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颅脑外伤下肢深静脉血栓47例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14 06:11:38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颅脑外伤下肢深静脉血栓47例中的应用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效果。方法:在九江市都昌县中医院2014年7月到2015年11月期间诊治的颅脑外伤患者中抽取93例作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抽样法分成两组,观察组47例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照组46例接受单纯西医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6.38%,低于对照组的19.57%(P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颅脑外伤;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61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44-01

为研究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效果,将93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单纯西医护理,观察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的93例颅脑外伤患者均为九江市都昌县中医院自2014年7月到2015年11月收治,且具备手术适应症,随机将93例病患分成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其中,观察组中男24例,女23例,年龄为29~67岁,平均年龄为(42.15±3.18)岁;受教育程度:小学11例,中学20例,大学16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3例,年龄为30~67岁,平均年龄为(42.16±3.15)岁;受教育程度:小学10例,中学21例,大学15例;排除术前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交流障碍以及神经系统疾病者,本组患者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两组进行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基线资料对比,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其手术过程如下:全麻后将患者摆成仰卧位,自其颧弓上耳屏前、耳郭上方到顶骨正中线取手术切口。剪开其硬膜后,彻底清除其硬膜外血肿组织,切开硬脑膜,充分暴露其颞叶、额叶、前颅窝等,切除其硬膜下脑内血肿后止血,妥善缝合其脑硬膜。术毕予以止血、抗感染和降颅内压治疗。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单纯西医护理,其护理措施包括:①基础护理。严密观察患者上下肢是否出现水肿、颜色变化、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深压痛等,必要时可检测其两侧下肢平面周径,如果其下肢周径差值高于0.5cm,则需及时通知医师予以相应处理;同时,在患者卧床期间,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更换等,在其膝下垫上软枕,避免其因膝部屈曲过度而压迫静脉,影响其静脉回流;另外,在患者病情稳定2d后,鼓励其进行主动肢体功能锻炼,每日定时按摩其下肢1~2次,30min/次;②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高纤维素、清淡食物,预防便秘,避免患者因用力排便导致腹压升高,影响其下肢深静脉血液循环;同时,控制患者盐分摄入量,鼓励其进食新鲜蔬菜、黑木耳和新鲜水果等可降低血压粘稠度食物。严禁患者吸烟,叮嘱其多饮水。③穿刺护理。尽量避免进行深静脉穿刺、静脉输液等操作,避免引发深静脉内皮细胞受损,提升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尽可能选取上肢静脉行穿刺处理,针头宜细,力求一次性成功,拔针后的按压时间不可过久;长期输液时,避免在同一静脉、同一部位反复穿刺。④气压治疗。待患者神经系统体征无进展后,可开始预防性治疗。排除合并气压仪器治疗禁忌症者,按照气压仪说明书进行操作,每日1~2次,20min/次,强度是40~55mmHg。每半个月为一个疗程。

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即在对照组西医护理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其护理措施如下:①情志护理。颅脑损伤患者普遍因意外损伤,情绪波动较大,严重影响术后护理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同时,患者多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加重其血管痉挛程度,容易并发血栓形成。护理人员应多关怀、安慰患者,予以同情、鼓励和精神支持,告知其手术效果和预计的良好预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解除其不良情绪;同时,尽量转移患者对疼痛、自身疾病的注意力等;②中药熏洗:术后第2d开始使用全自动中药熏洗机体熏洗其膝部关节下方部位,20min/次,每日1次。自拟舒筋红花洗剂,基本药方是当归、红花、各20g,伸筋草和威灵仙各30g,川芎和木瓜各15g,赤芍、桂枝各10g,炒香附12g。③穴位贴敷于按摩。每日对患者下肢穴位进行按摩,注意力度适宜,在其三阴交、足三里和阳陵泉穴上进行贴敷治疗,5min/次,2次/d。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资料均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表示,行χ2检验;正态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正态计量资料对比则通过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6.38%,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9.5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1],尤其好发于严重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手术后,这是因为患者术后往往处于肢体障碍、昏迷状态,需要长期卧床休养,极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其痊愈进程[2]。因此,在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辅以适宜护理干预,对于降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而言极为重要。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综合中医护理、西医护理干预方法的新型护理模式,其积聚了中医、西医护理中的优势,可自内而外地改善患者伤情,促使其早日恢复,并改善其心理状态[3]。本研究即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经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穿刺护理和气压治疗,有助于医护人员掌握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等,避免其因便秘、不当、摄入盐分过度和吸入尼古丁等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可促使患者早期行康复锻炼,加速其下肢深静脉血流。同时,气压治疗可进一步降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而中医护理中,情志护理可改善患者心情,避免其发生较大情绪波动,并提升其护理依从性。中医熏洗、穴位按摩以及敷贴等则可提升其下肢深静脉血流峰速,最终降低其血栓形成率。根据本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是6.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7%,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冬梅. 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腹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 中国实用医刊. 2015,42(10):111-112.

[2]姚明珠. 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5,1(2):7-8.

[3]钮凤娟,张允美. 髋关节置换术中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 2015,13(30):104-106.

(收稿日期:2016.05.09)

上一篇:“计白当黑” 下一篇:吸虫塔与田间麦蚜种群数量变化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