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真实性散谈

时间:2022-09-14 10:15:30

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真实性散谈

摘 要: 非虚构文学是伴随着“真实”这样有争议性的问题而诞生的,但这个“真实”应不单是以量化的方法来判定,而是更多的依靠接受者、创作者去还原非虚构的本真。非虚构意义上的“真实”更多表现为理性的真实,这也是区别于虚构文学的感性真实的。

关键词: 非虚构文学 虚构文学 真实性

非虚构文学是作为与虚构文学相对的一种文学主体,诞生近百年,在中国已蔚然成大观之势。

“非虚构”顾名思义就是尽量去保持原生态的东西,还原生活的本真,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虚构文学是一个披着面纱的女郎,呈现给我们朦胧曼妙的艺术之美,而非虚构文学则要揭开这层面纱,让这个面纱下的美女示人,近距离的去触及现实之美。所以说非虚构文学就是这样一种将经验世界中给定的现实呈现出来,不以主观想象为转移,与特定历史和现实时空相符合的文本呈现方式,从定义中提出了“真实”的问题。

从我们开始接触文学(当然不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这样一个概念时就同时接受这样几种结构:“准确表达了××”,“真实反映了××”,这无非也是在告诉我们“真实”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真实”作为我们区分虚构和非虚构文学的标准,那么到底该怎样去界定“真实”才能更准确的理解和接受非虚构文学这样一个文学主体呢?

“真实”从广义上来理解就是指客观的反映人和事,还原人和事的本来面目,不为主观情绪所左右;从狭义上来分则可细化为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两大类。那么所谓“真实”在区分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时应该怎样去操作才能不导致二者“失和”呢?是不是可以通过划分比例的方法呢,如果硬性的规定:凡是真实率达到60%(或者是一个范围内的百分比)就算是非虚构文学,低于这个标准的一律是虚构文学。从理论上说似乎是可以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是没有可行性的,因为这个60%是什么意义上的,并且这个60%又是按照怎样的标准来确立,是接受者、写作者还是由事情当事人来确立?况且不管是由哪一方来确立,都会引起另外几方的质疑,因为针对这个真实性问题每一方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说这种方法是没有可行性的。既然这种量化的方法有失偏颇,那么该怎样来定位“真实”呢?

作为接受者,我们之所以愿意接受非虚构文学,除了因为现实的东西比虚构的东西更吸引人之外,还因为现实的东西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更有亲切感。在这样的准则指导下,读者就会苛求非虚构文学的绝对真实性,但是“绝对”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能当作一个最美好的理想,尽量去接近“绝对”,这就要求读者尽量多角度的理解这个作品,全方位的考察这个作品的背景、过程等,这样才会找到可能被你忽略的非虚构文学的角度,从而找到接受的真实感。

作为创作者,是确立其作品是否是非虚构作品的重要角色,他的写真意识对读者有直接的引导作用,并且对整个社会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意识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具有能够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是要有正确的创作态度,非虚构文学对真实性的严格要求必然要求作者要以客观公允的态度来对待所面对的事或人,不能任意添加自己的情感评价,而是将这个权利还给我们的接受者;再次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判断力,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把非虚构文学写得跟小说、诗歌或者散文那么优美,而是要用事件本身去感动人,激励人,虽然我们允许非虚构中的虚构因素的存在,但是我们却不允许主体事实的虚构,这种虚构是建构在不影响我们价值判断和了解事实依据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掌握文章的主体是什么才可以;最后还应该注意的是作者应该具有写真意识,善于把握读者的心理接受机制,尽量做到既坚持了非虚构文学的要旨,又要能够满足读者对真实感的诉求,总之就是要把文本的似真程度发挥到最大。

没有虚构不是虚构文学,没有真实也不是虚构文学,同样对于非虚构文学也是一样的,他们对真实和虚构这两个要素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诠释。

为什么很多小说、诗歌、散文可以催人泪下,为什么虚构文学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很多时候不在于描述有多少真人实事,而是因为选择了正确的叙述角度、合适的表达技巧和准确的情感契合点,如此就会使得我们得到某种真实感,但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是区别与非虚构文学的“真实”的。小说、诗歌、散文满足了受众的情感需求,使接受者的期待视野跟创作者初衷得到了某种契合和碰撞,它们是靠情感的感性因素来感染我们,它所传达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总结一下就是这样的:环境感染人,情节打动人,情感震撼人。或许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此情此景此境在非虚构文学中并没有刻意的去表露,它的一切诸如环境、人物、事件就是已经确定好的,没有为了表达的需要去刻意修饰,但为什么当看到钱刚的《唐山大地震》我们同样会潸然泪下呢?这是事件本身所饱含的真实感所具有的理性因素带给我们的震撼力。但我们不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很多亲历过大地震的人甚至比钱刚更近距离接触过地震,他们却没有去完成这样一篇报告文学,或者即使有人写过,但是我们记得的却是他的这一篇文章,所以说事件真实性并不是非虚构文学的唯一要素,很多时候我们还会被文学的另一个因子所支配,这种因子不是体现在夸张、修饰等手法,而是通过叙述、结构、语言等来表现这种文学性,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七分题材三分写”。所以说“真实”是文体的本质特征,只不过存在方式有差异罢了。虚构文学是感性的存在,而非虚构文学则是理性的显现。

正如伊瑟尔的描述一样:“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文学文本看做虚构之物,并理所当然地把这种认识看做一种常识。……我们认为,文学文本是虚构与现实的混合物,它是既定事物与想象事物之间相互纠缠、彼此渗透的结果。可以说,在文本中现实与虚构的互融互通的特性远甚于它们之间的对立特性。因此,我们最好还是抛弃那种将现实与虚构二者对立起来的旧观点,以‘三元合一’(atried)的观点来代替二元对立的理论。我们所说的‘三元’是指现实、虚构和想象。这种‘三元合一’正是文本的基本特征。正如文本不可能被限制在作为参照因素的既定现实之内一样,文本也不可能只具有虚构特征。因为,虚构性对于文本而言,它既不是文本的终极属性,也不是文本的整体属性。”[1]

所以一味纠缠两种真实的判别,一定要分出什么子丑寅卯来,那么就是徒劳的研究。因为就目前这个阶段来看,一方面,非虚构文学在世界上刚刚有一百年的历史,对中国而言更是年轻,作品也不是很多,新近出现的这部分非虚构文学的作品还是比较严格地在履行比较好的准则,同时这种区分工作在大部分作者那做的也还是比较全面的,所以相对来说不是很难区分;另一方面,这两个文学群体之间本来就是有交叉的部分存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钻研一些形式化的东西,毕竟他们还都属于文学这样一个大类,我们在接受这个大类的关键在于领会文学带给我们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著.陈定家,汪正龙译.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4.

上一篇:乌鲁木齐城市户外传媒设计原则探析 下一篇:高校“御宅族”心理探析及其“出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