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复合口服、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8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14 07:55:38

中西药复合口服、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8例疗效观察

摘 要 目的:探讨中西药复合口服、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 方法:对3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药口服、中西药复合灌肠,每天1次。结果:38例中显效11例(29%),有效24例(63%),无效3例(8%)。结论:此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中西药 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直肠、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直肠和结肠黏膜与黏膜下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1]。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缺乏根治性措施。临床上常用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SASP)、皮质类固醇治疗及5-氨基水杨酸制剂治疗。由于其不良作用或价格昂贵,笔者2003~2007年对住院的38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给予中西医复合口服、灌肠治疗,标本兼治起到消炎、解毒、收敛、愈合作用,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全组38例患者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22~76岁;病程2~16个月.其中初发型8例,慢性复发性24例,慢性持续性6例;伴有关节炎6例,口疮性溃疡3例。

临床表现:患者均有轻重不一的腹泻,轻者每日排便2~4次,重者每日排便10~16次;粪便呈糊状、黏液便11例,便隐血(+~++)、血性黏液便12例,黏液脓血便15例。3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29例腹痛位于左下腹或下腹部。7例腹痛无定位,呈阵发性痉挛性绞痛,便后可暂时缓解;2例仅有腹部不适。发热16例,体温37.6~39.2℃。46例均经3次便常规检查及培养未获致病菌及阿米巴原虫。

结肠镜检查:经结肠镜检查,病变肠段局限于直肠7例,直肠、乙状结肠26例,左半结肠5例。

活组织检查:结肠黏膜呈非特异性炎性病变,腺体排列异常,杯状细胞减少。其中黏膜溃疡19例,隐窝脓肿等改变6例。

中药口服方组成:黄芪15g,金银花30g,马齿苋30g,桃仁12g,当归15g,木香15g,槟榔12g,槐米15g,仙鹤草30g,小蓟15g,枳壳15g,炒白芍15g,黄连15g,元胡15g,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灌肠方组成:仙鹤草30g,小蓟15g,紫草15g,白芷15g,血竭5g,桃仁10g,金银花20g,马齿苋30g,生黄芪15g。水煎100ml,加入云南白药3g,庆大霉素8万IU,保留灌肠。取药液100ml、药温38℃左右为宜,于每天同一时间以直肠滴入法保留灌肠,灌肠后20分钟变更一次,让药物与肠壁充分接触,保留2~4小时,以不解出完全被吸收为宜。15天后改为隔日灌肠1次,30天为1个疗程。

结 果

38例中,显效11例[腹痛消失,体温正常,便隐血(-),每日排便1~2次,粪便成形;结肠镜检查溃疡愈合,糜烂面消失或仅留瘢痕,血管清晰,黏膜光滑],显效率29%。有效24例[症状基本消失,便隐血(-),每日排便3~4次,粪便基本成形;结肠镜下溃疡灶减少或缩小50%以上],有效率63%。无效3例[症状减轻,便隐血(-),每日排便3~4次,粪便呈糊状],稳定率8%。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上较常见又难以彻底根治的一种肠道疾病。以腹痛欲便,便带黏液伴里急后重为主症,可迁延数年或十余年,属祖国医学的痢疾和泄泻范畴。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感染、遗传和免疫三方面因素有关[2]。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UC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患病率高,其诊断、治疗已形成规范。国内近年有关UC的报道明显增加,累计病例已超过2万例。对病程8~10年以上的广泛性结肠炎、全结肠炎患者及病程30~40年以上的左半结肠炎、直乙状结肠炎患者,应行监测性结肠镜检查,至少2年1次。对组织学检查发现有异型增生者,更应密切随访,如为重度异型增生。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痢疾”、“泄泻”、“肠风”、“下利”等范畴。在治疗方面,主张进行辨证治疗,主要分为:肠道湿热证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便下脓血,便次较多,口干口苦,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同其他疾病一样,最佳的治疗无疑是针对病因治疗,如其不能,根据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予以阻断,亦属较为理想方法。UC发病机制的3个方面都可作为治疗的靶标,但研究最多的还是免疫反应异常,针对其中一、二环节如细胞因子网络中的关键或祸首因子、黏膜屏障功能以及腔内抗原成分予以治疗,有可能阻止免疫反应性损伤,从而控制炎症,维持缓解。Watkinson提出本病治疗的原则有三:①确定初发抑或复发,以尽早控制发作;②维持缓解,预防复发,防治并发症;③评价内科治疗的效果,确定内外科治疗的界限。此外,应使用疾病活动指数(DAI)确定病期、严重度和评价疗效,根据病变范围选择不同药物和治疗方法。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研究表明,局部释放到靶向部位的浓度,是有效发挥抗炎作用的关键,因而有多种局部治疗剂,如灌肠剂(enema)、泡沫剂(foams)、栓剂(suppositories)及凝胶剂(gel)的问世,可分别用于左半结肠炎、直乙结肠炎及直肠炎[3]。笔者采用中西药复合口服、灌肠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又一较好的方法。此方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无任何禁忌症。

除了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的调摄对本病的康复也十分重要,保持心情舒畅,起居有常,避免劳累过度,防止肠道感染,增强体质,对预防本病的发作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13.

2 石欣,高乃荣.神经激肽-1受体在溃疡性结肠炎黏膜中的表达.中华消化杂志,2003,23(9):538.

3 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华内科杂志,2001,40(2):138-141.

上一篇:肾柱肥大28例误诊分析 下一篇:肠胃舒胶囊治疗消化性溃疡9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