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地方农业科技的进展

时间:2022-09-13 09:47:45

促进地方农业科技的进展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是在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撤所建院组建而成的公益型的科研单位。市农科院的建立既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更是宁波市实施“一号工程”的成果。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对市农科院的建设十分关心和重视,同时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即要将市农科院建设成为我市农业科研的核心基地和农业科技人才高地,成为全市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龙头。市农科院除承担必要的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任务外,主要精力应放在应用性技术研究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农业结构调整,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目前院部设党政办公室、科研管理部、科技开发部、计划财务部4个管理部门,院内设作物研究所、林业研究所、蔬菜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所、农业新品种引进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7个研究所(中心),尚有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核能农业应用研究中心、现代园艺设施示范中心等3个所(中心),由于人才、经费等原因没有建立。院现拥有宁波市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宁波市稻麦良种选育中心、宁波市林业花卉技术服务中心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占地面积科6亩。现有在职职工9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0人,具有高、中级职称的30人(正高级1人,副高级14人),硕士学位的7人,在读硕士5人,在读博士1人。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市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5人。建院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我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突出重点,抓好特色,取得了一定成绩。2001年获科技成果奖9项次,通过鉴定8项。其中农业部农业丰收三等奖一项,省、市农业丰收一等奖各一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自主创新科技成果推广面积达255.7万亩次,增创经济效益1.37亿元。去年全院共开展29项研究,科研经费74万元,各项研究开发都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1调整科研结构,明确创新重点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及时调整科研结构,拓宽科研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为我市效益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种苗。一是保持原有优势,加强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及良种产业化研究。重点是优质晚梗稻新品种及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的选育。二是培植新优势,加强蔬菜、林特、花卉等新品种的选育。去冬我院首次有4个蔬菜品种在海南岛进行了3.4亩南繁,收获种子200千克。三是加强农产品优质高效无公害生产技术的研究,尤其是蔬菜、瓜果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确保市民菜篮子安全。四是加强生物技术研究,用生物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技术,扩大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的规模,开始了一些花卉的组培,努力生产具有市场前景,农民喜欢的各类试管苗。至今已生产89个品种、70万株试管苗,力争年底达到100万试管苗供给各县(市、区)的种植单位。五是大力引进新品种,重点引进名特优稀瓜果新品种、优质牧草新品种、名贵珍稀花卉色块树种以及中药材品种。近两年来已引进各类品种种质资源119个,其中48个已有了较大的应用面积。

2面向广大农村,推广创新成果我们坚持走出去为农服务,加快成果推广步伐。一是建基地。各所(中心)根据自身研究特点,结合地方种植特色,共建大小基地28个。如作物所在郸州区高桥镇、奉化市松番乡、余姚市马诸镇等地建立了雨优1号、雨优2号、甫优3号等9个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总面积2770余亩,生产杂交水稻种子98.3万千克。再如引种中心在郸州区郸江镇建立太子参生产基地;在江北区庄桥镇建立优质牧草生产基地,每日为动物园提供新鲜优质牧草近300千克。二是进园区。如生物所为郸州区下应镇湾底农业示范园区提供扶郎等各类花卉试管苗3万株;为镇海区庄市镇光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提供薯条马铃薯试管苗20余万株;在余姚市建立了生物技术所余姚分所,并生产丰香、章姬草葛试管苗3万余株。再如蔬菜所与慈溪市长河镇,郸州区下应镇、钟公庙镇、洞桥镇,北仑区三山乡,奉化市滕头村等地开展技术合作,为他们提供优质网纹甜瓜、小西瓜等新品种制繁种和栽培技术,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又如林业所为江北区洪塘都市农业园区规划设计茶花种植园,帮助引进茶花108个品种,1200余株。三是进村入户,科技下乡。我院组织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54场次,分发资料3.2万余份,培训84场次,受训人员7960人次。今年4月18日和7月10日,我院与郸州区农技推广中心共同举办全市网纹甜瓜培训班和嫁接西瓜现场会,100多位来自各县(市、区)农技推广部门、种子公司的同志和种植大户参加了培训班,接受了最新品种的技术培训,受到了普遍的好评。育成雨优系列杂交稻组合,2002年种植面积超50万亩,实现了浙江省杂交梗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3扩大对外合作,拓宽创新视野我院与国内外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主要是共同开展学术交流、珍稀品种引进、合作研究开发和技术培训。我院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就耐盐碱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体细胞杂交和抗盐碱水稻研究等项目开展长期合作,并引进了有关的种质资源。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合作的蔬菜花卉新品种引种项目已被市科技局立项并落户江北区洪塘都市农业园区。与日本大和种苗有限公司签订的部分优质瓜菜良种试种示范和制繁种合同已进人实施阶段。去年日本大和种苗有限公司在宁波制繁种29个品种、560余亩,今年在我市的制繁种面积达700亩,我院一直担任该公司在浙江省制繁种的技术指导。本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中国水稻所合作开展“优粒野生稻和栽培稻体细胞杂交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已成功获得疵粒野生稻和栽培稻的体细胞杂交再生植株及其后代,并从中培育出抗白叶枯病的材料,该研究已通过由哈佛大学、中国农科院组成的专家鉴定,认为总体研究水平达国际先进。今年4月,德国洪堡大学植物学家屈恩博士第二次来我院进行为期fl天的学术交流与访问,帮助我院解决在植物组织培养等方面的技术难点,还带来了花卉品种19个,其中2个为屈恩博士亲自选育。5月,以台湾省农会前理事长简金卿先生为代表的农业参访团一行21人来雨,与我院在花卉苗木、瓜菜种苗、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开展了合作,并签订了合作意愿书。本院引种中心与安徽毫州市名贵药材种植研究所共建宁波分所,并就发展我市名贵中药材生产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同时,我院已先后派7名科技人员赴以色列、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美国进行科研考察与培训,以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学习技术,提高水平。近两年来,我们共组织学术报告18场,接待国内外专家28批,还聘请了台湾省农学会原会长简金卿先生、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薛刚平博士、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所长成卓敏研究员、浙江省林科院院长汪奎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顾问或客座研究员。

4加强人才培养,构建创新队伍创新是灵魂,人才是关键。我院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近期以引进为主。首先是严把进人关,其次是重视培养关。对科研人员在工作上给予支持,生活上给予关心。如在学历的提高方面,我院专门安排10余万元经费,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项目的启动方面,专门建立院长基金,充分挖掘年轻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去年安排巧万余经费支持n个项目,今年还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

5争取财政支持,改善创新条件一是建设宁波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并开始正常运行。经过半年的努力,我院完成了从立项、论证到仪器的招标、购置、安装、调试及人员的培训和实验大楼的改造等任务,并于2001年11月23日正式揭牌运行。中心目前拥有省内配置最先进的电感藕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一批高档先进的气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中心还主持起草完成宁波市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榨菜安全卫生质量标准、雪菜安全卫生质量标准等3个地方标准。上述标准均已通过省、市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审定,并已经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实施。中心已接待省、市、县有关领导30余批200余人次,并指导象山、余姚、郸州等县(市、区)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中心还受省农业厅委托,对我市4个较大农贸市场的指定蔬菜品种(青菜、黄瓜、菠菜、木耳菜、花菜、西兰花)进行农药残留抽检。中心累计完成我市蔬菜、绿化土、灌溉水、粮油、水果、茶叶等4500项次的检测任务。受市食用农产品安全工作协调小组委托,中心从6月份起对我市10个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个出口蔬菜茶叶农业龙头企业、ro个水产品生产加工农业龙头企业的产品进行有害有毒安全质量摸底抽检,并将抽检情况于每月底向市政府汇报。中心于今年9月份取得浙江省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计量认证资格证书。二是建设宁波市高新农业技术实验园区。我院原农场因市国际会展中心建设需要而整体搬迁,市政府同意我院在郸州区东钱湖镇章隘村建立宁波高新农业技术实验园区,占地面积260亩。实验园区由浙江现代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并经中国农科院、浙大、省农业厅、省农科院、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等专家论证,园区将采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自2002年起至2004年止,3年建成。目前,整个园区透绿护栏钢板网的建设已结束,二横一纵道路的塘渣垫铺也已完成。备料仓库正在建设之中,智能温室、薄膜温室已完成设计和招标,组培楼、服务楼建设方案正在设计。三是建设市林业花卉技术服务中心。为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绿化的需要,市科技局和市委农办共同投人140万元建设这一工程技术中心。现已建成130平方米玻璃温室,设置了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室,配置了部分实验仪器,引进并繁育了金叶黄扬6万余株,建立林业花卉协作基地3个。

6稳步推进改革,营造创新机制机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建院后,首先我们利用各种会议,讲清我院虽为全额拨款的公益型科研机构,但仍要推进改革的道理。其次我们终止了7名合同期满的合同制工人的劳动合同,逐步优化人员结构。三是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人事上实行定岗定责、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分配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实绩和技术要素分配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宁波市更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与此奋斗目标和时代要求相比,我们深感本院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匾乏,学科带头人缺少;科研条件差,研究手段较落后;蔬菜和林业花卉种质资源缺乏;内部改革尚需加大力度。我们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为全面推进宁波农业科技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构建生态农业科技园区 下一篇:农业科技工作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