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长三角经济的影响

时间:2022-09-14 10:42:07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长三角经济的影响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其影响范围也已从美国波及到全球,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拯救金融或经济计划。在这一经济背景下,探讨此次危机产生及演变的原因,分析其对我国长三角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的传染渠道,寻求相应的对策,对于保持长三角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长三角;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050-03

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目前次贷危机已演变成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其影响范围也已从美国波及到全球,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拯救金融或经济计划。在这一背景下,探讨此次危机产生及演变的原因,分析其对长三角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的传染渠道,寻求相应的对策,对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化解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不协调因素,保持长三角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及演变的原因

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按借款人信用状况分为三级:(1)优级(prime loan);(2)近似优级(ALT-A);(3)次级(sub-prime loan)。孕育美国次贷危机的基本因素有四个:一是次级贷款本身的特征使然,次级贷款的“贷款价值比”和“债务收入比”要远高于优级贷款;二是布什政府将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形成了有利于次级贷款迅速扩大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三是从2001年起,美联储实行低利率政策,吸引大量低收入群体通过次级贷款购买住房;四是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造成了房价上涨预期,增强了人们借债购房的动机。

由于次级贷款发放机构为获取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将次级贷款组成“资产池”,以此作为现金流支持,通过真实出售、破产隔离和信用增级等技术,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MBS),并进一步衍生出与次级贷款相关的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如ABS(asset-backed securities,即资产支持证券)、CDO(collateral debt obligation,即担保债务凭证)、CDO平方、CDO立方等,这就进一步放大了金融风险,为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预设了条件。

美国经济学家凯明斯哥(Kaminsky)认为,所谓金融危机是指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利率、汇率、证券和房地产价格、企业破产数以及金融机构倒闭数等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使信用基础遭受破坏,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动荡和混乱。这次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的发生机理大致如下:

1.长期低利率政策和房价暴涨直接诱致美国家庭过度负债,而利率上升或房市下跌则会导致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

2.由于次贷标准的放松和金融监管的缺失,已经孕育了信用风险,而次级贷款作为金融衍生品的基础资产,其运行状况又直接决定着金融衍生品市场能否正常运行;

3.由于资产支持证券的反复衍生和杠杆交易,进一步放大了市场风险,使房地产市场的“风吹草动”可能导致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系统风险和剧烈波动。

众所周知,金融危机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包括其种属传染和地理传染。由于货币危机在各主要国家联合干预下而被抑制,所以,此次金融危机的种属传染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由于市场主体对交易对方信用风险的普遍担忧,致使次贷危机迅速蔓延至优级贷款、信用卡透支和企业贷款等领域,导致银行危机;其二,由于次级贷款发放机构和机构投资者的亏损信息会迅速反映在其股价上,从而引发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恐慌情绪,造成对股市的巨大冲击,导致股市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通过贸易关系或资金融通关系传递给其他国家,特别是大量外国金融机构投资美国衍生品市场而发生巨额亏损,导致这些国家也发生危机,由于这些机构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它们的流动性短缺必然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这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地理传染。

金融危机的外延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在金融领域内;第二层次在非金融领域,表现为经济危机,即对实体经济产生强烈冲击,导致企业效益普遍下降甚至破产,私人投资锐减,失业率上升,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对外贸易额下降等。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其消费下滑不仅影响到美国生产,而且影响到全球消费需求和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美国经济危机已经导致欧盟及日本经济的一蹶不振,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必然会从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传递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美出口高度依赖的经济体将面临着剧烈的经济调整。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长三角经济影响的传染渠道分析

长三角是指长江下游入海口周边地区。现有三种界定:一是指上海,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共16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此为“小长三角”。二是指江、浙、沪两省一市,此为“大长三角”。三是指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此为“泛长三角”。本文将采用“大长三角”概念。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外向型经济特点最显著的地区之一,总体上讲,长三角经济已初步呈现整体发展态势,产业的梯度分工和水平分工渐次明朗,各地依托区位或资源比较优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业优势。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长三角经济已呈现一些冷势因素:出口增速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低迷,外需与内需、投资与消费不够协调,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存在矛盾。

究其原因,需要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渠道。所谓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渠道是指由于贸易关系密切,美国金融危机恶化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基础运行状况,从而导致危机。根据其内在机理不同,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渠道主要分为如下六个方面:

1.直接贸易传染渠道。所谓直接贸易传染渠道是指中国作为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必将伴随着美元大幅贬值和消费需求急剧下降,从而可能导致长三角出口下降。这其中存在三种机制:一是美元贬值会使美国出口竞争力增强,进而对长三角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损坏长三角的经济基础;二是美元贬值会使中国CPI下降,居民对本币需求量减少,影响国内消费;三是长三角出口下降会导致失业率上升,政府若期望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就会导致投机者的冲击。

2.间接贸易传染渠道。所谓间接贸易传染渠道是指在中美两国依赖于同一个出口市场的条件下,美元贬值就会使美国在该市场的竞争力增强,从而可能导致长三角在该市场的竞争力减弱。

3.金融直接传染渠道。所谓金融直接传染渠道是指在中美两国存在直接金融联系的条件下,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会通过直接投资、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等渠道将危机传染给中国。如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美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短缺,进而造成美国的商业银行或企业从长三角撤资。

4.金融间接传染渠道。所谓金融间接传染渠道是指中美两国在某一金融业务虽无直接金融联系,但均与第三方(如跨国银行)存在密切的金融联系,跨国银行一旦在美国遭受损失,往往会出于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达到资本充足率标准的需要而大幅收缩对长三角的贷款或投资。由于我国拥有充足的国际储备,故不必担心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所造成的冲击。

5.机构投资传染渠道。所谓机构投资传染渠道是指国际机构投资者通过国际资本市场投资所形成的传染渠道。这其中存在两种机制:一是机构投资者证券组合的相互依赖,在现实金融运行中,美国金融危机必然伴随着美国股市收益下降,机构投资者为了平衡其资产组合,优化其风险收益比率,满足投资者赎回的需要,往往需减持其资产,于是,一个市场的冲击会迅速蔓延到其他市场;二是证券组合的重新分配,由于机构投资者大多采用程式交易方式,即运用计算机自动跟踪和调整包含在股价指数中的股票交易以及与股价指数相关的期货交易,一个市场资产收益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市场证券组合的重新配置。

6.经济预期传染渠道。所谓经济预期传染渠道是指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中国在具有相似的经济基本面或面临共同的外部冲击时所发生的危机传导。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大机构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往往变得十分敏感,必然会减少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而小投资者看见掌握较多信息的大机构投资者收缩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也会大举抛售,从而进一步加剧市场波动,这种羊群行为有时是非理性的。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根据国际金融危机对长三角经济影响的传染渠道分析,长三角地区应该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规划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区域分工合作体系,协调城市群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提升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和冲击。具体地说,长三角地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如下:

1.积极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城市群之间的联动。根据克鲁格曼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在特定区域中,核心城市通过吸纳人口和各种经济活动,促进自身发展并影响周围地区发展,这一过程包括整个区域在生产方式和空间形式上的调整,城市与农村的分离和融合,产业结构变动,城市空间形式演化以及区域非均衡发展。城市模式演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将分别受农业的持续资本化、工业部门的就业增加、制造业部门向外分散、服务业相对密集增长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拥挤成本、职能分工、产业梯度与城市群空间分布的关系不同,往往导致小城市更专业化,大城市则高度多样化。对此,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应谋求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既合作又有效竞争的区域分工合作体系,协调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与治理、人口与城市化等城市群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断提升区域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2.提高长三角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所谓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区域产业内部各系统在相互协调、系统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持续竞争优势,使区域产业获得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要提高长三角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区域,发挥长三角产业群聚集效应,加快从“长三角制造”向“长三角创造”转变。自主创新必须以企业为主体,长三角企业产品只有具有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3.充分发挥两省一市的产业特点。上海应不断完善“三环”布局,即内环线以内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为代表的高层次服务业;内外环线之间重点发展高技术、高增值、无污染的工业;外环线以外集中建设市级工业区。江苏应深入实施“四沿”(即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产业带、沿东陇海线加工产业带和沿海经济带)开发。浙江应着力构筑“三大产业带”,即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

4.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长三角仍然有较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对此,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促进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

5.进一步提高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目前,长三角地区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对此,要建立贸易壁垒预警、应对和防护机制,重点促进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反贸易壁垒的工作平台建设,通过出口多元化实现对外贸易的地区平衡。

6.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转变,而要切实拉动消费就必须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障碍,包括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廉租房建设和加大教育卫生投资。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应该率先示范。

上一篇:重庆保税港区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下一篇:绿色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