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例猝死患者的院前急救

时间:2022-09-14 05:05:18

42例猝死患者的院前急救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猝死复苏成功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对42例猝死患者院前现场抢救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现场复苏有效率为11.9%,成功率7.14%。结论:影响现场复苏成功率因素为多方面的,应从各方面提高院前急救水平,不断提高猝死的复苏成功率。

【关键词】猝死;院前急救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1-1660-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B

猝死是指突然,意外的临床死亡。其院前复苏成功率较低,现对42例猝死患者院前现场抢救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高猝死的复苏成功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急救中心自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共院前救治猝死患者42例,其中男27例(64.2%),女15例(35.8%)。年龄18~85岁,平均65岁。有既往病史者35例(83.3%),其中心血管病史21例,脑血管病史8例,呼吸系统病史4例,其他病史2例,猝死前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呼吸困难、晕厥、抽搐等。急救半径1~5公里,平均2.2公里,到达时间1~5分钟,平均3.1分钟。42例均行心电图检查,其中电―机械分离29例(69%),心脏停搏7例(16.7%),心室纤颤6例(14.3%)。

1.2 现场救治措施:对于42例猝死患者均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持续时间为30~60分钟,有室颤者即刻进行电除颤。根据病情给予气管插管或口咽管维持呼吸,电―机械分离及心脏停搏者持续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道,并推注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纳络酮等药物,并及时治疗病因及并发症。

1.3 疗效判定标准:(1)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呼吸、心跳及神志。(2)复苏有效:恢复自主呼吸、心跳,但神志未恢复。(3)复苏无效:自主呼吸、心跳及神志均未恢复。

2 结果

现场心肺复苏后死亡34例(81%),有效5例(11.9%),成功3例(7.14%)。

3 讨论

猝死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的脑损害[1],随后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院前猝死现场心肺复苏是急救医学最困难、最具代表水平的综合技术之一,最能体现“时间就是生命”。我急救中心急救半径为5公里之内,救护车内拥有车载电话、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吸引器及各类急救药品,且有专业急救医护人员,为开展院前心肺复苏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使院前急救质量有很大的提高。

本组资料表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原发病越重,心肺复苏成功率越低。(2)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即接到呼救电话至救护车到现场所需时间)、早期气道开放、畅通呼吸道、改善机体缺氧状态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故心肺复苏时应尽可能快进行气管插管,这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前提。(3)标准、规范、持续地胸外心脏按压是主要措施。(4)及早电除颤是抢救室颤患者安全有效的抢救措施。(5)开通静脉通道、合理用药是必要条件,在复苏用药上尤其是心脏起搏药物,我们主张应用常规标准剂量为佳。(6)医护人员在现场时应分工协作、争分夺秒、有条不紊实施救治[2]。(7)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急救意识,普及基本急救技能尤为重要。如现场第一目击者能在第一时间为猝死患者进行初级心肺复苏,为专业急救医师后续抢救赢得宝贵时间。本组抢救无效的多为高龄患者,既往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部分患者合并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猝死发生时病情重、变化快;另一部分为大面积脑出血或脑梗死,意外伤害所致的脏器损伤中毒、癌症晚期,猝死时已处于疾病的终末期,机体已发生不可逆改变。仍有部分患者呼救时间过晚,抢救人员到现场时已失去抢救的黄金时间。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急诊医学[M].第二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30.

[2] 沈 洪,王一镗.回眸2004中国心肺复苏关注的问题[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7:2.

收稿日期:2007-01-24

上一篇:205例明胶海绵加碘仿预防干槽症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高原地区高血压脑出血8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