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孤独症”

时间:2022-09-14 12:59:54

问:最近,经常看到有关“孤独症”的报道,什么是“孤独症”?得了“孤独症”还有治吗?

答:“孤独症”一词近两年已开始被人们逐渐认识和关注,而且儿童心理门诊接待的“孤独症”患者也日渐增多。据国外最新统计,目前该病患病率为每万人10~21人,男孩是女孩的2.16~7.5倍。不少人认为孩子性格孤僻,不太合群便是患了“孤独症”,或是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之后,家长即陷入极度焦虑和自责之中,认为是自己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这些都说明很多人知道存在“孤独症”这一疾病,但对其具体情况并不十分了解。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目前从遗传学、神经学及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来看,较为肯定的结论是该症不大可能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即该病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基本无关。

目前认为,“孤独症”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所致的全面发育障碍,它可能由遗传因素引起,也可能因母孕期或分娩过程中的脑损伤所致。该病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特征。典型的“孤独症”常起病于3岁以前,且病前无明显不正常的发育期,家长常因孩子语言落后或交往障碍前来就诊。

大约80%的“孤独症”儿童存在智能缺陷,但很多家长并不承认孩子的智力低下。的确,有些孩子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所有省会名称或对数字、人名、路线有着不同寻常的记忆力,也有的可以毫不费力地推算出某一年的某一天是星期几,但是这部分儿童除去这些特殊能力之外,均表现为普遍的智能缺陷,这些“孤独症”患者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天才”,就像美国影星达斯汀·霍夫曼在电影《雨人》中扮演的主人公。

平常我们接诊的“孤独症”患儿大多为5~7岁,其实“孤独症”儿童一般在30个月以前就已经具有很多明显的早期症状了,只是很多家长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耽误了孩子的早期治疗。所以,假如一个18个月的婴儿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表现,那么在其30个月时就很可能被诊为“孤独症”,这部分高危儿童就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①无视线对视,缺乏面部表情,被拥抱时无相应期待被抱的姿势;呼唤他们的名字,常常无反应。

②不关注周围人的面容和表情,而过分关注周围的声或光。

③反复模仿别人的话或自顾自地说话或无原因地反复尖叫;无故大笑或突然发笑。

④不理周围同龄儿童,经常摆弄玩具,不许别人改变事物的固定模式。

⑤经常有奇怪的手指活动,或常转圈跑、重复蹦跳或有咬手、撞头等自伤、自残行为。

⑥一岁前已会说的有意义言语又逐渐消失。

一位心理教育学家曾说过:“其实‘自闭症’的孩子是有才华的,只是情况有如‘闭’字一样,‘才’被锁在‘门’内,有待我们发掘。”所以作为患儿家长一定要树立信心,不要对“孤独症”的孩子轻言放弃。

对于“孤独症”的治疗,目前除了某些药物外,特殊教育训练如感统及听觉训练、全程个体化训练以及一些多媒体训练均已取得一定效果,但这绝非朝夕可成,它需要培训者具有极度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目前全国已成立了多家“孤独症”训练机构,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在全社会较快地形成一个强大的支持性网络,帮助“孤独症”儿童早日走出孤独的世界。

(作者: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医生)

上一篇:同学为什么讨厌他? 下一篇:天宫一号中的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