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通圣丸(汤)在皮肤科中的应用举隅

时间:2022-09-14 02:30:18

防风通圣丸(汤)在皮肤科中的应用举隅

关键词 防风通圣丸(汤) 银屑病 玫瑰糠疹 痤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20

防风通圣丸(汤)属于解表类方药,出于金代名医刘完素的《宣明论方》,为外散风邪、内清蕴热的表里双解剂,最初是丸剂成药,现亦改为汤剂应用。由防风、麻黄、芥穗、薄荷、大黄、芒硝、滑石、生栀子、黄芩、连翘、生石膏、桔梗、川芎、白芍、当归、白术、甘草等17味药物组成。方中以防风、麻黄、芥穗、薄荷疏风解表,使风邪从汗而解;以大黄、芒硝泻热通便,使里热积滞从大便而解;配滑石、栀子清湿利尿,引邪热从小便排出;用黄芩、石膏、连翘清泻肺胃积热;加入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和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诸药。各药配合,共起解表通里、散风清热之效。因此,本品适用于由外感风邪、表里俱实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眩晕、口苦、鼻塞、咽喉不利、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以及皮肤疮疡、湿疹等症。近年来防风通圣丸(汤)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在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在皮肤病临床实践中,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凡是符合外感风热之邪,表里俱实之病机者,一律采用本方加减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

银屑病

本方适于风热挟实型银屑病,此型相当于西医所说的银屑病的发展期[1]。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燥,腠理发湿,风热而挟实(或挟湿),皮损多在春夏季较多,症状较重且反复发作,冬季则皮损减轻,皮疹色红,瘙痒严重,少汗或无汗,全身布满皮损,舌质较红,舌苔黄或厚腻,脉象浮而有力。此时选用防风通圣汤加减,正契合病机,收效较好。

例1:患者,女,19岁,发病于3周前,初全身现疏稀少量点滴状斑疹,色鲜红,渐渐漫延全身呈密布片环状皮损,上覆白屑,刮去之后其下有光亮白膜并有筛状渗血点,瘙痒明显,舌质尖红,苔白厚腻,中心部黄腻,无明显口渴,大小便尚正常,脉浮有力。证属风热外袭,湿热内蕴所致,治以防风通圣汤加减。方药组成:荆芥10g,防风10g,大黄6g,麻黄5g,栀子10g,连翘10g,桔梗10g,川芎6g,当归10g,生石膏15g,滑石10g,苍术10g,土茯苓20g,白鲜皮20g,紫草6g,全蝎3g,甘草3g。选用中药免煎颗粒,每剂冲后分早晚2次服用。1周后后复诊,皮损由鲜红转为淡红色,新皮损偶有发生,瘙痒明显缓解,舌苔由黄厚腻减半,余症同前。遵效不更方,上方继服连用3周后,全身皮损已退净,再无新皮损发生,遗浅褐紫素沉着,舌质舌苔正常,此时风热湿实邪十除其七八,减苦寒之品,以防伤脾胃之弊,增加理气活血解郁之品,以促色素沉着之吸收消散,方药如下:荆芥10g,防风10g,连翘10g,当归10g,川芎6g,柴胡6g,白芍10g,炒白术10g,白蒺藜10g,蝉蜕10g,僵蚕10g,紫草6g,浮萍10g,土茯苓10g,白鲜皮10g,全蝎3g,丹参15g。连服4周后,皮损遗留色素沉着已吸收消退,至此临床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玫瑰糖疹

玫瑰糖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炎症性丘疹鳞屑性皮肤病[2],尽管病程自限,但其可致严重瘙痒,且可分布全身,使患者不堪痛苦。其发病皆成急性发作,春夏季多发,病因主为风热实邪合而侵犯肌肤。现有西药显效缓慢,以防风通圣汤加减治疗,可有良效。

例2:患者,女,30岁。病发已2周,现胸、颈、背、四肢满布0.5~1.5cm圆形或卵圆形斑疹,淡红或黄褐色,或有暗色,边界清楚,上覆细薄的糠秕样鳞屑,皮疹呈密集状,伴瘙痒难忍,夜难入眠,口气臭,大便干秘,2天一行,舌质尖红,苔中部厚黄腻,体壮,脉实。就诊时已用抗组胺等西药治疗2周无效。证属外有风热,内有湿热实邪。治以防风通圣汤加减,方药组成:荆芥10g,防风10g,麻黄6g,栀子10g,白芍10g,连翘10g,川芎6g,当归10g,生石膏15g,滑石10g,黄芩10g,大黄6g,土茯苓20g,白蒺藜15g,徐长卿15g,僵蚕10g,蝉蜕10g。选用中药免煎颗粒,每剂冲后分早晚2次服用。连服5天后复诊,全身斑疹大多消退,皮损处变成正常肤色,仍有小糠秕皮屑,述用药2天后瘙痒大减,今瘙痒已止,口臭消失,大便稀软,1天一行,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如常,皮肤有微刺紧缩感。效不更方,依上方再进5剂,即告痊愈。

痤 疮

青少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往往影响面容,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痛苦[3]。中医认为本病属脾胃素有湿热,肺经外感风邪,外邪入里化热,湿热上蒸面部,形成痤疮。现在一些外用除痘药膏及抗生素内服等,效果均不理想。此时选用防风通圣汤加减治疗,恰好药证相符,尤对寻常型痤疮有良效。

例3:患者,男,23岁。1年来面部反复起红色丘疹,如米粒或黄豆大小,上有白脓头或有黑头,时有胀痛,或有轻度瘙痒,化脓破溃后局部留有硬结瘢痕,面部皮色呈紫红色或暗褐色,鼻头双颊毛孔明显扩大,头发面部油脂分泌旺盛,口唇色红,口渴饮水,大便1天一行,但不畅通,舌尖红,舌苔厚腻间黄,脉沉有力,曾多方求医效果不佳。证属肺胃湿热,上蒸面部。治以防风通圣汤加减,方药组成:荆芥10g,防风10g,麻黄6g,栀子10g,白芍10g,连翘10g,川芎6g,当归10g,生石膏15g,滑石10g,黄芩10g,大黄6g,土茯苓20g,苦参10g,浮萍20g,皂刺10g,双花20g。选用中药免煎颗粒,每剂冲后分早晚2次服用。连服7剂后复诊,丘疹颜色由红变暗淡,部分丘疹消退或变平,新疹偶有发生,舌苔退净,口渴缓解,大便稀软通畅,硬结稍软,面部油脂减少。效不更方,上方继服,共30剂后,面部原损害全部消退。随访半年无复发。

讨论

按照现代医学研究分析发现,本方的组成药味分别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调节免疫、泻下等作用。其中黄芩、栀子、连翘、大黄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并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黄芩、

荆芥、连翘、石膏均具有解热作用;防风、桔梗、大黄、白芍均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麻黄、防风、连翘、大黄、黄芩、白芍、甘草对多种实验性炎症都有拮抗作用;麻黄和甘草有较强的抗变态反应作用;防风、桔梗、白芍、当归、甘草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大黄、芒硝具有很强的泻下作用。以上研究结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揭示了防风通圣丸(汤)的疗效基础。

综上所述,充分显示了本方在临床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确切的疗效,有进一步发掘研究推广的价值。它题现了中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辨证论治的理念。虽然从现代医学上来说,是可以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但从中医学上来说,实则是辨证论治与理法方药的具体体现,它强调的是不论什么病,只要是抓住了病的实质“证”――对凡符合外感风热之邪,表里俱实之病机者,就可以对“证”下此药。因此,千万不要认为本方包治百病,按图索骥而滥用之。

参考文献

1 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8-94.

2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75-776.

3 徐风声,王淑建.中药治疗痤疮50例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1982,1:22-23.

上一篇: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体会 下一篇:推拿结合耳穴贴治疗儿童睡眠障碍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