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善于运用心理教育

时间:2022-09-13 11:56:03

班主任要善于运用心理教育

许多班主任为工作付出很多心血,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恨铁不成钢”,这是班主任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运用心理教育方法,教育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爱与尊重是班主任工作的灵魂。

尊重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行为。班主任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状态。学生有了进步,取得好的成绩,班主任要和学生分享,给学生称赞和赏识。学生出了问题,班主任要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指导学生改正错误,不是讽刺、挖苦学生,不体罚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能搞“一刀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差异性是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学生出于不同的家庭,成长于不同的环境,形成独自心理品质。班主任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差异,使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基础上不断取得进步。尊重学生的状态就是要尊重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和身体状况。不良的情绪和不适的身体会影响教育的效果,班主任要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关心,用情温暖学生,用爱融化学生,为教育学生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学生在学校犯了错误最害怕班主任找家长,为此,他们会撒谎、阻挠、刁难甚至雇假家长参加家长会。班主任不能动辄找家长施压。有一学生上网玩《抢车位》等游戏,在网吧到天亮才回家。浙江丽水盘溪中学学生丁某上网,老师找学生爷爷,在家访路上把老师杀了。丁某性格孤僻、不合群,经常迟到、不守纪律、逃学、打架,丁某害怕家长知道他上网的事。

2008年10月4日,山西朔州市第二中学一名老师被学生连刺数刀杀害。弑师学生留下一页“死亡笔记”,自称要用杀师行为来唤醒人们对学生的态度,改变教育。

可见,学生对法律法规缺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沟通也不多,教育学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合力;不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给学生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找家长,给学生与班主任沟通带来障碍。

三.要关注学生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需要呈“金子塔”形状,高层次的需要是在低层次已满足基础上产生的,容易被忽视的是爱与归属需要。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和管理下,班主任追求升学率,为了班级考核走在前面,班主任把问题学生排斥出去,学生开始逆反顶撞老师,有的与社会闲散人员拉帮结伙。有位心理家说过:“那些不被同伴接纳或遭到拒绝的儿童通常是高危儿童。”班主任要主动和学生从思想、情感、行为上与之沟通,或以肢体语言告诉学生,让学生感觉班主任对自己最好,学生对班主任有依恋感。班主任培养学生安全感、爱与尊重以及归属感,让学生和谐成长。我把学生照片、对班级承诺、班风、励志写在墙上,黑板报上、教室门前,利用红色诗歌朗诵、节日合唱、歌娃唱唐诗、感恩演讲、书写诗歌比赛等各项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四.班主任的心理、情感会影响学生的心态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会影响到教育的态度和方法,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赏罚有度,把不良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甚至动用武力。老师殴打、体罚学生,不排除教师心理健康因素。对学生处罚、讽刺、挖苦、歧视,使学生的感情受到尊重、更持久地伤害,有的学生痛恨某个老师所教课程,变得沉默寡言、做事畏缩,产生学校恐惧症。因此,班主任自我心理健康维护;悦纳自己、有角色的认同感;劳逸结合,放松自我;与人为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调节不良情绪;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育人是教育的固有属性,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心理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德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德育才能有实效。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把德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这样,班主任的要求就能被学生理解、接纳,教育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上一篇: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新课程视野下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