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时间:2022-09-14 05:38:06

浅析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摘 要】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那么如何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呢?我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才会感到轻松。本文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写作兴趣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训练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与说话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而现代学生爱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听、说训练,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的及时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议,老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感知了口头作文的乐趣。

课前5-10分钟的听、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这项训练的规则是:由老师根据写作需要设计写作题目,学生课下写,课前读,听的同学评说,最后老师点拨。要求人人参与,采取轮流发言、自主发言、指定发言、或无规则的抽查发言等多种形式,意在调动每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课堂上,读的学生绘声绘色,尽情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听的学生细致认真,锻炼了概括提炼能力;评议的学生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给予公正的评价,无形中增强了表情达意的能力与品评欣赏能力。有时各抒己见,争执不下,此时老师再进行点评,学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变学生写为学生既写又读,变老师评为师生共评的写作训练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文命题设计应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谁来架构生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课文就能担此重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典范作用。因此,作文教学以课文为范例,可谓就地取材,两全其美。例小学语文第六册《画杨桃》一文中,“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同学都觉得好笑,但老师却严肃的说,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好笑,他还叫同学们到“我'的座位上看看就知道了。从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了事物的外表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不同角度观察样子就不同。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有目的地观察事物。秋天的田野让学生们觉得很美,那我们就领学生们去观察、体会金色的稻田美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在细细观察中体会到一望无际的金色稻海带给人们丰收的喜悦。春天是美丽、迷人、播种的季节,我们就让学生走进田野,走进山间,走进农家,去观察春,去体会春,去领悟春……这样的有意观察,相信学生再写作文时便不会觉得无话可写了,他们会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会让他们的文章充满真情实感。在生活的海洋里,有着取之不尽的素材,而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有意地观察这些素材,会让他们的作文因生活而闪亮,写作文再也不是头疼的事,而是快乐的,有意义的事了。

三、积累素材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是说没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无法造出精美的器物。所以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必须要有雄厚的材料。所谓“雄厚”,就是广泛吸收积累之结果。

1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如何汇集生活中的写作源泉呢?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看电视、听广播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

2从书本中积累素材。

书本中的材料也反映着生活实际,怎样积累书本的材料呢?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加强训练

要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还必须从训练学生作文能力上下功夫。小学生作文能力不仅限于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上,还在于对语言、知识、思想、认识、情感和智力的综合运用,在于平时的材料积蓄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要训练学生作文能力,就要对上述各项能力进行有序的训练,并遵循先易后难、先现象后本质的原则。例如要训练学生认识能力,第一步可训练他们怎样认识事件的开始、发展、结果的全过程,第二步再训练他们去认识事物的重点和细节;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则先练句,再练段、练篇,最后达到完整、规范、生动,做到有条不紊,逐步发展。

总之,用鼓励性的评价给予学生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的兴趣。”在作文评析中,我尽量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性的评价,经常将写得好的作文拿到班上作为范文宣读或者打印出来贴到后面的黑板或学习园地上,组织大家学习观摩,同时推荐好的作品参加征文比赛,这让全班学生写作激情高涨,甚至有些平时苦于写作的“犯困生”也主动把自己反复斟酌的作文交到我手里,让我帮忙指点迷津。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雷玲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师月刊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如何活跃小学语文的课堂气氛 下一篇:小学一年级写字教学的几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