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诗经》民歌的艺术成就

时间:2022-09-14 05:01:55

小议《诗经》民歌的艺术成就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现实主义诗风的源头。作为我国文学中最早的一批现实主义杰作,《诗经》用严格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融叙事抒情于一体,运用比兴和对比技巧,加之浑朴多变的语言风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对我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民歌;艺术成就

【中图分类号】I207.22

诗经民歌是现实主义的典范,这是《诗经》民歌艺术成就的一大特点。《诗经》民歌中的绝大部分作品都生动细致地再现了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即使是一事一物,甚至是一个细节,都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和精要提炼。《诗经》民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其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氓》是一首表现“弃妇”的怨诗。诗中真实地再现了女主人公婚姻的悲剧历程:少年时与男子真心相爱,婚后却无辜被丈夫冷落,最后终遭遗弃,从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层劳动妇女可怜可悲的命运。对于生活中的细节,《诗经》并没有作简单的处理,而是将事物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加以还原。《氓》中描写热恋中的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乘彼垣”,姑娘不顾羞涩,不顾危险,不顾他人嘲讽的目光,登上一段即将倒塌的残破的墙头,一个“乘”字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少女盼望自己钟情的白马王子早点与自己约会时的那种望眼欲穿的心理,而“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用现实的对比手法绘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单纯、活泼、热烈,喜怒形于色,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诗经》民歌中的现实主义还体现在它创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来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对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机械的描摹,而是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情态。《氓》中的女主人公被丈夫遗弃后,一反婚前“将子无怒”的柔弱迁就性格,对男子不再抱任何幻想,变得性格刚强,从自己的恋爱和婚姻的悲剧中得出“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的教训,并且发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之辞,令人肃然起敬,刮目相看。

诗经民歌融叙事抒情于一体是《诗经》民歌艺术成就的另一大特点。《诗经》民歌中的绝大部分都属于抒情诗,它们大都是诗人对自己感情的直接抒发,严格意义上的叙事诗在《诗经》中几乎没有。《氓》是一首带有很大抒情成分的叙事诗。诗的第一、二章,女子追溯当初受蒙蔽,与男子相爱结婚的经过,主要是叙事;第三章抒发了女子对错误爱情、不幸婚姻的悔恨和无比悲愤的心情,这种心情是在回忆中自然引发出来的;第四章女子叙述自己被丈夫遗弃的经过,叙述中的愤恨之情油然而生。她把一腔怨恨全部发泄到无情无义的男子身上,感情达到了顶峰;第五章叙述自己被休弃后遭到兄弟的A笑,流露出饱受冤屈和独自舔尝伤口的痛苦心情;第六章回顾男子从前的种种虚情假意,表现出对负心男子的怨恨和同他坚决决裂的感情。全诗基本上是按事件发展的过程展开叙述的,女主人公的感情时而是悔,时而是自伤,时而是斥责,这种种复杂丰富的感情伴随着对事件的叙述而产生、发展,与叙事水融。

《诗经》民歌艺术成就的第三个特点是具有强烈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纯朴自然的风格。这在《国风》中表现得尤为突为。《国风》中民歌的作者是生活在北方中原地区的劳动人民,《诗经》中的民歌充分反映了他们的朴实的生活和愿望。如《七月》就是一个饱经风霜和压迫之苦的老奴,对他年复一年生活经历的回忆,纯朴的语言十分感人。再如《伐檀》《硕鼠》,作者在长年累月的劳动中获的果实被那些自命为君子的人掠夺一空,因而不得把积压在心中的愤怒之情唱了出来。在《硕鼠》一诗中甚至产生了向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乐土”的愿望。《君子于役》抒发了妻子怀念久役在外的丈夫的心情。它通过客观景物的描绘:“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抒发了主人公怀念丈夫的深切心情,笔下流露出朴素、自然的真实感情,是对现实生活的如实反映,是现实主义创造精神的体现。

《诗经》民歌艺术成就的第四个特点即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陈叙的意思,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如在《氓》中:“氓中蚩蚩,抱而贸丝,来即我谋。”就直叙了青年男女的行约会之事。“比”是譬喻,从而使形象更加生动。又如:《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桑叶的繁茂到衰落来比喻女主人公容颜和夫妇爱情的变化,这都非常生动而形象。“兴”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可起到寓意、联想、象征、起韵、烘托等作用。如《关睢》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它是诗人借眼前景物来烘托男女求偶,正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值的一提的是,赋、比、兴三种方法,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常常兼用,赋中有比,比中有兴,这里不再详论。

《诗经》民歌艺术成就的第五个特点,即四言为主的句式和复沓的章法,原是由歌谣中产生的,它给诗歌以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当人们感到单纯的语言无法表现深厚的感情时,那就只有从“一唱三叹”中扩充其感情的容量,于是在《诗经》民歌中就出现了重叠的语言形式和复沓的章法。《]莒》可视为这方面的典型。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每句四字,句型整齐,十二名只换了六个字。韵律和语言虽简单,艺术效果却很好,绘形绘声地描写出了,劳动妇女在采集“]莒”时紧张而愉快的情况。

丰富的语汇,和谐的韵律,是《诗经》艺术成就的第六个特点。《诗经》的语汇是极其丰富的,且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据有人统计,《诗经》中使用的单字近四千个,还有双声(如“参差”,“踟蹰”),叠韵(“崔鬼”、“窈窕”),叠字(如“天天”“忡忡”)等。此外,《诗经》在用韵方面也很注重,用韵方式自由灵活。有隔句用韵的,有自首至末句句用韵的;还有其它用韵方式。这些为我国汉魏以来古诗的用韵提供了借鉴,进而确立了后代诗歌用韵的基本形式。

以上即《诗经》的主要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曾艳.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J].中学语文,2010(10)91-94.

2.李菁.浅谈《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J].雪莲,2015(03)15,17.

3.章灵燕.试谈《诗经》的艺术成就[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3)137.

上一篇:刍议世赛背景下酒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点想法 下一篇:浅析高职院校羽毛球基本步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