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存双动诵读法

时间:2022-09-14 09:34:11

王安存双动诵读法

“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适合学生的就是高效的。”这是我的教育主张,也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双动诵读法包括“查、注、诵、演、评”五步。其中“查、注、诵、评”都侧重于静态的文义表象感知,即动脑的范畴;而“演”,则更多侧重于调动诵读个体全身的感知动作,动体又动情。故谓之“双动”。

我的双动诵读法是在引领小学生诵读经典作品中逐渐形成的高效诵读法。该诵读法已经尝试实施6年之久,成效显著。此诵读法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目前小学生诵读经典作品中出现的诵读兴致不高、诵读不够深入、诵读放任自流、教师引导缺失等问题。我的双动诵读法的实施,也体现了“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一教育主张。

一、形成背景

小学生诵读经典,对于他们文化底蕴和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这已是教育界的共识。为此,国内外掀起了诵读经典的热潮。潍坊市奎文区各学校也顺时而动,利用学生在校六年的学习时间,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有效的经典诵读。我的评演诵读法形成已有6年的时间,在幸福街小学争创“经典育人特色学校”之前。当时,小学生诵读经典是幸福街小学申报的一项省级“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全校语文老师都在根据课题方案引领学生诵读经典。但在实施诵读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经典作品并不是很感兴趣,读书的效率也不高,即使勉强读了,也很肤浅。有的老师把所读经典的书籍放到课外,学生更是感觉困难,部分学生对诵读没有兴趣,甚至个别学生对难字多、语言难懂的半文言经典作品有些反感,更谈不上有效的阅读。据调查,这样的诵读现状在其他小学也普遍存在。

我们发现造成小学生诵读经典不深入现状的原因很多。首先,经典的书籍大都属于文言的体系,这对于小学生来说,诵读是有难度的。其次,在现实的诵读中,学生诵读不够深入,兴致不高,诵读还有些放任自流。这表现在学生没有深入到语言文字中,没有真正的思考,读过之后,自己脑海中的人物形象比较模糊,文章中的语言在脑海中没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的精华没有积累更没有提炼。这样的阅读能提高阅读速度,但学生所花的时间精力与收获不成正比,其语文水平很难有飞跃式的提高。更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引导缺失,对学生的诵读评价不够科学,导致了学生诵读不够深刻。

如何让小学生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有兴趣地深入诵读经典作品呢?基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产生了研究的想法。这也是我们研究的切入点。

于是,我主持的课题“引领小学生深入诵读经典作品的策略研究”申报为潍坊市“十一五”立项课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规范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的评演诵读法形成了。该诵读法站在课程的高度,设计语文学习的内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诵读经典由肤浅变深刻。

看到学生诵读得很深入,在自豪的同时我还是感觉有些不踏实。虽然诵读的效果不错,但是却苦于自己对这样的做法一直找不到理论根据。直到读了朱永新教授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这本书是朱永新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梳理。书中谈到清代学者李光地提出的精熟一书法,和我的评演诵读法是一致的。清代学者李光地强调:“读书要有记性,记性难强,某谓要练记性,须用一步书之法。不据大书小书,能将这部书烂熟,字字理解得道理透明,诸家说能辨其是非高下,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触悟他。”李光地认为,精读一部书的方法不仅有利于锻炼记忆力,也是触悟领会其他书籍的基础,对于精读的这部书,一定要选好,必须是能有利于打好基础、触类旁通的书。当看到这一读书法时,我感到特别兴奋,因为我从这里找到了这几年领着学生精读经典作品的有力支撑。

读完新课程标准后,此做法的支撑就更有力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1.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2.评价学生阅读经典作品,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3.应注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评价结合起来。这些在我的课堂中都有所体现。

二、实施策略

(一)站在课程的角度设计语文教学的内容

如果站在课程的角度审视语文学习,那么现行教材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点,在这个点上教师下再多的功夫,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见得有质的提高。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我把经典书籍的诵读和现行教材的学习同时作为了学生学语文的主要内容。把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度的整合,学生每学期除了学习现行教材外,还要精读一部经典名著。同时,我把学习的时间进行了适度的调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每个学期都安排诵读月,诵读月期间,学生在课堂上诵读经典作品。

很多老师会质疑:这样的读书不是占用了大量的课堂学习的时间吗?答案是肯定的。每学期,我班都会有读书月,这几周的时间,不学教材,只读书,课内、课外都读。这样就压缩了学教材的时间。当然,这几周也有测试,也有作业,不过都是与读书相关的。通过适度调整学习现行教材和诵读经典名著的时间,保证在课堂上诵读经典作品顺利进行。从几年的运行情况来看,这样做是可行的。

(二)实施流程

双动诵读法的一般流程为:

查:文通字顺注:思考批注演:揣摩表达诵:丰富积累评:概括提升。

1.查

我要求学生读经典书籍时必备一本字典。不理解的字词,必须要查字典,弄清楚字的读音及意思,并要求学生在书上注音,写出其意思。这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第一步。学生读书必须备字典,要求学生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必须查字典。如《水浒》《三国演义》《史记》《西游记》《中华上下五千年》等经典中有许多学生不认识的字词,需要学生查字典,在书上注音,写出其意思。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调控,需要有策略。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不用高深莫测的策略,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会有效率。

尝试了一段时间后感觉有成效,但也出现了问题:听话的孩子照做了,但还有部分孩子懒得动,不认识的字就囫囵吞枣读过去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于是有了再次的思考和调整。我想到了评价。

我们怎么知道孩子读书时使用字典呢?这时教师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怎么评价呢?老师要检查孩子所读的书,在检查过程中,老师认为这个字你可能不会读,但你所阅读的书中却没有注音,那就要查一查、问一问。认真查字典,认真读的学生不但会受到口头表扬,还有一些量化指标要求他。可以说这一步对部分孩子来说不是兴趣使然,是教师要求的,规范其这样做。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还要求他们定期进行交流。如,让孩子把自己学会的字拿到课堂中来,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当一回小老师,负责教会本组成员,此方法的运用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是调动孩子读书兴趣的第一步。既有教师对学生的硬性要求,规范他应该这么做,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兴趣引领。学生当老师了,能教别人了,这是自豪感所带来兴趣。此方法的运用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这一步让学生初步读懂了作品。

这一步只是把书上的语言读通了。初步读懂了,但要深入地读,那就得想其他策略。我想到了语文教学中提倡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于是就有了第二步:注,即做批注。

2.注

每个人对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他认为精彩的语言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要求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把能引发自己思考的句子、人物或是段落等画出来,并以批注的形式写明画出来的原因。这能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但是真的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也非一日之事。根据老师要求,部分学生能做到,但一部分的学生做不到。怎么办?研究中真的随时出现问题,随时带来思考。我决定还是运用要求和评价。首先对于每一章,要求至少做批注2处,学生就算是完成任务。批注多的就在读书评价中加分。这个办法不错,班里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了,但是还有至少20%的学生存在应付的做法,这一小部分学生做的批注一看就是随意写的。怎么调整呢?教师检查。让学生说说为何在此处做批注,好在哪里?特别在哪里?和老师面对面交流。

相信孩子积累多了,当他下笔时,他的语言中就会不自觉地透出这种精练、典雅的语感。所以,我要求孩子在读书过程中做到“背死记硬”。当然不是死记硬背。所以就有了诵读法中的第三步:诵。

3.诵

积累是学生学习语言所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诵读经典的作品,我们发现,学生现在所用的许多名言、警句、成语等都出自其中。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些只是《史记》中的少数经典句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把这些经典的语句积累下来,丰富他们的积累。

我还要求孩子们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所认为的精彩片段做好记号,反复朗读,直至能背下来。为了能调动他们背诵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把部分语文课上成精彩片断诵读课,并且充分运用好评价手段以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学生上得很投入,教师也上得很轻松。

这样的课,我一般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他们谁背过了,让同学检查过关了,就到黑板上记下自己的名字,同时写上背过的精彩片断的个数。然后继续往下背,再背过了,就到黑板上改精彩片断的个数。下课后由小组长记录下个数,汇入到班级量化管理之中。看似乱哄哄的课堂,孩子们实则学得很投入。教师也很轻松,我们感觉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孩子们。

4.演

可以说,这是能深入阅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一个环节。通过想象语言背后的意思及情景,学生在不断的揣想中,把握故事情节、人物神态、语言特点及整个人物的特点,然后运用适合的语言表达出来。

语文课中的表演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本以为孩子读半文言很难,很难深入地读。但通过课堂的表演看,用这种形式读书能化难为易,孩子能深入到古文中,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学生个个如小演员般啃着剧本。在形式上,我要求同学们自由组合,自己找搭档,不局限于前后四人一个小组,可以根据演的剧情随时加人或减人,也可以随时更换人,可以说孩子个个都是好演员。这个片断和这个同学演的,那个片断可能就要挑选更合适的另几名同学。

一般的表演课,我提前两周告诉孩子,这两周的时间就会掀起读书、表演的高潮,下课了,在走廊中,孩子们没有了打闹嬉笑,他们都在郑重地排练,那一招一式,很是入情入境。

随着孩子表演热情逐渐高涨,我们的语文课也变得异常热闹。外人听了可能觉得有些吵。所以,我们上语文课的地点也改变了,从教室搬到了操场,一是怕影响其他班上课,二是孩子的表演互不影响。

这样的课堂,教师是真正的组织者,孩子们在自主、互助的氛围中,学得深入,学得快乐,他们很有兴趣,完全可以不“理会”教师。当然,这样的课堂同样也要教师的评价,如放风筝,教师得时刻拽一拽那根线,所以我会搬一个小板凳坐在一个角落,谁觉得自己的表演成熟了,就到我那里去过关,这也是评价的问题。学生在表演成熟要过关时才去找教师。

要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就要进行必要的训练,光有丰富的积累还是不够的。所以就产生了诵读法中的最后一步。

5.评

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肯定对故事、事件、人物等有自己的看法,我要求他们用流畅的语言把自己的这些看法表达出来。这不仅是对孩子组织语言,运用语言能力的训练,更是对语言的概括能力的一种训练。如写人物点评,一段话即可。同时要求学生调动自己丰富的积累,能运用的就尽量运用,也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如有的孩子借鉴说:“‘其身正,不令则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说大将军李陵的吧。”然后让学生接着点评。也可以用一个词进行高度的概括,说出你对人物的看法,如知错就改的廉颇,()的项羽,()的卫青,()的大禹,等等。这既是一种比较深入的读书,更是一种表达的训练。

诵读一部经典作品,按照这五步读下来,就读得很深刻了,语言的积累,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哪个情结如何,学生都会熟记于心,而且谈起来头头是道。

三、主要成效

双动诵读法的运用让小学生高效诵读成为可能。该诵读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积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互助成为了主要学习方式。同时,该诵读法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潜能,丰富了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使评价更科学、更人文。文言语感的提前建立也是该诵读法的显著成果之一,起到了很好的中小衔接的作用。

运用双动诵读法,孩子诵读的深刻性是你所想不到的。这就是规律: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

上一篇:重铸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 下一篇:寻找打动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