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生脉胶囊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13 07:52:12

灯盏生脉胶囊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灯盏生脉胶囊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按常规治疗,并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给予灯盏生脉胶囊。治疗前后各组分别接受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定,判断疗效。结果 患者治疗后Fugl-Meyer、神经功能缺损和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

【关键词】 脑梗死;灯盏生脉胶囊;康复;功能恢复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Dengzhanshengmai capsul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influence of limb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ZHEN Jun,LIN Zi-ling,LI Zhen-dong,et al.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Zhuhai 5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ion and the influences of Dengzhanshengmai capsul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motor function,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n=40)and the control group(n=40),both receiving routine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while Dengzhanshengmai capsule was given additionally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simple Fugl-Meyer Assessment,assessment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and the Barthel Index were applied to evaluate effection in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Fugl-Meyer,neurological deficitand Barthel Index in two groups of post-treatment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an those of pre-treatment(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Dengzhanshengmai capsule; Rehabilitation; Recovery of function

作者单位:519000珠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康复医学科(甄君 林子玲 欧建英 朱华),

神经内科(李振东)

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很高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其病因多数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由于脑血流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而出现一系列神经缺损征。随着医学诊治水平的不断进步,脑梗死的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却随之明显上升,存活者中约50%~7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甚至于生活不能自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与经济负担。康复训练能够促进脑梗死患者受损神经功能恢复,减轻功能障碍而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被普遍应用于临床。中医药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具有确切而独特的疗效优势,笔者在临床上将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健脑功效的灯盏生脉胶囊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纳入标准 临床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均为首次发病或既往虽有脑梗死病史但此次发病前无后遗症。

1.1.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合并脑出血;③四肢瘫痪者;④合并严重的心、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或同时合并有其他疾病及残疾如类风湿、痛风、截肢等临床情况对本病观察造成影响者;⑤精神病患者,有认知障碍、失语、视听障碍等患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⑦对本药过敏者;⑧患者不配合未能坚持治疗、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者。

1.1.3 一般资料 参照上述标准入选的80例患者均来源于在本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按住院病案号奇偶数随机分为观察组(住院病案号为奇数)和对照组(住院病案号为偶数),观察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5~75岁,平均64.5岁;左侧偏瘫24例,右侧偏瘫16例;均为大脑半球梗死,其中基底节区梗死19例,放射冠区梗死13例,脑叶梗死8例;既往有高血压病30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11例;脑梗死急性期者10例,恢复期者26例,后遗症期者4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9~75岁,平均66.2岁;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22例;均为大脑半球梗死,其中基底节区梗死21例,放射冠区梗死9例,脑叶梗死10例;既往有高血压病32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9例;脑梗死急性期者8例,恢复期者28例,后遗症期者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教育程度、梗死部位、病程长短、并发症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并针对性治疗伴发疾病,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不同阶段和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由康复治疗师以“一对一”方式,按照从被动运动辅助运动主动运动的训练规律,进行从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训练,具体内容包括:①床上良肢位摆放:保持肩关节外展、外旋位,肘关节伸展位,前臂旋后位及腕关节背屈位,手指伸展位;下肢保持髋关节内收、内旋位,膝关节轻度屈曲位及踝关节背屈位;②床上训练:弛缓阶段进行四肢全关节范围内的被动活动,每天3~5次;床上变换,上下肢抗痉挛训练;③转移训练与平衡训练:由卧位到床边坐位的转移、坐位平衡Ⅲ级训练、由坐位到站立位的转移、站立平衡Ⅲ级训练;④减重训练、负重与步行训练;⑤上、下楼梯训练;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进食、穿衣、清洁、入厕等,克服患者的依赖性,如果患者患侧功能恢复差,训练健手操作以达到生活自理。康复训练2次/d,每次训练45 min,同时教会患者家属正确的辅助训练及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口服灯盏生脉胶囊(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主要成分由灯盏细辛、人参、麦冬、五味子等组成,批号:国药准字Z20026439),每次2粒,3次/d。以上两组疗程均为30 d。治疗期间停止服用与上述药物类似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

1.3.2 运动功能评定 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3]。

1.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记分法[2]。

1.4 临床疗效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将疗效分为6个等级: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7%以内;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多18%以上;⑥死亡。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归为显效,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及进步归为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各组主要观察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Fugl-Meyer、神经功能缺损、Barthel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

表1

两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的比较(分,x±s)

组别例数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

观察组40治疗前23.45±5.5346.41±19.2544.53±22.89

治疗后13.05±6.0183.62±16.3368.51±23.55

对照组40治疗前24.89±6.1244.75±18.5343.57±23.73

治疗后18.52±5.9572.26±16.2758.23±23.54

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

2.2 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0%(28/40)、95%(38/40),对照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5%(18/40)、75%(30/40),两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基本痊愈明显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死亡显效率总有效率

观察组406(15%)22(55%)10(25%)2(5%)0070%95%

对照组405(12.5%)13(32.5%)12(30%)8(20%)2(5%)045%75%

注:两组显效率比较,χ2=4.14,P

2.3 不良反应 口服灯盏生脉胶囊的观察组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此病的致残率很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减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脑梗死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减轻患者功能障碍,最大程度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促使其能够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脑梗死在中医学中归属于“中风”范畴,认为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肾、脾相关,属于本虚标实证,气阴两虚为本为因,血瘀痰浊为标为本,由于气血瘀滞、风痰阻络,经脉痹阻而致肢体废不能用。灯盏生脉胶囊是目前唯一经国家批准,可用于卒中二级预防的药物。该药配方独特,主药灯盏细辛是传统民族藏医药,始载于《滇南本草》,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中已将其收录,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散寒解表的功效,而人参、麦冬、五味子三种药物为传统中药方剂“生脉散”的组成部分,全方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健脑、调补五脏、祛瘀补虚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气阴两虚、瘀阻脑络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4,5]。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灯盏生脉胶囊有效化学成分为二咖啡酰奎宁酸酯及灯盏花乙素、芹菜素、高黄芹菜素等酮类化合物,可增强心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改善微循环,缩小梗死面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活性,预防血栓形成,并可清除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有效调节血脂,降低血粘度,改善血液流变性。动物实验显示该药可以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少脑梗死体积、脑水肿程度及脑组织含水量;降低脑缺血后血浆内皮素水平,提高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降低丙二醛含量,具有防治大鼠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6]。有研究表明灯盏生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作用,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TIA和脑血管事件的发生[7]。

循证医学的研究已经证明,卒中单元是目前治疗卒中最有效的方法,卒中单元不是一种具体药物或一个科室,而是一个多学科协同治疗的系统。康复治疗是卒中单元治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以功能为导向,根据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加速脑的侧支循环建立,通过各种康复治疗技术预防病理性的协同运动模式和误用综合征,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致残率。康复训练有利于诱发来自皮肤、关节处深浅感受器的大量信息传入性活动及来自大脑中枢的大量运动冲动信息的传出性活动,促进大脑皮质功能的重组。它还可以促进大脑损伤区形成功能环路重建,改变中枢神经系统某些蛋白的基因表达而促进轴突发芽、突触重建、梗死灶周围组织的修复与代偿以及对侧大脑相应皮质的替代作用,从而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8]。临床研究表明,运动疗法可以使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而且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脑梗死复发的高危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9]。

本研究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灯盏生脉胶囊配合康复训练的临床对比观察,结果发现: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增高,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灯盏生脉胶囊配合康复训练能更有效促进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病残率,缩短病程,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体现出传统中医药结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治疗优势,这对探索更为积极、有效而且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卒中单元治疗体系有一定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 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华夏出版社,2005:393-396.

[4] 董旭辉.灯盏生脉胶囊对脑梗死患者FIB和LDL-C的影响.云南中医药杂志,2009,30(5):8-9.

[5] 高安.灯盏生脉胶囊佐治冠心病心绞痛30例.广东医学,2007,28(7):1165.

[6] 吴忧,贾建平.灯盏生脉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8(6):417-422.

[7] 常乐军,时美珠.灯盏生脉对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4):100-101.

[8] 姜从玉,胡永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功能恢复机制的基础进展.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7):443-445.

[9] 李丹,许志强,任海.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血流变学的影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7):511.

上一篇:阿糖胞苷及阿克拉霉素联合G-CSF治疗复发急性髓... 下一篇:端坐位与仰卧位穿刺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症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