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媒体:这个时代的接头暗号

时间:2022-09-14 01:18:52

词媒体:这个时代的接头暗号

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该校校长李培根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蜗居”、“蚁族”、“被就业”……都出现在他的演讲中,短短16分钟的发言,赢得了毕业生们30余次的掌声。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场面感人。“李培根”一词也成为流行热词之一。

热词催生时代共鸣

互联网从初级的远程数据交换网络演变到公共交流平台起,就开始出现和发展起了自己特有的交流语汇与方式,即所谓网络语言。产生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性的,即为了文字输入的快捷方便,所以在各种语言的网络中,都可以看到简化的字母和词语组合代替规范的单词和句型。而中文输入的复杂性更造就了错别字化的表达,由起初的输入错误变成了快乐的联想化语言,至今可以在“杯具”、“洗具”之类时下流行的网络热词中发现。而从快捷的输入法到网络词典的使用则使得这种词语狂欢升级到了更新版本,把几近消逝的大量生僻字又复活改造成了网络特有的词语娱乐内容。

“热词”是来源于新闻事件或一类社会现象,通过形象生动的词恰当鲜明地总结后,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但近年来在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很黄很暴力”、“被XX”乃至“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式的流行,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语言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而派生的焦点词语,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和批判性意味。

偏向于折射社会失衡一面的“热词”诞生,反映的是这个社会“杯具”何其多。“经济适用墓”、“柜族”成了热词,生者和逝者的住处成为新闻,反映的是网友不得不寄托于一个言简意赅的语言策略来统一已经猖狂横行的社会问题。有人因此而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而有人则觉得这是政治的民粹化;无论如何,这类热词的产生和爆发性流行的确是表现出中国网络公众化政治化的一种倾向。

公众对于 “被传播”现实的反抗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然而实际情况是,在许多情形中,普通网民舆论的政治影响仍然是非常有限而且不对称的:一个小人物在网上的不谨慎言论如果得罪了某些特殊人物或企业,产生了对这些人物和机构不利的影响,他完全可能因言获罪,被“跨省”或被告上法庭。而小人物的正当诉求却可能如石沉大海。

除了有钱有势的当事者会利用权力或资金来屏蔽和洗白网上舆论之外,更多的情况是,一个小人物遭遇生死攸关的天灾人祸,可能远比不上一个明星的底裤走光受大众媒体的关注。在当今铺天盖地的商业轰炸氛围中,没有商业价值,没受到商业资本支持的传播活动注定难以成功。在互联网初起时代人们期待的无门槛的平民化传播很快便被证明不过是个新的童话――当然,每个人都可以用极低的成本自由地在网上传播信息。然而同样当然的是,普通人发的东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转瞬间就会如吐进大海的一口吐沫般湮没在网络信息的大海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事实是,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大大小小的网络运营商实际上操控着网络的传播。哪些信息更重要,传播更广泛,在很多情况下不是由信息的内容,而是由搜索引擎及其操控者决定的。

网络由于传播效果控而不是如想象的那样是平民化的无门槛传播,这种状况导致了网民地位的被动性和消极性。然而“热词”的出现使得被强者控制的网上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强烈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修辞效果,因而吸引了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这些词语随即成为口头禅而被接力传播,从而迅速爆出走红。显然,无论是纯娱乐性的还是政治性的热词,它们之所以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积极反抗。

政治讽喻“热词”生长的土壤

热词之所以会“热”,当然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媒体为了获取最大的传播效果而投入大量传播资源,当然也期待人们都成为老老实实的“受众”。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的今天,在面对公众质疑时常常会冒出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令受众乖乖接受。作为弱势一方的普通民众当然不具备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的地位,然而一个违反常规的陌生化词语组合“被XX”――“被自杀”、“被平均”、“被代表”……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热词之“热”所表现的人们对“被XX”的拒绝态度,说明当今的网民并非都是被动的受众,倒有可能是媒体操控者的对头。

普通老百姓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感是反讽性质的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这类热词的反讽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出,网民对传播政治“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与主流媒体宣传鼓动的激情不同的是,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判断和直觉,是一种来自一个人内心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普通人的良知在与权势、金钱冲突时却不得不以隐喻修辞的方式表达为嬉笑怒骂的话语狂欢,这是当下的社会现实,也是政治讽喻“热词”生长的土壤。因此可以说,这类词语的流行至“热”,既是社会良知的证明,又是理往的公共领域缺失的结果。

无论是好是坏,热词的大量出现毕竟表明中国网络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了较高的公众参与性和交互性。热词是话语娱乐,也是政治修辞,已成为中国式网络政治的特色景观,而且将作为普通人的口传历史中生动而具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作者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上一篇:美国的张悟本们更邪乎 下一篇:阶层分化对教育公平的当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