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阅读更高效

时间:2022-09-14 03:52:21

如何让阅读更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2-01

阅读,是人类一项古老而又永远年轻的认识活动,其功能早有定论。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略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略谈学习国文》)。有益的课外阅读,有利于中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活跃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能力。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材中有限的文章,远远满足不了中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为适应这一变化,就要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来拓宽语文学习的天地。而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令人堪忧,如何引导他们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正确、科学的阅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书海无涯,一个人即使把一生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读书上,也无法把书读完,这就有个选择的问题。选择应以正面的为主,内容力求丰富不单调,但又要有所侧重,还要注意与课内的沟通,不脱离中学生学习实际。选择好了以后,要确立明确的读书目标,如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总要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确定研究什么,鉴赏什么,比如读散文与小说,说明文与议论文,着眼点就不一样。当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多少阅读量也要有明确的目标。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的教育理论,目标是使学生发生行为的期望,他可以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心理指向清晰、明确、集中。因此,明确的目标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一环。内容选好了,目标明确了,下一步就是讲求阅读的方法。凡事要讲求方法,才可事半功倍。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者分成4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留下;第二类好比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来的只有豆渣;第四类是宝石矿厂里的苦工,把矿渣甩在一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我们应该做第四类读者,要捡到书中的“宝石”,就要讲求方法,不能光看热闹,学学南宋朱熹的读书方法:“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三到”读书法的确是经验之谈,除此之外,还要“手到”,是指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惟其如此,才利于积累、查阅、研究、对比。

以上是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宏观调控,那么微观指导更有必要,这就是阅读取向。缺少这一环节,就会流于形式,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主要采取四种方式:

一、涉猎阅读

采用这种方式,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数量上多多益善,古今中外皆可阅读;在阅读上的质量上不求甚解,整体感悟,大局把握;在阅读的方法上一目十行,跳读为主,理解为辅,比如在阅读一些外国名著或鸿篇巨著以及一些与自己关系不慎密切的文章时。为达到涉猎的目的,学生多渠道借阅书籍,进行“图书漂流”活动,交换阅读,这样学生手头的可读之书就多了,可以满足他们阅读的渴求。

二、摘抄积累

读书就是积累的途径之一,而积累对每一个读书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有的书利于积累,如一些经典型著作,工具性资料,资料性期刊等,再如为解决某些疑惑而查找的辞书及参考书之类。为了更好的积累,阅读时要求学生辅之以摘抄笔记、制作卡片、编写阅读手册等形式,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胸中有丘壑,何愁下笔无词?这种方式,使学生巩固了课内知识,充实了知识仓库,丰富了写作素材。

三、探究拓展

探究可使课内阅读得以延伸扩展和提升,语文课本中往往有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还有名篇佳作的节选,由于种种原因,观点不能展开,原著无法尽录,这对于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无疑很好的突破口,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了帮助他们明白观点的产生,通晓原著的概貌,就可以将他们的兴趣引向课外阅读,进行“大师阅读”或“主题阅读”,如读过了鲁迅的《故乡》《孔乙己》等文章,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之后就可借此引导学生读一读《朝花夕拾》,学习了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借此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及其他作品,如《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根鸟》等。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很多东西需要学生在慢慢阅读中理解感悟,提升认识,不能单纯靠老师的课堂讲解。这种由课内引向课外的拓展阅读,可以养成学生刨根究底的自觉学习习惯,提高认知和思维水平,受益终生。

四、借鉴模仿

阅读对于中学生来说最功利的作用就是学习借鉴,提高写作水平。有时为了某一既定的目的而有意识的开展课外阅读,并进行相应的模仿训练,效果确实不错。这就如同造车子,如果从来没见过车子,单凭头脑中的想象,要想造出像模像样的车子可能难度比较大,如果找一辆现成的车子摆在那儿,让他先比着造,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升级改造,那当然要简单得多,写作也是如此,从借鉴模仿到个性创作,不失为一条捷径。

这种阅读方式,对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借鉴前人的经验,吸收他人的长处,提高己的写作水平大有好处。如学习了议论文知识,就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议论文,通过认真钻研,深刻领会,进而明白议论文如何提出论点,如何进行事例的筛选,如何分析论证等,从立意、选材、组材等多方面感悟,看得多了,头脑中自然就有了这类文章的整体框架,写作自然就下笔如有神了。如学习了《珍珠鸟》《落叶》《谈生命》等散文,就进行一段时间的散文专题阅读,领悟散文写作的神韵,学习散文写作的技巧,让学生明白如何确立主题,怎样组织材料,如何构思,如何表情达意,如何升华主旨等,然后进行相应的写作练习指导,使学生很快的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古为今用,他为我用,借鉴模仿,这是初学写作者的不二法门。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它应该与课内教学、写作教学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代表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思维能力和智力开发程度,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就要开展高效有序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学生认为阅读写作是一种需要时,就会产生内驱力,借助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以有限开拓无限,积累、模仿、借鉴、创新,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天地。

上一篇:空间环境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下一篇:项目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