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堂活动设计原则

时间:2022-09-14 11:29:53

思想品德课堂活动设计原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活动的形式教学越来越普遍,活动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亲睐和学生们的欢迎。尤其是公开课,课堂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堂课往往围绕着一二个活动展开或由一系列的活动串起来,课堂热热闹闹的。的确,有些课因活动上得精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逐步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活动设计应遵循课程标准

有些课,课堂倒是非常热闹,热闹过后,学生似乎并没有学到什么,甚至连授课者本人也不知道这堂课究竟有什么收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也许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学活动的设计肯定存在问题。课堂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课堂也非越热闹越好。课堂活动的设计不可以随心所欲,它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要考虑相关的因素。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以活动教学的空间范畴(教室或课堂)为划分依据,可将其划分为课堂活动教学和课外活动教学。

课堂活动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是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教学方式的选择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换句话说,任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课堂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从活动的内容到活动的形式,直至活动的整个过程,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设计。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活动的内容、恰当的形式,还要认真设计活动的过程。整个活动的设计必须目标明确,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知识、技能和方法目标有机融合在一起,要在把握好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好单元和课的目标及每一节课可达成的目标,将目标具体化。要正确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堂活动要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设计,要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其求知欲得到最大的满足。学生只有通过有效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才能使教材中的思想意图转化为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从而自觉建构起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从而最终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宗旨。

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课堂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在教学目标的调控下完成。没有教学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教学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课堂活动能否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及实现的程度如何,也就成了课堂活动成败以及效果如何的评价标准。

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整个课堂活动设计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着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教师设计的活动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一建构。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难度过高,学生以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无法顺利地完成活动,也就不能顺利地完成新知识的建构;如果活动的内容过于简单,学生无需努力就能解决问题,也就不会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活动的设计还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教”的规律要服从于“学”的规律。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顺应学生认知结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创设出课堂活动教学的最佳情境,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既要重视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共性,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可从学生遇到的、正在思考或能引起兴趣的生活事件出发),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体会到行动和创造的愉悦,达到在活动中既建构起新的知识,又在实践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

贴近学生经历与生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个体知识经验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创造生活。只有在活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生活,创设贴近初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并在学习活动的体验中形成或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品德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的生活,正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关注、引领学生的生活,以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生命历程的对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生活素材创设情境,选取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事件和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在师生对话中,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积极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引领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引导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思想品德不是纯粹的客观知识,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自己的理解,反映的是人们深层的内心世界。精神层面的培育,必须在平等、开放和安全的气氛下才能逐渐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在个体的主动实践中形成的。

从初中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来看,正处于由儿童成长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期,即青春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尽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渐增强,但毕竟生理和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还比较弱,他(她)们的健康成长迫切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自然就成为思想品德课和思品教师的重要任务。

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以优秀的传统、先进的文化、正确的理念、积极的行为、及社会发展的光明趋势等来感动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向学生积极传递正能量。要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尽量给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创设情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体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形式都有它的优势和长处,也必然有其短处和不足。课堂活动设计要科学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恰当形式。因为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任何事物的内容都必须由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任何形式也必然有一定的内容。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同时形式又积极影响着内容,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则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同一教学内容,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新的内容可以利用旧的形式,旧的内容也可以利用新的形式。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中应当对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反复的比较,选择最适合于表现教学内容,最适合于实现教学目标,最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最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最有利于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建构起新的知识结构,在亲身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活动形式。

目前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活动形式常见的有:材料阅读、情境分析、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辨论、课堂游戏、小品表演、相声表演、角色扮演、课堂采访、视频播放、音乐欣赏、模拟现实、模拟法庭、项目研究、编口诀、小竞赛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教学的手段也将随着不断创新,课堂活动教学的形式将越来越多,新的方式将不断地涌现。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形式,也使思想品德课从枯燥的理论说教蜕变为充满社会生活知识的大乐园,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愿望,能够拓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丰富情感体验,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的重要课程,对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否顺利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和任务提供了良好平台,是非常有效的教学形式。科学的课堂活动设计是上好思想品德活动课的重要前提,而科学的课堂活动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活动设计时除了要遵循上述原则外,还应考虑以下相关因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导向正确,内容科学;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当地的实际;课堂活动所需时间的可能性;课堂活动所需工具、器材能否满足等。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中建麦绍棠学校)

上一篇:市教育局能否吊销办学许可证 下一篇:让高中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