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洲”商标案看类似商品的判断

时间:2022-09-14 01:41:18

从“金洲”商标案看类似商品的判断

甲公司在金属管商品上注册了“金洲”商标,乙公司在非金属管上申请了“金洲”商标。甲公司认为乙公司侵犯了其注册商标权,于是趁乙公司的“金洲”商标公告时,对其提出了异议。金属管属于第6类,非金属管属于第17类,于是甲乙双方的争议焦点,便是两商标使用的商品是否构成类似的问题。那么,如何来认定是否构成类似商品呢?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的规定,“类似商品”是指在功能、用途、生产部门、销售渠道、消费对象等方面相同,或者相关公众一般认为其存在特定联系、容易造成混淆的商品。对事物的认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对同一事物,因人而异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所以要确定一个认定标准。根据《解释》的第十二条规定,商品或者服务类似的判断:

1.以普通消费者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客观认识进行综合判断;

2.《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仅是认定类似商品或类似服务的参考,但不是唯一的依据。

我国从1998年11年1日起采用《商标注册用商品与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确定商品和服务的分类。商标局根据《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尼斯分类),并结合我国在商标检索、审查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翻译、调整、增补和删减,对《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中的同类商品和服务进行了划分,即在原分类的基础上将每一类的商品和服务划分为若干个类似群,从而形成了《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是商标审查、管理、、申请人员判断商品或服务是否类似的主要参照,但不是惟一依据。这是因为,《尼斯协定》第二条第一款已明确指出:“在对任何特定的商标提供保护的范围或对服务商标的认可方面,分类对联盟国家不具有约束力”。《商标法条约》第九条第二款也规定:(a)商品或服务不一定因商标注册机关在其任何注册或公告中将它们列在《尼斯协定》(商品分类表)的同一类别之下而被认为类似;(b)商品或服务不一定因商标主管机关在其任何注册或公告中将它们列在《尼斯协定》(商品分类表)的不同类别之下而被认为不类似。同时,《分类表》和《区分表》一方面由于不是规范性文件,也就无法律效力,纯粹是为便利商标注册、管理而人为划定的工具性参照标准,其作用是在商标注册管理中对商品、服务类别和类似情况提供初步判断与检索工具。因此它是一种先验的和预测性的,不具有“终局性”和“法律上的确定性”。另一方面,《分类表》和《区分表》也不可能穷尽商品和服务的种类。这是因为,类似商品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创新,商品和服务的区分也越来越复杂,过去类似的,现在和将类不一定类似,反之亦然。仅以《类似表》、《区分表》来统一认定、看待类似商品的判断问题,则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类似问题上的矛盾。

《区分表》的目的在于规范商标的注册申请,便于对商标的注册申请、审查、公告及《商标注册簿》登录等的分类,但在划分商品或者服务项目是否类似上却并不一定有严格的分类意义,还需要参考其他因素确立。同一类商品有的可以认定为类似商品,同一类中有的却不能认定为类似商品。在分类表中不属于同一类别的商品或服务项目,即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商品或服务项目,也不能一律断然划定其不属于类似的商品或服务项目。在认定商品和服务项目是否类似时,最重要的是看这些商品或服务项目是否会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造成混同。

商品或者服务类似的判断,应以普通消费者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客观认识进行综合判断。这句话包含这样几层含义:首先,商品或者服务是否类似的判断的主体应当是普通消费者,是社会大众,而不是特定的专家或一小部分人。生产、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最终目的是消费,商品或服务是否类似,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会不会产生混淆,商标能否区别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或某种服务的提供者,普通消费者最有发言权。其次,对商品或者服务是否类似的判断应坚持“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客观认识”这一标准。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商品和服务也不是静止不变的,科技的进步常会使某些产品功能越来越完善、用途越来越广泛,产品之间的关联度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再次,判断商品或服务是否类似应根据商品或服务的功能、用途和使用对象等进行综合判断,有些商品或服务虽然不在一个群组甚至一个类别,但由于其功能、用途和消费对象等基本相同,因此也判为类似商品或服务。

对于商品和服务的类似与否,不仅仅审查商品或服务的功能、用途、使用对象等,还应根据个案具体情况进行评析。对个案而言,类似商品和服务应根据判断的原则、特定商品的知名度、主客观标准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认定。是否能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产生混淆,是判断商品和服务是否类似的基本原则,如造成混淆,就从根本上破坏了商标的识别作用,因此在对类似商品和服务的认定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是要结合考虑商标知名度对类似商品的影响范围。知名度一般的普通商标,仅限定在核定的商品和服务上,其扩张性应从严把握,但随着知名度的提升,根据商标“名气不同,待遇也不同”的原则,被认定类似的范围亦应适当扩大。如在驰名商标前提下,可扩展到所有商品、服务和与之类似的知识产权保护上。

2.是要根据禁止混淆的原则,以相关公众的一般认知力作为类似商品和服务的判断依据。这是由于,一般消费者是社会大众,是消费和判断的主体,商品和服务类似与否,对商品和服务的来源能否发生混淆,他们最有发言权,况且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很难或根本不知道还有专门的《分类表》、《区分表》,更谈不上受其影响了,所以只能依据一般的经验法则作出判断。

3.是要将商品的功能、用途、销售渠道、生产工艺、使用对象等方面是否相同或类似作为判断的客观标准。有些商品或服务在《分类表》中虽不在一个群组甚至一个类别,但由于其功能、用途和消费对象等基本相同,因此也应判为类似。

上一篇:我国保健酒市场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 下一篇:促进辽宁省农民家庭消费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