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表达的误区与对策

时间:2022-09-14 05:10:17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这点已经越发地凸显出来。于是,语文教育专家和广大的语文教师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必须注重凭借文本的内容体会作者语言表达技巧,获取语言规律,积累语言经验。简而言之就是要重视引导学生从文本中领悟表达与练习表达。

一、教学中存在的领悟表达误区

1.过度领悟表达

不少的一线教师还是不能辩证地把握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课改之初,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于是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体验充斥着语文课堂;现在强调要重视领悟表达,于是又有一种较为片面的现象出现了――过度领悟表达。先请看一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个自然段,想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生:(读书思考后)静、清、绿。

师:那么,作者是怎么写漓江水的特点呢?我们先来读一读第一句,你发现有什么好的表达方法?

生1:这句话先写大海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是漓江的水更美,是作者从来没见过的美。

生2: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见过各种各样美的水,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美的水,可见漓江的水有多么特别。

师:说得好。我听出来了,你们的意思是说,作者通过用大海、西湖与漓江作比较来突出漓江水的美。这实际上就是“对比反衬法”。

师:接着看第二个长句子,作者是怎么写漓江水的,你又从中发现什么好的表达方法?

生1:比喻,把漓江的水比作无瑕翡翠。

生2:夸张,漓江水那么深那么绿,怎么可能看到江底的沙砂呢?

师:很好!还有吗?(生无法回答)其实还有,那就是排比。你们看连续三个“漓江的水真……”这就是排比。

师:(总结)这段话作者抓住了漓江水的特点,通过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方法,把漓江水的特点给写出来了。

这个教学片段,教师过分重视表达方法的领悟,忽视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把阅读课上成了纯粹的写作指导课,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失去了情趣性。

2.打折领悟表达

最近,笔者在本校听了一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公开课,这节课是这样领悟表达的:先是抓住动作描写的语句,品读语言,揣摩严监生临死前的心理,从而深刻地感悟人物的吝啬,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出文中的表达方法――细节描写,教学就此打住。类似这种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比比皆是,虽然也能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来适度领悟文中的表达,但仅仅是课文中概括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首尾呼应、插叙倒叙、篇未点题;比喻、拟人、夸张……就没了下文。其实这种浅尝辄止、没有学以致用的领悟表达是不完整的,不是真正的领悟表达,更准确地说是对表达的一种粗浅的感知和认识,它只是领悟表达的第一个层面,没有上升到迁移运用这个更高的层面。因而,只能使学生得到一些有关表达的名词术语,对于提升他们运用语言能力益处并不大。

3.模糊领悟表达

每一种表达都有它特定的要义与核心价值,只有抓住了这种要义与核心价值,引导学生领悟,开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得到真真切切的提升。然而,不少教师在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时,自己却没能准确地把握某种表达的要义与核心价值,让它白白流失,导致领悟表达的低效甚至无效。请看一个这样的案例。

案例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胖乎乎的小手》教学片段。

师:谁来说说兰兰这双胖乎乎的小手还会为家人做哪些事。

生1:这胖乎乎的小手会为爷爷倒茶。

生2:这胖乎乎的小手会为爸爸拿报纸。

生3:这胖乎乎的小手会为妈妈买东西。

……

(在仿照课文的句式表达时,学生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使用“为”这个词,老师未能给予引导和指出。)

师:兰兰长大后,小手长成了大手,又会帮家人做哪些事情呢?

生1:兰兰会帮奶奶洗衣服、洗被单。

生2:兰兰会帮爸爸整理书房。

生3:兰兰会帮妈妈煮菜做饭。

……

(在这次表达中,学生依然只是跟着教师一味地使用“帮”这个词,教师还是未能给予引导和指出。)

在评述这个教学案例之前,我们先来聚焦这篇课文后面的一道练习题《说说做做》“我替爸爸。我给妈妈__________。我帮老师__________。我为大家_________。”审视这道练习题不难看出,本课教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语言模式进行表达练习,而这个语言模式的要义与核心价值便是“替”“给”“帮”“为”这几个词的交替运用来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显得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如果学生通过这节课的训练,能领悟和掌握这种语言模式,交替使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同一个意思,那么他们的表达能力就获得了一次实实在在的训练,就会有真真切切的提升。

反思上述的案例,教师显然是没有把握本课语言模式的要义与核心价值,虽然也在引导学生反复模仿文中的语言模式进行表达练习,但学生跟着自己一味地使用“为”或“帮”时,教师未能及时地发现并有效引导,而是听之任之。因而虽有领悟表达,但不得要领,表达的要义与核心价值就这样白白流失,学生的收益甚少,他们的表达和语言依然单一枯燥。

二、如何走出领悟表达的误区

1.让领悟表达和理解内容、体验情感融为一体

面对误区一中的过度领悟表达,忽视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把阅读课上成了纯粹的写作指导课,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失去了情趣性,学生的收益甚少。笔者觉得阅读课还是要上成阅读课,不能放弃重要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不能放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更不能放弃美好情感品德对学生的熏陶与感染,领悟表达应融入这个过程之中。

如何适度领悟表达,将它与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融为一体?先请看一个精彩的教学案例。

案例三: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第2自然段的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姥姥的心灵手巧表现在哪,课文是怎么写姥姥心灵手巧的?

生:人们赞叹姥姥:“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教师出示这句话)

师:自己读一读。有没有发现这句话很有意思?读上去感觉怎样?

生:朗朗上口,就像顺口溜。

师:谁来很有韵律地、有节奏地赞叹一番?

(生惟妙惟肖、富有节奏地朗读这句话。)

师:这句话是怎么写姥姥心灵手巧的呢?

生:是以人们的啧啧赞叹来描写姥姥心灵手巧的。

师:对,这种不直接表现、而是通过其他人或物来表现的描写方法,就是侧面烘托。那前面一句又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呢?

生1:直截了当地说。

生2:正面写。

师:同学们的意思都讲对了。老师用一个词说,就是简要概括。读读这句话。

生: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师:请大家注意这句话的前半句与后半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1:前半句讲的是姥姥剪纸的材料很简单,后半句讲姥姥可以要什么剪什么。

生2: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是的,这个长句用上了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姥姥剪纸技术的高超与神奇。读读这句话。(学生读。)

师:这句话说姥姥什么都会剪,可人们啧啧赞叹姥姥时只说了猫、虎、母鸡、公鸡等动物,现在请你学着书上这句话来夸夸姥姥剪的其他东西。(课件出示:你姥姥神了,剪______像_______,剪_______像_______,剪只__________剪只__________。)

生1:你姥姥神了,剪小孩像小孩,剪老人像老人,剪个娃娃会哭笑,剪个老汉乐呵呵。

生2:你姥姥神了,剪树像树,剪花像花,剪个苹果红彤彤,剪个柑橘黄澄澄。

生3:你姥姥神了,剪笔像笔,剪刀像刀,剪个教室好气派,剪个书包好漂亮。

师:乡亲们的啧啧赞叹,表现了他们对姥姥怎么样的情感?

生:敬佩之情、赞美之情。

师:是呀,姥姥的剪纸剪出的是姥姥的心灵手巧,剪出的是乡亲们的啧啧赞叹,剪出的是作者的自豪与骄傲。听着乡亲们的啧啧赞叹,也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要忆及乡亲们对姥姥这些啧啧赞叹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这个精彩的案例其教学成功之处就在于抓住了课文语言表达特色作为教学着力点,整个教学活动仍以理解语言内容为主线,相机引导发现语言的表达形式,并加以模仿运用,使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与领悟表达融为一体。

2.让领悟表达经历“感知―运用”的全过程

对于小学生来说,领悟表达应经历“感知―运用”的过程,即“阅读”此词句段篇,就是以“此”为凭借、为平台,将刚学的这一词句段篇及其形式乃至会同已有的“语言仓储”一起运用;通过这一“学”一“用”配合着强记,将这一词句段及其形式积累下来,丰富已有的“语言仓储”,从而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才是完整的领悟表达,才是有效的领悟表达。

下面请欣赏特级教师刘仁增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对,严监生的吝啬作者就通过严监生临死前的一个动作,一个非常经典的动作――两个指头,展开细致描写,这叫什么描写?

生:细节描写。

师:多么神奇的典型动作描写,多么美妙的细节描写。大家想学学这一招吗?

生:想。

师:好,看老师表演吃芝麻光饼,你能根据老师的表演,用动作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吗?

(老师表演一活动片断,生观察,写后交流。)

生1:老师右手把一块芝麻光饼送进嘴巴,左手摊开,放在嘴巴下接着。一会儿工夫,光饼吃完了,左手掌上也落了些芝麻。老师将手掌上的芝麻拢在一起,用力往嘴里一送,便有滋有味地嚼起来,似乎吃到了美味佳肴,边吃还边瞧瞧左手掌,生怕落下一粒。

生2:老师右手捏起一块芝麻光饼,送到嘴边,小心而又用力地咬下一口,几乎同时,他伸出左手摊开手掌,在下巴颏下接着。光饼吃完了,左手掌也落下了零零星星的几粒芝麻。他不慌不忙,将左手的五指向掌心一拢,芝麻便拢在一起,然后忽地往张开的大嘴巴里一拍,便香香地嚼起来。他又搓搓手掌,左右开弓抹了两把嘴,拿着书走了。

……

刘教师的精彩教学,其就是本着“感知―运用”这一过程来引导学生领悟表达的。这样的教学,不是让学生记住跟表达有关的语法术语,而是让学生在运用中掌握课文表达的方法方式,达到学以致用,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

3.准确理解和把握表达的要义与核心价值

针对误区三存在的问题,在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时,教师首先自己一定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要义与核心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位,从而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据此,上述的案例中,教师的教学应作出如下的调整:当学生一味地跟从自己用“为”和“帮”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回读课文中的三个句子“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手绢啊!”“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并引导学生关注“帮”“给”“替”这三个词,而后再提示学生能不能换一个词,不要一直都用“为”和“帮”。这样的训练就可以让学生准确地领悟和掌握文中语言模式的核心价值(即交替使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使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显得丰富多彩、灵活多样),从而真正提升言语能力。

(作者单位 福建省政和县东平中心小学)

上一篇:论语文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存在的一些误区 下一篇:引取源头活水 指导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