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时间:2022-09-14 04:01:44

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建筑施工的质童问题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当前利用现代高新科技,保障高层建筑地基基拙施工质量,已成了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目标。工程地基施工必须把好质量控制关,这是由于现代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是建筑的根本所在,影响着工程的整体功能体现与使用安全。鉴于此,本文以工程项目基础工程的地基施工方法与技术举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探讨,以期工程施工施工队伍及相关技术人员能够严格要求自身,确保工程质量建设。加强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的竹理,建设优良工程,地基基础质量控制是核心。

关键词:质量控制;地基;施工;功能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础施工质量致关重要,如不认真设计、施工,将会留下安全隐患,以至影响住宅使用寿命,严重时将导致建筑物倒塌。工程项目基础工程的地基施工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工程竣工后技术交接不彻底,检查执行力度发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滋生安全隐患,因此,当前伴随建筑产业化经济迅猛提升的形势下,做好基础工程质量施工建设所具备的指导意义与实用价值重大。

1 把好地基施工建筑原材质量控制关

工程施工作业所需的建筑原材同样包括基础地基作业需求的原材。因此,对于工程项目基础工程作业的建筑原材必须把好质量控制关,不符合作业规范所需的材料绝对强制进场;材料进场前必须经过样本试验以及审核、检查等程序,力求材料规格、型号、级数等都符合作业要求,从而才能满足质量建设的施工标准;同样,在审核、检查处理流程中,必须要出具试验报告、原始检验凭证单据等,最后保证一切交验工序合格后,才能进场进行地基作业。

2 建筑工程基础施工中常见问题与质量控制举措

高层建筑作为我国住宅的重要形式,其每年的建设面积不断加大。作为建筑质量的基础,地基基础工程一直以来都是建筑施工企业关注的重点。对于项目基础工程施工而言,其常见的质量作业问题一般会有基础轴线偏差、标高存有误差、以及基础防潮层功能失控等问题。即这些问题一旦发生,势必会影响工程整体基础工程的质量及功能发挥,并难以达到质量控制建设指标。

2.1 基础轴线偏差成因及控制举措

1) 基础轴线偏差成因。主要由于建筑基础结构中基础大放脚作业规定的标准分寸拿捏不当,即砌至大放脚顶部结构时,就会发生偏差,这主要与人为专业能力有直接关系,从而再继续砌基础墙时就容易促使轴线偏差位移产生。另外,基础部分的横墙轴线一般会以山墙为标准进行统一排尺放线控制,而这时也需要控制桩提供辅助,从而才能掌握好尺寸、掉线找中等。然而,部分施工人员却仅把控制桩设立在山墙处,横墙槽边处中心桩却不设立,从而导致偏差出现。2) 控制举措。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应当设立龙门板,并要配备一定的保护举措,防止外力作用促使其位移。同时,龙门板还要打出中心桩,即打入与作业地面标准平齐,并用混凝土拌和加固;当龙门板拉通线时,还应以中心桩作为参考标准;横墙轴线位移偏差控制时应尽量避免排尺法,而应设立中心桩,并且保证每个中心桩处不宜堆放土料;横墙基础拉中线时,要结合相邻轴线之间的间距加以衡量考虑,其目的是更好地以中心桩作为参照标准;而为了避免大放脚收分尺寸拿捏不准,应当尽量把此道工序放在基础收分部门砌完之后进行,并要求重新定位轴线。

2.2 标高偏差成因及控制举措

1) 偏差成因。由沙土、混凝土等组成的基础基层部分出现的偏差即为基础标高偏差。具体原因形成主要与皮数杆标高不能与基础标高进行有效检查有关;同时由于基础大放脚采用的大面积砌筑工艺进行的铺灰工序没有做好导致此类问题发生。如因为铺灰面过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会影响了作业进度,进而导致砌筑速度难以协调其同步进行作业;或者挤浆工序没有做好导致冒高现象发生,也会出现整体标高偏差。2)控制举措。控制偏差的主要改进思想是把偏差限定在可控范畴内。因此,施工前首先应进行统一普查,出现局部下凹应利用细石混凝拌进行找平;其次,皮数杆尽量用较小断面的方木去制作,并在实际作业中用它进行辅助时,可把它夹砌在基础中心位置处;再次,用水平尺校对皮数杆标高;最后,对厚重宽大的基础大放脚应当采用双面挂线的方法进行找平,并尽量控制好铺灰面积,即尽量采取满足作业基本需求的小面积铺灰面,与此同时还要控制好顶面不高于跟线砖高度。

2.3 基础防潮层失效成因与控制举措

1) 防潮层失效成因。基础施工作业剩余砂浆的混用是造成防潮层失效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由于施工前在基础面上不做清洁与表面养护,在混用剩余砂浆进行作业,也就导致了其防潮砂浆层的粘结强度不够,造成防潮层脱水出现并形成裂缝。2) 控制举措。防潮层一般是建筑项目基础工程的独立隐蔽工程,需要在工程基础工程完工之后进行相应作业。一般说来,防潮层下部分的丁皮砖处理可采取满丁砌筑法;施工工序同样要把握好,一般安置在基础房心回填之后。

3 常见建筑地基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基础质量对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起决定作用。因此,应选用合理的施工方法,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并按施工验收规范和操作规范的要求严格认真进行施工,才能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3.1 强夯法

应首先做好测量定位,即测量定位关系到整体强夯作业的成效如何。因此,具体作业操作时,应结合试夯方法去掌握好夯点分布,确立每一个作业控制点。其次,强夯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即预夯作业进行两到三遍,待到表面平整后才能测量作业对象的高程,并结合分布夯点对其进行放线。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应在表面铺0.5~2.0m 中(粗) 砂或砂石垫层,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具体按照现场确定方案),以防设备下陷和消散强夯产生的孔隙水压。再次,分段进行施工,从边缘夯向中央,从一边向另一边进行。而其加固顺序一般为:加固深层士—再加固中层土—加固表层土,当然有条件时可采取小夯锤击。最后,夯击时应按试验确定的强夯参数进行,落锤应保持平衡,夯位应准确,夯击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

3.2 注浆法

其一,应根据钻孔情况做好必要笔录。其二,硅化土层以上尽量保留一米厚度的未加固土层,其目的是防止冒浆,必要调整时还需要回填素土;其三,把握好灌浆压力,起始作业时一般为0.2~0.5MPa,终了时一般为0.8~1.0MPa范畴内;其四,做好土的加固,一般是由上至下进行作业,当然如果土的渗透参数随深度变化而提高时,也可按照渗透系数高低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向进行作业,并预先做好土层加固。其五,还要随时检查注浆顺序、浆液配比系数、注浆孔径、以及注浆过程所保持的压力值是否稳定等,并待到一切性能指标检查好后还要与做笔录人员进行核对,避免影响作业进程的漏孔情况出现。最后,在灌浆过程中还要随时检查周围建筑物基础是否出现变形,一旦出现变形立即停止作业,通过技术参数笔录并结合实际注浆过程执行作业情况分析出原因,采取调整注浆参数的举措进行补救。

4 结语

高层建筑地基量础施工质量控制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在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进程中,需通过量方面的控制来确保其施工质量。通过现场质量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对地基基础的施工质进行控制。另外,通过积极建设企业本身的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施工部门的质量培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与其工作责任心,切实有效的实行施工质量工作,提高企业综合管理能力、提高企业市场竟争力。

总之,对于现代工程项目而言,基础工程施工是工程项目的根基所在,必须要重点处理并重点对待。而基础工程与地基之间又属于从属关系,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因此,施工人员在进行地基基础作业时,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按照质量需求、标准进行作业,从而才能遏制安全隐患,避免事故发生,最终打造出优秀放心的质量工程。

上一篇:浅析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现状与管理 下一篇:当代老年公寓建筑的适居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