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慢性鼻炎6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14 03:27:02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慢性鼻炎60例疗效观察

关键词:小儿急慢性鼻炎;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2-0018-02

小儿急慢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较多。近2年来,笔者运用辛夷苍耳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该病6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18例患儿(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5个月;病程最长8个月,最短6天;其中急性鼻炎29例,慢性鼻炎31例。对照组58例中男28例,女30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5个月;病程最长8个月,最短8天;其中急性鼻炎28例,慢性鼻炎30例。2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五官科学》(1999年5月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鼻炎临床表现:鼻塞、喷嚏、流清涕或浊涕,伴发热恶寒、头痛等症。检查:鼻腔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下鼻甲粘膜肿胀明显,鼻腔内充满大量水样或粘液脓性分泌物。慢性鼻炎临床表现:常有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白天或活动后减轻,夜间久坐后加重,由于鼻塞可有嗅觉减退,闭塞性鼻音,分泌物增多,多为粘液性。检查可见:鼻粘膜胀肿,尤以下鼻甲为甚,表面润泽、光滑、呈暗红色,触之柔软,有弹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中药治疗

中药基础方:辛荑花10~20g,苍耳子5~10g,白芷5~10g,防风5~lOg,藁本5~10g,川芎5~10g,桔梗5~10g,细辛1~4g,升麻5~10g,浙贝5~10g。热重者加生石膏15~30g,黄芩5~lOg;发热者加柴胡6~15g,黄芩5~10g;流浊涕者加败酱草10~20g,鱼腥草10~20g,芦根10~20g;气虚乏力,流清涕者加黄芪15~30g,煅牡蛎10~25g;葱白为引。用药量根据患儿大小酌情调整。将药物用温水或冷水浸泡30min后煮沸10~15min;共煎2次,将2次煎得的药液混匀后分次温服,每日3次。小于5岁者,2日1剂,大于5岁者1日1剂,分3~6次服完。2、1、2西药治疗

用头孢噻肟钠,病毒唑输液,口服阿莫西林、鱼腥草片。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洁霉素或吉他霉素。用药时间最短3天,最长30天,平均8天。在用药期间注意加强营养,避免过度疲劳,戒辛辣腥腻食品,避免受凉,减少伤风感冒。

2、2对照组

采用上述西药治疗。

2、3疗程

2组均以半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观察疗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鼻粘膜不充血,鼻道内无分泌物,鼻甲不大,鼻通气好;有效:自觉症状减轻,鼻粘膜充血减退,鼻道内分泌物减少,鼻甲肿大减轻,鼻通气好;无效:自觉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28例,有效3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愈10例,有效18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为48%。2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

4、体会

急慢性鼻炎属祖国医学鼻渊范畴,多因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上犯于肺,肺失宣降,鼻窍雍塞而至鼻塞不通,流清涕或脓涕,夜间张口呼吸,甚至影响睡眠。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则病情缠绵,日久不愈。儿童稚体娇嫩,患病之后,病情易虚易实,加之儿童冷暖不知,调护不当则易受凉,鼻为肺窍,首当其冲,故鼻塞流涕之症最为常见。本方用辛荑花、苍耳子为主药,辛荑花用量较大,10~20g,味辛走窜,上行头面而通鼻窍祛邪,是治鼻病的专药;白芷为阳明经引经药,且有宣肺解表、通窍排脓之功;防风解表通窍;川芎活血祛风,助防风以解表,能改善鼻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升麻、细辛、藁本解表祛风,温阳通气;黄芪补气固表,托毒排脓;与防风相须而用并佐以甘草可收补气,抗病毒及缓和药性之功;葱白为引,能通阳解表;本方具有抗炎、抗过敏、能抑制鼻腔粘膜分泌、促进粘膜纤毛运动,恢复鼻粘膜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据现代药理研究,辛荑花能拮抗组胺和乙酰胆碱,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黄芩能抑制抗原诱导的大鼠膜细胞组胺的释放,能抑制白三烯B4的合成,能抑制嗜碱性粒细胞的增殖和组胺的释放,具有抗炎作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鼻炎,比单纯对照组疗效高,且能缩短病程,降低慢性鼻炎的发病率,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上一篇:中老年记忆力减退与情志的关系探析 下一篇:疏肝调心法治疗乳腺增生病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