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统计教学模式改革

时间:2022-09-14 06:37:52

浅议高校统计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高校统计教学模式改革带来了各种挑战和机遇,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和不断创新,在科教兴国中发挥高校统计人才重要作用,是我国高校统计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我国高校统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指出高校统计教学模式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师资水平等方面进行改革,以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统计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统计 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统计的应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我国传统的高校统计教育模式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传统模式下培养的统计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教育统计要面向新世纪用全新的统计知识结构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统计教育模式亟需改革。

一、高校统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狭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统计教学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授课内容上,大部分侧重描述统计,而忽视推断统计及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尤其对统计软件的应用几乎不涉及。这样,会使学生感到统计课枯燥乏味,没有学习兴趣,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差。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一支粉笔加一张黑板是统计教学的真实写照,教学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很少,实际调查研究也不多,学生很难有统计实践的机会。学生感觉统计学习比较枯燥,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改革。

(三) 教材内容陈旧、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统计教材普遍“大而全”, 内容都包括了,但内容却枯燥乏味,缺少实际的案例分析,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的应用性和普及性不强,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四)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教师不同程度的存在知识老化现象。大多教师数学基础不够牢固,对推断统计的讲授比较吃力。同时,对网络和多媒体知识的掌握也不够,严重阻碍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书育人理念的发展。

二、高校统计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一)重新确立统计教学目标

统计学教学目标要把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满足本专业需要放在首位,突出学生统计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求学生不但掌握一定的经济学、数学等理论基础和统计专业知识,同时又要掌握计算机知识,要具备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统计综合分析的能力,并不断提高研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适应信息时代,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服从教育统计培养的目标,加强统计专业课程建设,每个环节上都体现统计的教学思想,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现代统计方法及其应用的介绍,共性上建立一个以统计学基础理论和描述统计为基础,推断统计和应用统计为主,适应经管类专业本科生教学的教材体系,个性上增加各专业特有的数量研究方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的需求。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变传统的被动灌输式、单向接受式教学为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构建以实验室、课堂和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多元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采取专业特色的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把多媒体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统计学的应用特色。

(四)选用实践性较强的统计学教材

统计学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要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中心,以实际案例为依托,通过引入案例增加教材的趣味性,以介绍方法应用为目的,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会统计学。同时,要注重教材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能力。

(五)针对实际情况,提高师资水平

统计教师首先要更新知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还要具备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以及使用各种统计软件的技能等。因此,实践中,教研室按照个人研究方向选择授课对象,以便所教内容能结合专业研究方向,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建立统计学教学实验基地,配备相应的硬件设备、完整的统计分析软件及体现专业特色的应用性强的实验案例,培养出能用电脑和网络来教学的新型的合格教师。

参考文献:

[1]李晶.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统计教育的改革[J].财经界.2007(09)

[2]李君.对高校统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32)

[3]刘超,吴喜之.统计教学面对的挑战[J].统计研究.2012(02)

[4]惠琦娜.从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看统计教学改革[J].统计与决策.2010(03)

上一篇:浅议中小型企业资金管理 下一篇:税收征管改革的国际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