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时间:2022-09-13 10:50:35

浅析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自2004年已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地启动,到2007年已有16个省、市、自治区全面加入,最迟2009年新课改在全国铺开。新课改的本质是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变教师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学生从沉重的书包中解放出来,还他们一个愉快的童年和少年,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蓝天。

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弄潮儿,应及时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扮演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那么,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综合素质呢?

一、高尚的人格素质

教师高尚的人格素质可归结为一切能给学生真、善、美的感受,能鲜明地体现教师个性魅力的内在或外在的诸如思想道德、性格气质、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特点。这种教师的人格素质能把师生更紧地联系起来,把教与学的环节更紧地联结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学习的效率。

学生们都喜爱有鲜明个性的教师。因为鲜明个性是自发、真挚的,所以更有渗透力与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教学个性的强化从根本上避免了教学过程的单调、枯燥,而教学的个性风格是以教师个性化的人格素质为基础的。教师高尚的人格素质因其极具个性魅力而成为学生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学习内驱力。这种内驱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只有富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的学生,而素质教育就是以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高尚的人格素质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拉近了,情感得以沟通了,学生才会积极自觉地接受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高尚的人格素质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宽松、热烈而又和谐的教学气氛。

二、精湛的业务素质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要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教师必须具有精湛的业务素质,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准和业务能力。教师有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知识储备,讲起课来才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过去强调教师与学生是一桶水与一滴水的关系,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拥有的应是带有一条小溪的水库,那么,给学生的一滴水才是有生命的一滴活水。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们最喜欢的老师是“问不倒”(知识层次上)的老师,如果“问不倒”在应试教育理念下是教师的一块金牌,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任何一位教师都很难摘取这一桂冠。因为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知识是由三个方面构成的:教科书方面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堂上教科书不再是一统课堂,所教学的内容也不是都有唯一答案或现成的答案,有些需要师生讨论或研究才有结果,不同的研究者得出来的结论不尽相同或相距甚远,但都是正确的。教师也不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教师个人的知识、潜能将被完全地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将不断增加,许多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在过去的教学中是从未涉及过的,甚至教师自己也没有学过。难怪有些教师感叹:“现在老师难当啊!”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方面又有了更专业化的要求。教育专家提醒教师,一定要自信、从容、大胆地走进新课程的课堂,学习新课程理论,运用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学。

三、丰富的教学素质

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具备新的教学观,新课程理念使教学发生了四大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面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尽快适应这些转变,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不久的将来,教得出高质量的新课出来。那么,学生乐于接受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呢?

1.教学过程充满趣味

生活中没有幽默是乏味的,课堂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记得有位优秀教师到江苏常熟借班上示范课,由于前来听课的人很多,课堂上气氛显得沉闷,学生情绪十分紧张。这位教师见状临时改变课前制定好的教学环节,他面带微笑地征求学生的意见:“我给个谜给大家猜,好不好?”待学生同意后,他说:“一年四季大丰收,打一地名,这个地方你们知道吗?”少顷,一女生大声地作答:“常熟!”话音刚落,场上欢笑声顿起。这个别开生面的开场白,把紧张的气氛一扫而光,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形成心理上的相容,共同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物理现象和规律可以用风趣的幽默形式表达,如在讲述楞次定律的规律时,可用某人接待客人时“来拒去留”幽默一下;在讲授磁场时,可假设2008年我校某学生找到了一个磁南极子,然后介绍磁单极子的性质,学生会为了这一成果的发现而倍加努力学习。

2.教学过程饱含情味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就是草木,如含羞草之类也显示出“情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功战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在教学时,我们应用自己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听课的热情,这是获取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语,情意盎然的教学过程,还应有情味袅袅、似品香茗、如咀甘果的收尾,课结束而情犹存。教学实践还告诉我们,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是一杯白开水,而融进了情味后,奔流的则是鲜红的血液,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

3.教学过程具有韵味

法国作家梅里美说得好,作诗只能说到七分,其余三分应由读者自己去补充,从而分享创作之乐,品尝诗的真味。教师讲课也只能讲到七分,其余三分应由学生自己去补充、去创造。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观念,课堂教学不应力求讲通讲透,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奋其力、自求其果。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经验还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要有韵味,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不能太直露,更不能首先就全盘托出。个中缘由,我们可以从“马蹄香”、“深山藏古寺”中得到启示。

四、娴熟的科研素质

记得有位企业家说过: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理念,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也有人对教师作过分类:一类是大教师,二类是好教师,三类是教书匠,四类是以教谋生者,五类是因教误人者。就整个教师群体而言,属于第五类者是极个别的,第四类者有之,第三类者居多,第二类者人数就比较少了,第一类的就更少了,但第四类的通过个人努力均可达到第三类以上。

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是对教师的信任,如果学生对你的教学不感兴趣,认为听不听你的课无所谓,这就危险了,最起码学生对你产生了不信任感。而教育科研则是化解这一矛盾的新生儿,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教育科研是教师的水平线”。张宪愧教授曾这样说过:“新课程下的教师,不搞教育科研就不能进行教学。”因为只有通过教育科研,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获得的经验及时总结和归纳,形成系统和规律,才能产生高水平的教师(好教师、大教师层次)。为什么绝大多数的教师停留在教书匠这一层次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是缺少教学研究。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应既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和改进。有了亲自实践的经验,经过自已的潜心研究,并通过与同行的合作,才能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教书匠能否上升为好教师和大教师,关键在于能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归纳、总结和升华。在教学中发现有许多学生虽然买了一些资料但看得不多,于是我曾偿试将自己研究成果编写成资料,将发表的教学论文印发给学生看,绝大多数学生乐于接受并且会认真研读,这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同时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对我的教学也有了认同感。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具有高水平的科研素质。

以上四个方面的综合素质是新课程下教师应具备的基础素质,当然,新课程下的教师还应具备一些其它的综合素质,如较强的语言表达素质,得体的态势语素质等,在此不一一论述了。

上一篇:创新从质疑开始 下一篇:湖北省独立学院外语师资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