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核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14 11:23:15

高校会计核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对外开放,高校涉及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无法适应新的发展。本文对高校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张,于此同时,针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的程度也在逐渐增大。于是,高校的资金的来源渠道也愈发显现出多样化的态势。高等教育已经不是原来纯粹的公益事业,而是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的形态。当前存在的会计核算制度越来越难以适应高校会计核算的要求。高校在进行会计核算依据的会计信息越来越滞后于高校的改革以及发展所呈现的新状况,所依据的会计信息往往在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圆满解决势必给高校的管理或者决策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对高校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高校会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一个主体,两种方法”,难以全面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

从资金用途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可以把高校的财务划分为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然而,两者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依据的会计制度并不相同。一般来说,在核算事业财务的时候依据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而在核算基建财务的时候依据的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换句话说,事业财务仅仅依据相关管理部门的批复的自筹基建投资计划结转自筹基建,在项目竣工之前,不在账面上反映财政对高校基建的投入,也不对工程项目中的资金流转状况进行监督管理,甚至并不清楚工程项目资金的流向。而基建财务则根据《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对工程项目中的资金收付进行核算,这样一来,同一笔资金就以两种会计制度进行了核算,难以全面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

(二)资产核算存在失真的问题

在固定资产的核算方面,依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校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时候是按照账面原值进行核算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事业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如此一来难免出现高校固定资产价值虚增的现象,导致高校资产信息存在严重的失真,无法准确、真实地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在无形资产的核算方面,高校的无形资产核算常常被忽视。一般来说,高校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买入的或者在高校科研过程中产生的专利权或非专利技术,此外还包括著作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等。虽然这些资产不具备实物形态,但是它们与高校的主体利益高度相关,与固定资产一样是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高校来说,无形资产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要。然而,实际情况是,高校在进快就核算的时候,经常忽视无形资产在账面上的反映。当前,从技术层面来看,对高校的无形资产如何确认、计量、评估尚没有确切的标准,因此,当前的报表数据难以确切的反映高校资产的真实状况。

(三)高校现行会计科目的设置存在缺陷

高校现行的会计科目设置,主要是为了便于政府部门进行预算管理,重点反映的是高校教育经费的收入和支出状况,而对高校运行过程中的成本核算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依据当前高校的会计核算方法,学生欠缴学费并不进行“应收账款”核算,原因在于没有对此设置“应收状况”科目,导致学费收入核算体系存在缺陷。一般来说,高校买进固定资产会直接计入“设备购置支出”,如前所述,没有对应的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因此,账面上一直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原值,无法真实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净值。此外,高校会计并没有设置“预提费用”科目,对借入的款项与没有区分为“长期借款”与“长期借款”,在核算时仅仅处理为“借入款”,如此一来,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难免失实。

(四)高等院校结余核算不准确

根据高等学校现存的会计制度,所谓结余是指高等学校年度收支相抵后产生的余额。其中,专项资金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定结转到下一个年度继续使用。其余的结余可以依据一定的比例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的部分则转入事业基金。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各个高校的部分资产都不同程度的表现为暂付款。这种资产与以前会计年度规定的“银行支取未报数”相似,由于在本年度没有形成支出,按照规定在将其作为年度结余进行分配时,并没有把“银行支取未报数”的部分进行结转。因此,在实际进行结转的时候难免会导致可供分配金额的虚增,进而又可能导致转入事业基金的部分也产生了虚增,因此,该部分的结余并不是真实的经济资源的结余,而是会计制度导致的会计核算信息失真。此外,存在缺陷的结余核算也无法准确体现各高校的办学效益。

(五)收付实现制存在缺陷

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按照收付实现制,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将与现金收支行为的发生与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换言之,现金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全部记作收入和费用,而不考虑与现金收支行为相连的经济业务实质上是否发生。然而,根据相关的会计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是以全责发生制为基础的。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的程度的逐渐增大。于是,高校的资金的来源渠道也愈发显现出多样化的态势,高校的业务范围也不断增大,越来越复杂,导致收付实现制不能准确反应高校的收入和产生的费用之间的配比关系,从而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解决高校会计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合并事业财务和基建财务

在同一所学校中,应该将事业财务和基建财务进行合并,统一成学校财务。不论学校的经费采用哪种用途,在同一个会计核算主体中,应该采用统一的会计制度,而不像之前一样同一笔资金有两套体系来核算。将现行的高等学校的会计制度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应该考虑取消基建投资核算主体,与此同时,增设与基本建设资金核算相适应的会计科目。在统一的会计科目体系之下,高校的会计核算能够更加准确,从而可以避免重复核算。

(二)加强单位资产核算

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应该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同时,高校还应该针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固定资产预计可以使用的年限之内,应该将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系统的在各年限内进行分摊。高校在核算固定资产的时候应该依据固定资产的性质以及用途,科学合理的决定其使用年限和估计使用期满后的净残值,并在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和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高校还应该在每学期期末,或者在每年年末逐项检查固定资产,当发现固定资产的可收回资金小于账面价值的时候,可以将其差额计提为固定资产减值并纳入档期的管理费用。在对无形资产的核算方面应该引起重视,强化针对无形资产的核算。对高校来说,无形资产属于高校的长期资产,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高校带来收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无形资产也具有自身的有效年限,使用期满后无形资产的价值或者其使用权利会终结甚至消失。因此,高校在核算无形资产的时候也应该将其在一定年限内进行摊销。

(三)改革高校现行的会计科目体系

现行的高校会计科目体系的缺陷与收付实现制有直接的关联,高校应该取消会计核算中与收付实现制关联的会计科目,从而对高校现行的会计科目体系进行改革。首先,应该依据教育成本核算的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以及用于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的要求,在原有会计科目体系的基础上增设“预提费”、“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待摊费用”、“应(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19页)收账款”、“累计折旧”、“应付工资”等用于高校会计核算的科目。然后,通过改革促使净资产类科目和收入类科目与支出科目相匹配。与此同时,还应该增设“在建工程”科目,这样一来即使“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在年末的时候结转或者工程项目跨年度完成,根据“在建工程”科目的累计发生额或者期末余额也可以较好的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并且还可以不影响固定资产价值的结转。

(四)强化对净资产的核算

高等学校的净资产是指高等学校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或者标准,由对应的主管部门以及同级的财政部门制定标准,高校按照这类标准提取并设置的各类资金。一般来说,高校的净资产可以反映高校资金的实力,可见,强化对高校净资产的会计核算在完善高校的会计管理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强化净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的其中一条有效的途径是取消“固定基金”项目。原因在于,在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数与固定基金数是相同的,这便导致了会计信息的重复披露。若依前文的建议,在固定资产核算过程中设置“累计折旧”科目,那么,通过固定资产以及累计折旧这两个账户就可以对高校的固定资产损耗的价值以及净值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原有需要通过“固定基金”来反映的固定资产净值就可以被反映出来了,大大提高了高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相关性。

(五)互补使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前文提及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存在缺陷,对于高校这样的事业单位,原则上应该采用权责发生制。然而,也不能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对某些特殊业务,诸如政府拨款、奖励支出以及捐赠收入等则更适合采用收付实现制。按照当前的趋势,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无疑是逐步走向市场化,使其经济活动与企业活动越来越相似,因此,会越来越偏向于权责发生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事业单位本身的性质有决定了事业单位不能仅仅采用权责发生制,而应该以权责发生制为主,收付实现制为辅,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1]陈慧,黄兰.浅议高校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2]杨云标,杨昆元.关于我国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7(02).

[3]陈洁,刘幼昕.我国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会计之友,2008(02).

作者简介:黄培(1962—),女,四川成都人,现供职于四川大学财务处,主要从事会计实践与理论研究。

上一篇:我国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状况分析 下一篇:房地产开发项目财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