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师生关系比较

时间:2022-09-14 08:24:08

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师生关系比较

摘 要: 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教育学都属于西方教育流派,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它们都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对现时教育制度和体系的师生关系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批判,建构了各自的师生关系。本文主要是比较两者的异同,从中探究新型师生关系的走向。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女性主义教育 后现代主义教育 对比分析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大厦的基石,是教育理论中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话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和良好教育自身的内在诉求。[1]在20世纪出现的诸多教育思潮中,女性主义教育和后现代主义教育都对现代师生观进行了解构,也都为我们建构了新型师生观的基本理念,虽然这些思想都没有形成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它们为我们审视师生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为我们追求和谐、自由的师生交往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2]两者基于不同的哲学思想,相应的教师观也必然存在各自的特点,下面我将对女性主义教育的师生关系与后现代主义教育的师生关系进行对比分析。

一、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师生关系的批判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教师按照学校教育的框定来进行知识的传递,占有教学资源,拥有被认定为是真理的客观知识;学生是要掌握知识的学习者、服从者和接受者,两者的关系是不对等的,但却在传统的教育中长期稳定地存在着。

(一)女性主义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批判

女性主义教育学的出现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检视和批判,它所要建构的师生关系是对现存师生关系的一种变革,它从女性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揭示了现存师生关系的不合理性。

1.女性主义批判了传统师生关系中的父权制结构。父权制意味着在一个社会中无论在公领域还是在私领域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或者至少体现权威和主导性的领导为中心的),男尊女卑的意识和事实广泛存在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若不加以审视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男性被肯定,女性被否定,女性的发展受到以男性为中心构筑起来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的限制。[3]从学校系统的角色分工来看,校长、督学、高层行政管理人员等更多的是男性,女性虽然人数居多(主要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但通常是在男性的管理之下。在美国,公立小学教育也被称为典型的“女性领域”,全国中小学教师中女性占72%,但是,据统计:女性在美国公立学校占居高层管理地位的人却寥寥无几。在英国,人们习惯于把领导更多地与男性相联系,认为男性有领导能力。在选拔校长时,总是以男性为标准。校长被要求要有男性的特点,如身体强壮、意志顽强、处理问题比较理智等。这种刻板印象成为妇女参与教育管理的主要障碍之一,造成男性为主、女性为辅,男性决策、女性服从的局面。[4]

Sadker曾就教材中出现的性别偏见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教材中的男女形象都是按传统的性别角色塑造的,如化学课本中,男科学家做实验,女助手打杂(除了居里夫人外,所提到的科学家都是男性)。书中出现的男性,涉及的职业和角色非常广泛,从宇航员到卡车司机,从警察到牛仔,还有科学家、商人、银行家等,当然还有父亲。但是女性的绝大多数图片所表现的是家庭主妇和母亲角色,有关女性的阐述常常过于肤浅并对现实生活有所歪曲。[5]

学校系统中角色划分,以及教材刻画的性别差异为学生提供的性别信息对学生自我性别意识的形成、对他们性别角色及相关行为的认同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6]

2.女性主义批判了师生互动中性别的不平等。性别的影响与作用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广泛存在,女性主义非常重视性别分析,目的是批判不平等的男女两性关系,批判造成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7]

女性主义者通过研究发现,性别偏见存在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在师生关系上的是师生互动中的性别不平等。英国的Keuv在对80多个相关研究作了元分析之后,指出男生与教师交流更多,女生尽管像男生一样自愿回答教师的问题,但她们平均只加入44%的课堂交流。当男女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请求帮助时,教师倾向于给男生以方法上的指导,使他们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对女生则一般不作过多的建议,而直接替她们解决问题。男女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反馈的频率和反馈的性质也很不一样,女孩通常是课堂上“看不见”的成员,她们得到的学业帮助、表扬、建设性的反馈和指导都很少,也很少有机会被提问复杂而抽象的问题。[8][9]长远来说,这会使得女生学习逐渐丧失兴趣和热情,主动性降低,丧失自信心。师生互动中的这种性别不平等的状况,是因为教师缺乏性别平等意识与觉悟,在行为中不自觉地复制和延续了传统的性别分工和性别角色。师生关系中的性别不平等也是父权制社会中男女性别不平等的具体反映。[10]

(二)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批判

1.后现代主义反对传统师生关系中存在着的“中心化”的问题。不管是“教师中心化”还是“学生中心化”都导致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分离、孤立和对抗,阻碍了师生之间正常的沟通与对话。前者把教师当成是课堂教学中的唯一主体,在课堂上主宰、控制着一切,是权威的拥有者和真理的传播者,培养的是驯服的顺从者,听不见学生内心真正的声音。后者则是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独立,缺乏教师对学生的宏观调控,学生容易走上自由放纵的极端。[11]

2.后现代主义反对传统的师生关系中“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在以科学技术和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现性思维控制下,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成为了无法逆转的趋势,以科学技术和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理性主义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所特有的对人性、人文素养、情感关怀被科学、理性、秩序完全遮蔽了。教师认为只有在掌握大量有用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学生才会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过上所谓的幸福生活,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为了更加有效率地达到这一目标,一系列的制度与秩序被制定出来,单向的独白式的教学方式则成为教师们的首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被简化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学生习得的也不过就是一堆零碎的、孤立的、极易遗忘的知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或多或少地被忽略了,教师成了教的机器,学生成了学的机器,维系师生之间的纽带是外在于人的机械控制,而非发自内心的情感吸引。情感的遮蔽,沟通的阻滞,理解的缺失,对话的虚置,使得师生关系被异化了。[12]

二、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女性主义者承认男女性别差异,主张性别公平但并不否认性别差异,反对整齐划一地对待不同性别的孩子,认为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因性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全体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平等交往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尽可能运用各种方法照顾学生性别的差异,保证课堂教学的公正、平等和无歧视的师生关系。[13]同时女性主义倡导“赋权”,不仅仅是给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还要求学生反思潜藏在知识背后的观念,解构传统的知识的确定性。因为女性主义者认为传统教学将某一群体的知识(通常是男性的、优势群体的知识)作为唯一的、确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一味要求所有学生接受这些知识,不鼓励学生深入讨论潜藏在这些背后的观念,更没有对这些观念的正确性进行反思、质疑和批判,这是对学生视角的蒙蔽,与民主思想背道而驰。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组成新的知识体系,才能使每个女性都能坚持自己的主体空间。[14]

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从传统师生关系的现实来看,操纵―依附式的师生关系相当普遍。教师对学生尽心训导、竭力传授表现出权威无边的态势。学生则被迫成为了没有主体意识的顺从者。[15]因此,传统的教授与灌输,应该代之以平等和对话。通过对话,学生才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与发展。

弗莱雷曾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6]雅斯贝尔斯也说:“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的重要一维。”[17]教师与学生在对话过程中都要以理解和宽容作为基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倾听,学生则需要对知识寻求一种好奇心。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自觉性的发挥,会为教育提供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双方立足于自身的经验,共同分享权力和知识,共同决策。教师不是以身份、职位的权利来威慑、控制学生,而是以自身的修养、人格魅力及创造性的劳动本身。学生则要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始终对教材和教师的权威性提出质疑。[18]

三、结语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不难得出,女性主义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主要是从社会性别,以及两性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地位体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后现代主义的师生观则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点:非中心性解构策略,多视角、多元论的方法论,等等。两者对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构则都要求建立平等的、双向交流的、对话式的师生相处模式。这不能说仅仅是一种巧合。这是对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身份的不对等导致的知识教授和学习存在的严重问题的深刻的探讨而得出的。平等、民主、信任、理解和宽容,是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师生观都共同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本质,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够培养自主自觉的意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也能够保持对职业的热爱,消除职业倦怠。这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影响。

参考文献:

[1][2]卢健.解构与建构:从认知到审美的后现代师生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9.

[3]李银河.女性主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6][8]强海燕.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5]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hools and Sex Role Stereotypes,November,1972,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and U.S.Office of Education;Barbara Yates,Steve Wemer,David Rosen:We’ll Do It Ourselv-es;Combatting Sexism in Education,Hneoin,32Nebraska,1974:4.

[7]刘翠航.女性主义教育批判――一种后现代主义教育观[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8.

[9]许瑞芳.西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探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5.7.

[10]李清雁.女性主义对教育关系的阐释[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11][12]郭丽君.反思与重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的影响[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6.

[13][14]胡琰.“发出女性自己的声音”――西方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教学民主观[J].教育史研究,2008.12.

[15][18]洪芳,李国庆.“平等与对话”――后现代主义师生观解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

[16]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7][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9]肖巍.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比较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做好高校班主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下一篇:个性化阅读教学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