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上培育学生灵敏思维

时间:2022-09-14 12:16:30

物理课堂上培育学生灵敏思维

摘要: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学生的智慧极为重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是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挖掘兴趣因素,创设“趣境”;制造认知冲突,创设“疑境”;策动师生共鸣,创设“佳境”等几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维、培养、趣境、疑境、佳境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其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各种能力培养的核心。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呢?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巧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一挖掘兴趣因素,创设“趣境”

1巧创奇境,以奇制胜

实践证明:采用新颖、奇特、生动、惊险的实验,有利于学生萌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着明显的激发兴趣的功能。例如在讲“大气的压强”一节时,我一进教室就演示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只大试管中装上水,又将一只口径略小的试管压入大试管中并倒过来,小试管不但不会掉下来,反而徐徐上升。现象妙趣横生,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秒,听课精力特别集中。利用好实验,它会象“魔术”一样的引人入胜,这样就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一情景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巧用变式,以反辩正

在科学教学中,人们常喜欢运用正面强化的方式,对学生给予明确的、强烈的刺激。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变化很小的反复刺激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有时反而会造成思维的疲劳。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变式,给学生提供变化的刺激方式,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以变激趣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摩擦的利和弊》这节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了摩擦力,我提出了一个猜想请大家思考,“如何没有摩擦力,世界将变成怎样?”一个个大大的问号点醒了一些同学,他们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于是很多答案都出乎我的意料“假如没有摩擦力,开动的火车永远也停不下来,只能永往直前;假如没有摩擦力,支撑架散开,钉子会从墙上掉下来;贴在墙上的画会飘下来……”我充分地感受到学生的思维的活跃以及那种创新的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也在猜想中更深的领会了摩擦力的深层含义,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3自主学习,以人为本

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必须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教育必须精心创设自主活动的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大胆尝试,学会学习,享受成功的乐趣。比如在新授“密度知识应用”一节时,可改变过去讲例题后做习题的教法,而是在课前发动学生因地制宜选备器材,课上引导学生自选研究课题,分组拟订实验方案。在开展实验研究后,各组依据实验过程及记录,自编习题并解答,最后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实践证明,这种习题应用课,学生自主性强,课上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兴趣浓,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制造认知冲突,创设“疑境”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的已有知识、经验与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矛盾。这种冲突会引起人们的新奇、注意和惊愕,从而产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行为。

1设置悬念,引发“冲突”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地是问号。”学贵有疑,疑问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巧设疑问,在学生思想上产生悬念,以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浮力大的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小到却托不起一枚铁针。”简单一句话,却可以引发学生的疑问并进一步提出问题,物体的浮沉到底由什么决定的?“浮力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发学生激烈讨论,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2巧设陷阱,引发“冲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职能是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不能满足于表面浮躁的热烈气氛。笔者认为,适当地构思、设计一些易使学生上当受骗的陷阱,能唤起学生有意注意,产生渴望解决问题但又感到仅用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心理矛盾,从而有效地掀起思维冲突的狂澜。巧妙地设置陷阱,通过鲜明对比,学生产生了激烈的思维冲突,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策动师生共鸣,创设“佳境”

1课堂教学须与学生认知规律相一致

我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顺序,一般来讲要经历“感知—理解—应用”这一过程。在材料感知、知识储备情况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以唤醒学生的个体经验,使之与学生的原有知识有机地联系;进入理解阶段,教学节奏要及时,避免定义、结论得出“过早”与“过迟”;应用时重视抓好“审题”,通过联想引导学生提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点,并培养学生将当前的问题纳入同类事物的系统中,进行问题归类,解决问题,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课堂教学须与学生思维活动规律相谐振

初中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的思维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来讲,前10分钟为思维的启动阶段,在新课引入时,应根据初中生好奇、好问的特点,做到新颖别致,创设扣动人心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上课10--30分钟为思维敏捷、快速,处于一节课的最活跃状况,教者应抓住此时“高强度”特点,将重点内容的教学,以高频律的节奏,与之相匹配,师生共建和谐的课堂活动。在课的最后约一刻钟是学生思维的疲劳阶段,兴奋正在消退,教者应根据初中生好动的特点,围绕课题组织一些活动,进行必要的练习,适当放慢教学节奏,尽可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精心设计课堂结尾。

总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要从小的时候,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反复的训练,才慢慢形成的。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尽量给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练习,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为教学做好基础。

上一篇:摩擦力及摩擦力做功评析 下一篇:研究性与物理实验教学相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