天赶集卖脖套。第一天就卖了十几个,8毛钱的成本,他卖1块2,一天挣了6块钱。张锡金心里真踏实,庄户人,一天

挣6块,以前谁敢想?

后来有人问张锡金苦不苦?张锡金说:就是困,有时一夜不睡,织着织着就睡着了,织机的挂砣掉下来,“哐当”一声就吓醒了。

就这点苦?就这点苦。张锡金想:咱一个种地的农民,什么苦活没干过,这些苦还算啥?

就这么织了卖,卖了织,一下就到了年底,一算账,好,半年挣了三千多!村里人都直咂嘴,咱村还有个能人呢!

第二年,张锡金要“扩大生产”了。他加了一台织机,在村里招了两个学徒,而且开始织晴纶衫,一件成本6块钱,卖10块钱,结果是供不应求,这一年是1984年,一年挣了5000多块钱。

这时候聪明的张锡金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让他弄明白了什么叫“小农意识”。这一年产品供不应求,可是张锡金只增加了两台织机。到了1986年,市场已开发到了青岛、潍坊,可他还是稳稳地又增加了两台织机。一个扩大规模,迅速发展的时机就这么丢掉了。现在张锡金想起来就咧嘴笑:农民意识,农民意识,“小口吃饭甜”,要是一下子加50台织机,现在是什么样子!

现在的张锡金也不简单,他的针织有限公司总资产已到百万。一个农民的孩子,闯到这一步不算容易。

可是山外有山。如果仅仅是上面的这些事,也不算稀奇。张锡金让人称道的事在后边。

1994年1月,张锡金当了村党支部书记。村里穷得没有一分钱的公共积累,还欠着上万元的债。张锡金知道,因为穷,因为大家也要像他一样能过上好日子,因为大家相信他有本事,才选上他做了这个村子的头儿。张锡金说:老少爷们儿,信得过我,有力出力吧!

张锡金拿出自己的钱无偿投资30万在村里建了一个服装绣品公司,招了村里40多个剩余劳力,公司的利润全归集体。到1995年,公司已有70多人,利润到了15万。张锡金说:现在我不是一个人了,压力大了,全村800来号人全看着我了。我的目标就是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乡亲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张锡金自己的企业还是老样子。张锡金没想过值不值亏不亏的。那天记者从诸城到潍坊市时顺路去他那看了看,张锡金告诉我们:昨天刚开了党员会,换届述职,有的党员说,我们改变了村里的面貌。

说完,张锡金就咧开嘴笑。

张锡金小档案:40岁,农民,以织脖套起家。现任山东省诸城华泰服装绣品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经理。

上一篇:禁毒:能否打赢这场世界大战? 下一篇:三足鼎立 蚂蚁雄兵 96歌坛一笔暖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