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环境下网络对儿童发展的渗透研究

时间:2022-09-14 11:12:26

Web2.0环境下网络对儿童发展的渗透研究

[摘 要] 置身于网络时代的儿童,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同,他们的生活正接受着来自Web2.0时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网络通过幼儿园教育、家庭环境、网络虚拟社区、教育电子产品等载体,以一种强烈而深刻的渗透方式影响着他们的发展。面对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我们应该通过合理有效的疏导方法,减少或避免洪水猛兽的威胁,发挥网络良师益友的作用,真正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 网络; Web2.0; 儿童; 儿童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少梅(1968—),女,陕西延安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E-mail: 。

一、引 言

网络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作为“.com”的一代,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不自觉地接触着大量的信息,学前儿童也不例外,而这些信息在给儿童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将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和行为习惯。[1]置身于信息海洋的新一代儿童,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同,他们的生活正接受着来自于Web2.0时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领人类社会从互联网Web1.0时代进入了Web2.0时代。如果说Web1.0 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那么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换言之,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更加人性化。

Web2.0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二阶段,它的核心概念是互动与分享,其技术主要包括博客(Blog)、RSS、百科全书(Wiki)、网摘、社会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等。信息环境中的Web2.0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传播模式和应用方式,改变着传统意义上对“学习”的定义,这意味着学习者不仅能够在时间上、空间上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而且学习模式、信息获取途径、学习方法等都会有普适性的革新。学习不再是只充当教学计划内的角色,也可以是随时随处发生的非正式学习。[2]在Web2.0所提供的学习平台中,不仅学习者之间可以在社会化的网络中进行广泛的交互协作,学习内容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学习无处不在,这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学习者个体个性化的需求,也为终身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互联网对儿童发展的渗透方式

在以Web2.0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网络对教育的影响已不再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它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对教育的影响、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都是广阔而深远的。也许学龄前阶段的社会关系、生活环境相对来说并不复杂,但是他们所接触的环境无处不带有社会文化色彩。因而,网络也会以其势不可挡的冲击力,像进入成人世界那般进入儿童的天地。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因其个体的特殊性使信息技术不会过于直接地作用于个体,而是通过与儿童接触的抚养者、居住环境、玩具用品,特别是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以一种强烈而深刻的渗透方式影响着儿童身体、智能和社会性的发展。[3]

(一)幼儿园教育

在儿童的综合发展中,幼儿园教育是其最主要的受教育方式。从投影、电视到计算机,再从多媒体技术到更加开放互动的网络环境,不少幼儿园已经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热情。当然,硬件环境的创设并不意味着已经达到了现代化环境的要求。究其本质,新技术引入学前教育的最终目的乃是实现信息技术和学前教育的充分整合,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4]

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儿童的学习环境将真正体现出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特点,而技术手段的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也将对幼儿园教学产生深远影响。[5]这些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教学资源

以互动分享为核心的Web2.0技术拓展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在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的同时,加强了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资源互动。而网络信息的不断聚合也会将教学资源以集约化、模块化的方式在网络中形成数据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多元化、形象化、知识化的共建共享,大大拓展了学前儿童教育的资源共享,打破了幼儿园教学资源之间画地为牢的时空界限,实现了学前儿童信息化教育零距离、最大化的资源共享,这对于未来的幼儿园发展和园所之间的学习共建都有重要意义。[6]

2. 教学方法

由于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幼儿往往对抽象的知识难以吸收、消化。而幼儿园教学可以利用新兴的媒体、技术,将其融入更为生动活泼的视频、动画、音乐、图像、游戏、动漫等,使抽象难懂的内容可视化、立体化,以更多趣味性、互动性、丰富性、形象性、实用性的方式呈现。在网络环境中,孩子们还可以探究无法用肉眼看到的微观世界,走进美丽神秘的大自然深处,甚至兴趣盎然地与卡通人物对话。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学前儿童的求知欲望,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带来愉悦感,同时也能使他们迅速掌握学习内容,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 教学模式

由于学龄前儿童个体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往往更习惯于选择服从,其知识源也主要来自老师和家长。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悄然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尤其是网络环境的开放、互动以及人性化的发展,为儿童的发展创设了一种适应性、触发性、沉浸性和诱导性的学习氛围,[7]使儿童有机会进行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也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他们必须走出传统的角色,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从注重自己的“教”走向学生的“学”,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展的矛盾,完成作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角色的转换。[8]

(二)家庭环境

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站,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将直接影响着幼儿个体的综合发展。

随着网络触角在生活中的逐渐扩展,互联网因其庞大的信息、快捷的传递和人性化的交互等特点,拓展了传统意义下的社会圈,也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参与到分享互动的群体中,成为互联网资源共建共享者中的一员。通过网络,他们可以登录丰富多样的儿童资源网站、收听有关幼儿保教知识的微博、关注载有幼儿教师心路历程的网络博客、参与同城论坛家长互动的分享讨论。他们能够通过最先进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汲取新鲜的教育理念,获得有助于孩子智力开发、学习成长的优质教育资源,找到一个可以和孩子共同参与的娱乐教育平台。他们逐渐认识到学前儿童身体、心理、情感、人格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多种途径来拓展孩子的兴趣,促进个体个性的积极发展。

与此同时,那些开始或已经涉足网络世界的儿童,也在模仿着成人,好奇地睁着双眼窥探这个五彩缤纷的虚拟世界。作为父母,在网络不断普及和深入的今天,也应及时调整改变自己的角色,更多地参与到儿童的活动中来。尤其在儿童接触网络并对其进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父母应成为他们学习的指导者和设计者,不仅要合理引导儿童对新事物的接触,解答他们的好奇,还应引导儿童进行自主性、探索型的学习活动,进而培养他们宽阔的视野和创新意识。通过互联网,儿童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学习到信息的获取、处理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儿童信息素养的启蒙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网络虚拟社区

陈鹤琴曾说:“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9]Web2.0时代的到来,不但影响着家庭环境中父母对于孩子的培养教育方式,也改变着父母了解有关孩子信息的方式,这一点在“家园共育”中尤为突出。

1. QQ班级群

作为即时通信的网络工具,QQ班级群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参与者可以针对任何话题进行实时讨论,实现“幼儿园—家庭”的交流协作和共同教育。教师既可以通过与孩子学习成长有关的话题,和家长们实现一对多的共同讨论,也可以就单个儿童情况,在教师和家长之间进行一对一的对话。此外,通过即时通信软件的附属功能,如电子邮件、群相册、群共享、群公告、微博、空间等,可以建立起更加便捷化、立体化、个性化的交互模式,加强家长和教师、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帮助彼此更充分地了解儿童的表现。

2. 班级Blog

在家园共育中,一些幼儿园组建了Blog圈,主要涉及教学心得、活动札记、教学设计、育儿日记、生活杂感等内容。[10]家长可以分享教师的教学心得,也可以汲取其他家长优秀的教育方法和经验;教师也可以通过家长日志,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并对一些家长在教育中的难题困惑进行解答指点,给予正确的建议和合理的帮助。

3. 校园网站

校园网站的搭建可以提供给家园双方一个更为平等、互动、透明的平台。通过园所新闻、专家讲坛、活动动态、教学研究、站内调查等板块,家长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幼儿园教学管理活动的相关动态。同时在家园互动方面,一些网站还设立了网站留言板、热点话题讨论区等模块,[11]希望通过不同的网络交互模式扩展交流空间,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双向互动的便捷渠道,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四)教育电子产品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在加快市场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同时,也刺激了教育类电子产品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教育电子产品,即利用电子和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的电子学习工具,从录音机、复读机到电子词典、视频学习机,每一次更迭都深深打上了科技发展的烙印。而当下最令孩子们爱不释手的是以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子产品,它以强大的人机互动模式、多媒体化的学习方式,集便携性与实用性于一身,开创了现代电教产品的新时代。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龄前儿童,平板电脑在开发儿童学习兴趣、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等方面也挖掘甚深。

1. 人机交互

在外观上,平板电脑轻巧简约,便于儿童拿在手中进行操作,而内容界面也会随着儿童的持握方式横竖变换,这种人性化的设计也深受儿童喜欢。在人机交互方面,平板电脑不再局限于键盘和鼠标的固定输入方式,以手写和全屏触摸的方式进行操作。这对于充满好奇喜欢探索的儿童来说,只需手指的轻轻点触、拨弄、滑动等,就可以完成和平板电脑的亲密接触。这样的操作不仅简单易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小肌肉的发展,锻炼手指的精细动作,提高手指的灵活性。此外,进入虚拟世界的儿童,在多媒体网络技术营造的学习氛围里,接受着来自于文字、图像、声音、颜色、线条、视频等多重感觉刺激。这些刺激提供了一种儿童自身内在产生兴趣的学习环境,不仅使其全神贯注于手头的任务,减少了其他环境刺激所引起的分心,又如同电视一样毫不费力地维持了儿童的注意力,并把儿童引导到值得他们加以关注的电脑教学内容之中。[12]

2. 儿童早期教育软件

众所周知,游戏是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根据学龄前儿童这一学习特点,互联网也为此搭建起一个更为广阔的娱乐、教育平台,提供了丰富多样可供下载的儿童早期教育软件。借助于平板触屏电脑开发的早教软件中,也多以教育游戏为主。这些软件综合了游戏的教育性与娱乐性等特点,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及其认知方式、发展规律,将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而每个领域,不仅收容了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相关的诸多环境,通过生活化场景的介入和在游戏间的不停切换,将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经验一点一滴呈现,同时又针对儿童潜能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更为详细的可评估目标,以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技能、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需求来选择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通过弹琴、画画、学拼音、玩游戏等活动,在特定的内容领域里以主动探索的方式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而对于家长来说,在多样化的智能活动中,他们也可以按己所需,有针对性地拓展儿童兴趣、启蒙学习、开发智力,以达到促进儿童个性成长和协调发展的目的。

三、互联网:良师益友?洪水猛兽?

随着儿童对网络痴迷程度的加深,以及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产品逐渐趋于低龄化,反对学前儿童接触网络的声音也越来越多。面对互联网这把双刃剑,许多家长显得无所适从。互联网虽然可以被视为一个寓教于乐的大课堂,但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杂烩。笔者认为,我们既应看到它作为良师益友的积极影响,也应看到它作为洪水猛兽的潜在威胁。再者,我们可以借鉴古代“大禹治水”的道理,他没有选择不治大水或筑高堤治大水,而是采用了开凿水道、疏导大水的办法。[13]这正如网络时代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办法,不应过度轻视网络的负面影响,自信于孩子的自控力而忽视放纵,也不应夸大网络的负面影响,以过度的保护主义避免孩子和网络接触。面对问题,寻找合理有效的途径进行疏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家长合理引导是关键

学前期儿童虽然年龄小、判断能力差,但这个时期他们的接受能力却极强,所以儿童应该在父母的陪伴和监护下上网,尤其在鉴别网络良莠信息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进行有效屏蔽和合理引导,为其建立正确的示范。对于三岁前的孩子,笔者是不赞成他们过早地进行人机接触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和父母的亲子互动、和大自然的接触、语言能力的发展等,学会在真实的世界中交流对于他们而言更为重要。[14]三到六岁的孩子,随着身心发展过渡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在其好奇探索的天性和网络时代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他们内心也容易产生接触网络的需求。如果父母也希望让孩子提前接触电脑,那么使用频率最好控制在每周一至两次为宜,每次使用时间也不宜超过半个小时。因为学前阶段正是孩子身心发育的关键期,长时间的接触电脑,可能会造成视力下降、骨骼发育不良等问题。一旦在情感上过分依赖,也会对儿童个体社会化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为避免或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在儿童接触网络之初,家长就有责任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尽可能地和孩子共同参与到网络中,一起学习成长,一起互动游戏,加强儿童对网络的正确认识,提高其自制力和判断力。

(二)幼儿园混合教学促变革

网络时代的到来推进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化,让学前儿童接触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和学前教育充分整合将会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然而倡导信息技术并不意味着排斥传统教育媒体,那些真实形象的实物演示、乐趣盎然的集体活动以及教师无微不至的温暖关爱,都彰显着弥足珍贵的价值。我们不应完全否定传统幼儿教育课堂教学的优势,那些与自然的亲近、情感的培养、身体的活动、团体的交流等都是信息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在信息技术和传统教育逐渐整合的过程中,最终将走向“混合式教学”,即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儿童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两者将相辅相成地推动学前教育的变革,促进儿童的综合发展,优质而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三)家园互动共享借鉴经验

互联网为家园互动搭建了非常便捷的平台,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都可以就学前儿童发展教育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寻求帮助解答。对于困扰着家长们的儿童上网问题,集思广益,有不少可行的办法可供借鉴。例如上网之前,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上网的时间并严格遵守,最好让孩子在节假日的时间内集中上网;选择一些优秀的、健康的、适合孩子的网站,可以考虑使用过滤软件,为孩子选择安全的信息和服务;设立儿童专用的浏览器;通过网络监管功能,为孩子上网进行“限时”,并对部分网站进行限制访问。此外,孩子迷恋网络,往往与他们课外生活贫乏有关,父母应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多与孩子一起参加户外活动。孩子正常成长也离不开同龄群体的密切交往,让孩子体验从小生活在伙伴的友谊之中,鼓励孩子与朋友交往,也是减少网络诱惑的好办法。[15]

(四)企业责任意识不可少

随着平板电脑受宠于消费市场,作为朝阳行业的教育电子行业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少企业也做好了跨入电教产品领域的准备,预期分享这块市场蛋糕。作为软件的开发商,尤其在儿童教育软件开发方面,企业应该和消费群体的教师与家长在监督和指导儿童发展方面形成一股合力,聚合专业人士的指导建议,建立消费群体的意见反馈机制。在考虑信息技术产品应用于学前教育问题上,企业应将重心回归到本源的产品价值上,也应更好地思考如何将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有效统一起来的问题,杜绝功利的商业行为,有力地维护儿童权利,打造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产品。[16]

总之,学前教育阶段作为一生中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其发展状况对个体未来的社会性和人

格发展产生着持续性影响。当我们从未来社会的发展来思考今天的学前教育,以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学前儿童的发展,可以推测,在学前期进行科学的、适宜的信息素养启蒙,可以为个体日后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奠定基础,促进儿童在后期成长中对信息技术的理性使用,对提升全面素质、培养未来社会的人才具有重要价值。因而,辩证地看待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在合理有效的疏导中减少或避免洪水猛兽的威胁,发挥其良师益友的积极影响,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帮助儿童立体感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真正促进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爽.信息技术对学前教育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 张学波,林秀瑜.信息化环境中的教育传播实践应用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9):37~40.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 [10] 何磊,黄艳霞,金晓晓.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J].学前教育研究,2009,(1):56~59.

[5] [8] 杨九民,李书明.现代教育技术[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 陈鹤婷.幼儿信息化教育探赜[J].科教文汇,2011,(8):72~74.

[7] 钟志贤.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4,(3):7~11.

[9] 李玉莲,张文芳.用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指导家园共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6,(3):38~40.

[11] 俞白.家园网络互动模式的探索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3):106~107.

[12] [美]乔治.S.莫里森(George S. Morrison).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M].王全志,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 [14] 李萍,沈浩,涂雄悦.网络与孩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5] 陈道华.韩国家庭教育[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

[16] 郭力平,王隽.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人民教育,2005,(11):20~21.

上一篇:网络时代经济期刊办刊思路的再定位 下一篇:信息技术价值观与网络道德养成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