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明珠绘蓝图

时间:2022-09-14 09:08:56

高原明珠绘蓝图

夏河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居住地,近年贫穷落后的面貌逐渐得到改变,成为甘南地区的窗口和中国藏区的生动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夏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经济增长显著加快,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夏河县不断深化县情认识,完善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136363”发展战略,明确工作重点,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进步的良好景象。

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改革开放前,夏河的工业企业几乎一片空白。如今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3家,作为甘南州的龙头企业――夏河县安多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将建成全州第一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工程概算投资45亿元。园区一期工程进展顺利,现已进入调试生产,日产水泥5000吨,年产200万吨,实现利税收入1.3亿元,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09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67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16亿元。实现地区社会生产总值6.4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198万元,工业增加值1.24亿元。

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近年来夏河县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渠道来抓,通过多渠道、深层次、全方位向外界大力宣传夏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水利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等,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工作力度,努力营造“亲商、敬商、爱商、富商、安商、惠商”的氛围,使全县项目建设工作如火如荼的有序进行,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夏河投资7.4亿元的拉卜楞飞机场项目、兰成铁路、西成铁路、临合高速公路、机场至县城高等级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预算投资3亿元的拉卜楞寺文物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通过省级评审,力争今年开工;已全面完成县城和部分重点乡镇民族特色化风貌改造,改造城区建筑118幢5.4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1080万元;总投资1.13亿元的县城集中供暖、自来水改扩建、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场等项目陆续建成。县城颜克尔沟和尕寺沟防洪治理项目开建,完成投资4022万元,门乃合、曼克尔沟前期工作正在抓紧开展,今年整治完成后将彻底解除县城洪涝威胁。随着今年城市管网改造和绿化美化项目的实施,夏河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基本完成。通过实施了交通能源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及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的项目,使全县交通建设滞后的状况得到改观,四通八达的交通为全县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牧民结束了长期游牧生活,易地搬迁造福牧民;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使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硕果累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农牧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近年来,夏河县不断加大对农牧业的科技投入力度,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增加粮食单产的同时,粮食总产稳步提高,使全县仅有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通过多次调整粮经比例,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尝到了科技给他们带来的甜头,坚定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大力实施“农牧互补”战略,不仅减轻了草场压力,而且为牲畜安全渡过春乏关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加大畜牧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强化畜牧业基础地位,从草场围栏承包、“六化”家庭牧场的建设和推广、退牧还草工程到暖棚养殖、科学养畜,使夏河县的畜牧业逐步走向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促进了牧业增产和牧民增收。2009年获得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全省牛羊产业大县和全省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试点县三个省级试点。各试点村工作扎实推进,完成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0项,完成投资367万元;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5416万元,改善农牧村基础设施条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8058.99万元,推进新农牧村建设;投入资金5635万元,实施以“一特四化”为重点的“农牧互补”战略,完成了10个试点村藏羊繁育带、5个村奶牛带、7个村奶牦牛带的结构调整任务。培训农牧民群众800人次,劳务输转397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75万元,带动农牧民增收的作用更加明显。

旅游基础工作突飞猛进

1985年,夏河县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城。十多年来,夏河县把实施以旅游业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作为主攻三大产业的首位,谋化和探索旅游新的发展途径,强化全县对旅游发展事业的认识程度和开发力度,对旅游业发展事业做出了一系列工作安排和部署。现已形成了以拉卜楞寺为龙头,桑科、甘加草原为两翼,向大夏河各沿岸乡镇辐射的旅游业格局已初见成效。“世界藏学府,中国拉卜楞”旅游知名品牌不断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城市亮化、美化工程不断加大;宾馆、饭店、餐厅规模大、档次高,装饰各具特色;南北大菜齐全,草原服务项目增多,精彩纷呈表演项目众多;文化民族商品星罗密布,已呈现出草原现代旅游城市良好的风貌。2009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26.1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1.8万人次,旅游各项收入3697万元。

民生工程深入人心

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夏河县以保障群众利益为重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居民安居、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助学、劳动就业、社会事业、扶贫开发等民生工程扎实推进。2008年,夏河县实施了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26件民生工作实事,累计投入资金6422.71万元,其中,县级财政落实配套资金716.31万元。着重解决了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饮水难、出行难、住房难、就业难”等突出问题。2009年共办理民生实事19件,总投资2.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175元,同比增长14.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54元,同比增长15.86%。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临时性救助制度不断健全,新型农牧村合作医疗工作深入推进,参合率达到99.19%;发放城市低保金709.9万元,一次性生活物价补贴272万元,农牧村低保金1296万元。4个乡镇中心敬老院入住率达到14%,高于全州水平;扎实做好以大中专毕业生、困难家庭、下岗职工为重点的就业工作,通过招考安置就业人员375人,为138名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危房改造和廉租住房建设工程步伐加快,完成300户危房改造任务、540套廉租房建设;积极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筹资1160万元,解决了搬迁区和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提高了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净提5个百分点,达到全省最高水平;执行了公务员医疗补助金制度和干部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制度,提高了补助标准。严密部署和实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稳定控制疫情,避免了聚集性病例的暴发,检验了各级干部处理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

尊重民族宗教?挖掘拉卜楞文化

夏河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又是一个以藏传佛教为主、伊斯兰教、道教等并存的地区,全县共有33座寺院,其中:藏传佛教寺院24座,共有僧侣3103人,60年来该县各族群众和广大僧尼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宗教人士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信教群众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宗教活动场所有了安排,场所管理有了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宗教工作正朝着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预计投资176万元资金,改建拉卜楞寺边尕寺沟市场,落实大经堂屋顶修缮资金500万元。近年来,各寺院建立健全了 18项制度,探索寺院社会化管理模式,建立了寺僧培训机制,加强了民主管理。

夏河县在不断挖掘拉卜楞文化艺术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民族艺术精华,以拉卜楞寺建寺300周年为契机,不断丰富广大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保护和传承夏河县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夏河县确定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民间竞技、民间美术、传统工艺、传统医药、民俗9大项47个项目为重点调查采录项目,编辑成了《夏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全部9大类47个项目都有文字说明,图片和音像资料,忠实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和忠实记述的民俗文化事象,保存了夏河县所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貌。

规划未来新蓝图

一是抢抓国家支持藏区发展的历史机遇,继续加大对旅游开发、循环经济园区、水电开发、城市建设、草畜产品加工、矿产藏药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开发力度。二是认真实施好拉卜楞飞机场、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建设、拉卜楞寺文物抢救性保护工程、保障性廉租住房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三是扎实深入推进新农牧村建设,抓紧建成锦凤翔公司牛羊肉3000吨精深加工生产线、机饲总站10万吨燕麦颗粒饲料加工生产线、藏药品生产线、活畜交易市场。四是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开展“拉卜楞文化”研讨,提高拉卜楞旅游的文化品味。五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六是及早谋划好“十二五”发展,深入细致开展前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搞好规划衔接,坚持依法、科学和民主原则,规划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蓝图。

今后,夏河县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夏河县的“三个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坚持不懈地促进加快发展、坚决有力地实现和谐发展,努力建成一个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民生富足、社会和谐的新夏河。

上一篇:穿“绿鞋”能否复制农行走势? 下一篇:生活垃圾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