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下“早收晚付”原则在税务筹划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14 08:03:44

通货膨胀下“早收晚付”原则在税务筹划中的运用

一、“早收晚付”税务筹划的基本框架

(一)“早收晚付”内涵 “早收晚付”原则,本质上属于财务管理货币时间价值原则的具体运用。即对不附带利息的货币收支,与其晚收,不如早收;与其早付,不如晚付。持有货币,可以立即进行购进存货,避免通胀带来的资金贬值,可以用于投资获利而无损原来的价值,可以用于意外支出防范可能风险,因此及时收回债权或延迟支付债务对企业是有利的。而税收作为国家征税机关对纳税人货币或实物的无偿占有,从形式上讲,具有“债”的性质,因此延缓缴纳税收对企业是有利的,它会带来货币时间价值上的好处。当然,由于税收的固定性和强制性特征,纳税人不可能无限期延缓纳税,否则将会承担税收风险。但可以通过对涉税事项的时间安排,间接达到延缓纳税的效果,即税务筹划。

(二)“早收晚付”税务筹划原理 税务筹划作为现代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内容,贯穿于筹资、投资、生产运营等各个领域。它要求纳税人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以减轻税收负担为目的,对企业经营、筹资、投资等活动进行事先筹划和安排。因此,“早收晚付”税务筹划的基本目标,是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实现纳税推迟,由此取得货币时间价值所产生的节税效应。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如果企业能找到投资报酬率更高的机会,则实际收益还要明显。

(三)“早收晚付”税务筹划思路 当前,企业的应纳税款主要由流转税和所得税组成。流转税的计税依据与流转额直接挂钩,由于流转额的确认受会计基本准则和税法相关规定的限制,且企业可通过提高定价进行税负转嫁,因此延期纳税的筹划空间不大。而所得税额取决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即和收益、成本都有关联,因此可通过成本支出的时间安排,达到延期纳税的目的。

实务中,主要的做法是利用通胀下物价持续上升趋势,提前堆积或加速确认成本,通过前期少缴税,后期延缴的方式,来减缓通胀对企业收益的侵蚀,并获取资金时间价值的延期纳税“节税”效应。比如企业采用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加速折旧的办法,便是通过提前确认成本,使得前期折旧成本获得更多的税款抵免收益,以此来减缓企业资金的贬值。

二、“早收晚付”税务筹划运用

(一)长期资产购置筹划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物价持续上涨,企业为避免资金贬值,必然会加大对存货等营运性资产的购置和囤积,以及相互延期偿还债务。同时,随着物价持续上涨,国家为抑制通胀必然会采取紧缩银根货币政策,如紧缩企业贷款、控制贷款流向,以及提高存贷款利率,上调准备金利率等措施,以回笼市场流动性。从而使得企业经营面临资金短缺的不利局面。

由于长期资产单位价值高,使用年限长,在上述情况下,如果企业一次性付款购置,显然困难较大,负担也较重。而比较好的一个替代方案,是通过分期付款或融资租赁的方式来取得长期资产,既可以解决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又可以充分利用“早收晚付”原则,获得货币时间价值收益。比如某项长期资产价值为M,预定使用年限为n,市场必要报酬率为R,年租金为F,则根据资产定价模型应满足下述关系:M=■■。在物价持续上升的情况下,由于通货膨胀率的存在,将使得名义市场报酬率R小于实际报酬率R’,因此将导致M

同时,从费用抵税的效果来看,如果一次性购置长期资产,则年费用化金额(折旧)为M/n(假设采用平均年限法)。而分期付款使用长期资产年费用化金额为租金,即F,根据资产定价模型可知M/n

所以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分期付款引入长期资产,企业不需筹措大量资金就可引进设备、无形资产,并能迅速加以利用、投产、创利,对企业发展有好处。同时,由于租金分期支付并相对固定,既避免集中开支,又可节省资金用以扩大投资,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支出水平,获得税务筹划上的收益。

(二)固定资产折旧筹划 固定资产单位价值较高,在部分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资产中所占比例较大。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企业收益有重要影响,并直接影响到当期应纳税款。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分期提取,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折旧时间越长,前期提取折旧比例越低,根据资产定价模型可知,企业收回资金的实际购买力贬值越大,抵税效应越小。

因此,固定资产的折旧筹划策略,主要考虑利用“早收晚付“原则,合理选择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通过资金时间价值的杠杆作用,来获得资金时间价值最大收益和税负承担水平最低。在不违背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前提下,选择能给企业减缓资产贬值水平和带来最大税收抵减现值收益的折旧方法,进而取得“节税”效应。

由于会计准则及税法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只要求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因此,企业可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如双倍余额递减法、年限总和法,使前期折旧成本获得更多的税款抵免收益,取得延缓纳税的“节税”效应。

例如:某企业固定资产价值500万元,经济使用寿命6年,期末无残值,税法允许选择直线法或加速折旧法进行折旧,假设资本市场年化收益率5%,通货膨胀率10%,所得税率25%。假设企业采用直线法折旧:每年折旧额的税款抵免收益=500÷6×25%=20.83,合计抵免收益现值=年折旧抵免收益额×[A/P,(5%+10%),6]=78.83万元;

假设采用年限总和法折旧:各年的税款抵免收益=(500×n)÷[n×(n+1)÷2]×25%,结果为:35.71万,29.76万,23.81万,17.86万,11.90万,5.95万,

合计抵免收益现值=∑各年抵免税收收益×(F/P,(5%+10%),n)=87.91(万元);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年限总和法比直线法多获得9.08万(87.91-78.83)税款抵免收益,相当于税负减轻了9.08万的现值金额,“节税”效应比较明显。

(三)存货计价方法税务筹划 存货作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在流动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其计价方法的选择,对收入和成本的确认,当期利润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产品销售价格,受到市场定价能力和竞争对手的制约,因此通过大幅提价减缓货币贬值筹划空间不大。可行的方法,是通过对影响销售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寻求筹划策略。

根据会计制度规定,销售成本的计算公式为:本期销售成本=期初商品成本+本期购货成本一期末商品成本。由于本期购货成本是限定的,因而存货计价方法直接关系到本期销售成本的高低,并进而决定当期的经营收益和所缴税款。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当存货的价格处于上涨时期,采用后进先出法,会使得当期销售成本上升,从而利润降低。而采用先进先出法,会使得当期销售成本降低,从而增加当期的利润。所以,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可以对当期收益产生影响。实务中,常用的筹划技术,是通过加大前期成本的支出、费用的摊销来降低应纳税所得额,实现纳税收益最大。

存货的计价方法对纳税的影响,受到一国税制的限制。由于我国对应纳税所得额实行比例税率,所以从理论上讲,采用后进先出法可获得最大节税效益。然而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号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14条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对于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换言之,该规定取消了旧准则中所允许的发出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计价方法。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纳税人的商品、材料、产成品、半成品等存货的计价,应当以实际成本为原则。各项存货的发生和领用,其实际成本价的计算方法,可以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等方法中任选一种。计价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改变,确实需要改变计价方法的应当在下一纳税年度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即税法没有明确取消后进先出法,但增加了限制性条件,要求存货的实物流转同价值流转一致。因此从“早收晚付”的原则出发,企业应尽量在同实物流转一致的情况下,采用后进先出法。在当前世界物价上涨年份远远多于物价下降年份的情形下,后进先出法会导致较低的报告收益,能在缴纳所得税方面带来一定的收益,这也是该方法西方比较流行的原因。但在我国,受会计准则及税法的制约,在不满足后进先出法的条件下,企业应选择加权平均法。同先进先出法相比,在存货价格上涨期,加权平均法会使得销售成本均衡上升,取得税款抵挡收益,对企业更为有利。

参考文献:

[1]苏春林:《纳税筹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一诺千金,信义弟妹养猪拾荒3年偿还亡兄巨债110... 下一篇: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