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脉,推进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2-09-14 03:03:48

传承中华文脉,推进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党的十指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长期以来,我校正是遵循“文化创新”的内在要求,通过大力推进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新专业发展路径,传播民族文化影响力,走出了一条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4-2

一、立足于文化自觉,在全国率先开创古籍修复专业

文化的传承,源于文化的自觉,即对民族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和自觉传承的责任和使命。换句话说,这种“文化自觉”,不仅表现为精神意识层面,更体现为勇于担当责任的自觉行动。我校正是基于保护、传承中华文化典籍的迫切需要和社会责任,自2001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创古籍修复专业,主动担当保护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并不断提升古籍修复技术作为传统工艺文化的创新发展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有效地履行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传承中华文化、追求技术创新、培养应用人才”的社会责任。

1.古籍修复的现状堪忧,大量毁损古籍亟待抢救保护。

我国是历史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传承着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自信力的根基和源泉。但由于历史悠久,屡遭战火焚毁、霉变虫蛀等外力破坏,大量的古籍亟待修复与保护。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统计,官方现存古籍量5000万册,亟需修复的大约3000万册。而古籍保护领域人才严重匮乏,全国各地的古籍修复专门人才仅有百余人,且大多数都已年过半百,队伍老化严重,古老的修复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大量古籍因霉变板结、老化毁损,尘封于暗室,难见天日,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难以传承光大。

2.自觉担当文化传承责任,开规模化培养人才之先河。

我校在调研论证后,自2001年起在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第二档案馆等文博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三年制古籍修复专业,成为这个领域真正意义上的拓荒者,虽然专业创办以来遇到很多困难,一些学校对我们的执着感到迷惑不解,认为这种既无名又无利的专业,应该趁早停办,但是,多年来,正是凭着一份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凭着一份为各级文化部门培养专门化人才、将古籍修复技术发扬光大的信念,我校在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道路上开拓创新,使古籍修复技术从传统的“师徒传承、口手相授”走向正规化教育和规模化培养之路,使这门频临失传的古老技艺得以薪火相传、创新发展。可以说,“文化自觉”源于对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觉悟、责任和情怀,具有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是实现“文化创新”的第一推动力。

二、立足于文化自信,不断攻克古籍修复的发展难题

文化自信,是实现技术创新、促进文化进步的根本动力。对于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而言,就是充分肯定其内蕴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坚持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和科技相结合,保持“敢为、能为、有为”的自信力,勇于突破发展阻碍,不断焕发创新发展的活力。

1.聘请专家大师执教,不断砥砺提升古籍修复技艺。

古籍修复技艺的劳动对象主要为纸质载体的文化典藏,不可再生,弥足珍贵,对从业人员的责任心、文化修养和修复技术有要求较高,而传统的古籍修复技艺,主要掌握在大型公藏馆的古籍修复专家手中,凝结着个人劳动创造的艰辛,是师徒私相传授、秘不示人的独门绝活,如何成为一种公开传授的教学资源呢?这是专业开办之初面对的首要难题。但我们相信,保护中华古籍,传承国家文脉,是炎黄子孙的责任所在,更是专业工作者难以割舍的情怀,只要我们搭建教育平台,实施规模化人才培养,一定会得到积极的响应和支持。正是基于传承修复技艺的共同信念和文化情怀,南京图书馆、南大图书馆、南京博物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的专家领导,自愿到校承担教学工作,解决了师资问题。

多年来,学校先后聘请了邱晓刚、周苏阳、张永林、王跃年等一批南京本地的行业专家来校授课,邀请国家图书馆张平和杜伟生、上海图书馆潘美娣、浙江“天一阁”李大冬、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等知名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展示古籍修复技艺。在此基础上,学校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定期召开年会,举行学术交流。每一批文物古籍修复前,专家们都进行集中研讨,确定缜密的修复方案,并做技术指导和示范。专家们精湛的修复技艺,深厚的艺术修养,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对文化典籍的敬畏情怀,对传承中华文脉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极大砥砺了学生的职业情感和文化情怀,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古籍修复理念和技术水平。

2.独创“十八项技能”标高,填补古籍修复的行业空白。

古籍修复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古籍保护与传承,关系到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这是实施规模化培养的正规学历教育,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而这个专业是我校率先创办,在全国独一无二,无先例可循。无论前期的三年制中专还是后来的五年制高职,确定怎样的人才质量标准,都是困扰古籍修复技艺传承的一大难题。但我们相信,只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市场规律,集合教育专家与行业专家的智慧,大胆探索,耐心求证,就一定能确立合适的专业技能标准。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不断修订完善古籍修复人才的专业技能标准,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制定了我校毕业生的技能合格标准,即专业的“十八项技能”,填补了行业空白。同时,我们以国家技能鉴定所为平台,在邱晓刚等专家的指导下,制定了古籍修复中级工、高级工的考核标准,每年组织有关专家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鉴定,明确规定只有鉴定合格方可继续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有效地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展现了传统修复技艺的独特魅力。

3.与科技、教育相结合,古老技艺绽放出新的活力。

传统的修复常被形容为“浆糊+剪刀”,亘古不变,缺乏科技创新,往往事倍功半,更谈不上技术优势和文化活力。我们相信,只有寻求与现代科技和教育结合,古老的修复技艺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因此,传承古籍修复技艺,既要吸收和采用现代科技,也要不断提升专业课程的文化内涵,这是技术进步、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

多年来,我校潜心研究古籍修复技术,不断加强古籍修复工作的科研水平,比如:运用现代化的实验仪器、对纸张进行厚度、拉力、纤维、耐折度测验,进行酸湿度测量,形成科学数据,提高修复的科技含量;自主研发出拥有知识产权的纸浆修复技术,研制羧甲基纤维素浆糊,与安徽泾县宣纸厂共同研制古籍修复专用纸张等等,通过科技因素的加入,古老的修复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鉴于古籍修复技艺的特殊性,我们还在专家的指导下,自主开发了书史造纸史、剪纸、书画复制技术与修复、雕版技术等5门校本课程,增加了应用化学、古字画鉴赏、中国画线描、书画复制技术等应用型课程,开拓了雕版印刷、金陵剪纸、篆刻等相关专业课程,不断丰富提升古籍修复技术的文化内涵和传承创新力度,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三、立足于文化自强,积极传播古籍修复的文化影响

文化自强的本质是“主动发展,追求卓越,传播影响”,体现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上,既要具备“自觉”的使命意识、舍我其谁的“自信”勇气,更要具备追求卓越的“自强”精神,显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卓越的文化影响力。多年来,正是秉承这种文化“自强”精神,我们在做强古籍修复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发展机制,努力传播古籍修复技艺的文化影响力,使得古老的修复技艺跨越校门、行业、地区甚至国界,为更多人了解,为宣扬传承民族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1.创新运作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古籍修复技艺的综合效应。

为充分发挥古籍修复技艺的综合效应,我们建立了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科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古籍修复实训基地,成立了古籍修复中心,配有10名专职技术人员,拥有专家团队指导,实现项目化运作管理机制,采用委托修复、人才派遣等多种形式,对外承接古籍修复项目。古籍修复专业的学生还成立了“古雅轩”创业园,开展古画复制、装裱、文化礼品设计等创业实践。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展洽会,我校学生展示的古籍修复技能荣获一等奖,受到教育部鲁昕副部长称赞。此外,我们还面向全国及南京地区的文博单位,举办了两期文献修复技术培训班,培训图书档案修复人员,有效地传播了古籍修复技艺的文化影响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不断拓展业务口径,努力提升古籍修复技艺的服务水平。

过去,我们只能承接古籍修复这一单一任务,现在已拓展到古字画修复、传统文化礼品开发、古字画复制等多个领域,原来单一的修复技能更加精巧灵活,技术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在业界享有一定知名度,在传统文化产品设计方面也崭露头角。2013亚洲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开幕式与闭幕式的节目册,由我校的古修中心领衔设计,开创了以古籍形式制作节目册的先例。此外,我们还积极向雕版印刷、金陵剪纸和宣纸研制、丝织品修复等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延伸。

3.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充分展示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成果。

2006年,我校承办了“中埃文物古籍修复教育论坛”会议,并作为协办单位参加在京举行的、由文化部主办的“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2007年,古籍修复中心与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合作成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传习所莫愁中专培训部。2011年,我校承办了南京与台湾两地“职教论坛”,并应台南应用科技大学的邀请前往台湾做修复技能展演。2012年,我校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成为江苏省入选的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2013年,我们应邀访问了台南应用科技大学并达成合作交流协议。通过一系列的交流展示活动,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成果得到了有效传播。

到目前为止,我校已为古籍保护与修复事业培养了300多名合格人才,修复古籍万余册,其中三千多件为一级古籍。多年来,我校的古籍修复专业实习生遍及东北、北京、广东、广西、浙江、福建、贵州、山西、安徽、江苏等地,实习生和毕业生在各地普遍受到好评,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成为古籍修复技艺无法绕开的名字。教育部职成司领导曾来我校视察,他们认为我校不仅是办教育,也是为国家文化保护事业做贡献,应该大力宣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们将遵循“十”提出的“推进文化创新”战略要求,秉承“自觉、自信、自强”的文化创新要求,深入推进专业文化建设,不断传承与创新中华灿烂文化,不断传播先进文化的卓越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

上一篇:高中物理课堂学习现存问题及对策探析 下一篇: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