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深度阅读模式探究

时间:2022-09-14 06:38:47

鲁迅作品深度阅读模式探究

深度阅读鲁迅作品,利用鲁迅作品中丰富的内涵,实现对中学生的有效引领,是教师不能忽视的问题。鲁迅的作品内容丰厚,很有深度,我在教学鲁迅作品时是从以下三个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

1.读――划拨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抚摸式地阅读体悟

鲁迅的作品是严肃的作品,所以我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有一种严肃感、虔诚感,要认真仔细,从作品的开头到结尾,一个字一个字地抚摸下去。我这里说“抚摸”,是强调对作品中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珍视,要能敏锐地感觉到鲁迅作品中每一个字都是饱满的、有生命张力的个体。

如对初中教材小说《社戏》的抚摸式阅读和信息提炼,以看完社戏后船离赵庄回望戏台的情景为例(说明:节选原文中加点字词为抚摸体悟的重点,阅读体悟系几个学生的成果的综合)。“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先写“月”:高挂而皎洁,月下露天的戏台更显朦胧美,恰似人间仙境。表现了月下模糊的戏台境界的美妙和“我”心情的愉悦与留恋;“仿佛”两字说明只是“我”的感觉;“不很久”介于“不久”与“很久”之间,既表现了看戏不觉得时间过得快的感觉,又说明实际时间已经不早了,和下一段的“深夜”相合;“回望”两字,情意依依,欲罢不能;“仙山楼阁、红霞”是视觉描写,与前文“仙境”呼应;“悠扬”则是听觉描写,也与来时听到的相呼应;“但”不好意思说再回去,非常符合儿童心理,表现“我”内心仍为社戏所牵挂,充分表现那夜社戏之好……

2.评――进入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评点

(1)评点的概念: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

(2)评点的原则: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大处,即思想内容和主要艺术特色;小处,即某个段落、某个句子或某个词语等。

(3)评点的角度: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想象中的其他读者对话。

(4)评点方式:概括式、理解式、提问式、金圣叹式(体悟到的妙处)等。例如综合若干学生学习模仿金圣叹评水浒式对鲁迅的《故乡》进行个性化评点: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早闻其名、早知其事,却未见其人,望眼欲穿啊。明为盼新年,实为盼闰土。“日日”是叠词,可见盼望之切。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果然,小英雄来也!好容易到了年末,「难捱也!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哇噻!喜形于色。我便飞跑的去看。「“飞”,富有表现力,可见急切。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外貌描写,健康的古铜色,吹海风晒太阳,羡慕。圆脸,可爱的农村少年。头戴一顶小毡帽,「外貌描写,具有地方特色,可爱之极。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银制项圈,家境不错嘛,深受父爱,农村有些人有迷信思想啊,认为银项圈可辟邪。可是长大后……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果然!不出所料。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果然!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年龄相当,兴趣相当,尊卑贵贱抛到九霄云外啦。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友谊伴随着欢乐,心灵未曾被污染,难舍难分,纯洁无瑕啊。……

(5)评点展示:学生评点好后,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学生的评点往往会有许多出彩之处,其精到、深刻,往往是我们老师始料未及的。

3.问――打通课文潜入作品,让学生有层次、有系统地进行问题探讨

最后一步该是问题探讨了。经过“抚摸”式的读,个性化的评点,学生对作品内容已经熟悉而且很有心得体会了,我们再进行问题探讨,便可以帮助学生打通课文,潜入作品的深处。

教材中入选的鲁迅文章,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问题绝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所以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有系统,要能从不同的角度串起课文,打通课文。以高中教材《记念刘和珍君》为例,可以从以下角度设计问题:从刘和珍角度设计问题――刘和珍是什么样的人?她是如何惨遭杀害的?从鲁迅思想、情感、评价角度设计问题――鲁迅为刘和珍写记念文章,为什么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说“实在无话可说”,“还有要说的话”,最后又说“说不出话”?鲁迅为什么称赞刘和珍是“真的猛士”?鲁迅是如何评价“徒手请愿”的?鲁迅是如何看待刘和珍在生与死面前的选择的?烈士死难的意义是什么?从“庸人”的角度设计问题――庸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鲁迅对庸人持怎样的态度?当然,还可以从语言赏析的角度,学生个性评价的角度设计问题,在此不再赘述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塘沟中学)

上一篇:让快乐在课堂里飞扬 下一篇:小学语文《水》教学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