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语感测量与中式英语形成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2-09-13 05:29:25

公众语感测量与中式英语形成的关系研究

【摘 要】中式英语问题一直是困扰国内语言学界和英语语言教学界的热点问题。经过学者们多方面的尝试与研究,近期国内的语言学和社会学研究出现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即对言语社区进行语感测量。本文顺应这一思路与方法,从言语社区群体语感这个角度出发,研究某特定社会群体(某中学学生群体)对汉语语感的认知程度,以及认知结果与其不规范英语的输出的关系,试图为中式英语研究另辟蹊径,同时为英语基础教育提供经验性的证据。

【关键词】中式英语;言语社区;语感测量;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171-02

一、前言

中式英语的存在毋庸置疑。从葛传槊给中式英语定义以来,国内语言学界和英语教学界就不乏对中式英语的研究,可谓涉及方方而而。其中,中式英语的形成原因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视角延伸至文化、思维认知、中介语、对比分析等多个角度。近些年来,国内在语言研究方而,出现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言语社区的公众语感测量。言语社区的公众语感测量是相对较新的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它是借鉴社会学研究的测量技术所进行的一项旨在了解某一语言社团公众语感倾向的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对这一群体公众语感倾向的观察与测量即可推断出存在于这一语言社团公众心理上普遍语言知识。本文通过这一方法测量某一地域的不同语言社团的汉语语感倾向,试图解释这一地域的不规范英语的特点和原因,在理论上为中式英语形成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或有效的结论,在实践上为中式英语的矫正提供经验性的证据。

二、对言语社区进行语感测量

言语社区也叫言语社团,目前关于其界定标准语言学界并没有统一的意见。笔者比较认同近期一些学者如Duranti,Brown and Levinson等人的观点,他们认为言语社区是一个相对概念,一种抽象的空间,不同于已经现成存在的社会学上的社区。他们倾向于把言语社区看作交际的产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人可以同时属于多个不同的言语社区,一个大的言语社区下可以有不同的子言语社区,但是在特定场合只能认同其中的一种,这种特定的认同取决于环境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或对比性最强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与他人互动时的行为和认识。

近些年来,语感也成为语言学界及教学界备受关注的话题,语言大师吕叔湘,王尚文,王立等语言学家都对汉语语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值得一提的就是王立教授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一一公众语感测量。他指出,语感测量是借鉴社会学研究的测量技术所进行的一项旨在了解汉语社团公众语感倾向的调查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较一般的定性研究来说,语言事实要充分一些,因而结论较为客观一些。尽管王立教授是对词的层而进行的词感测量,其意义仍然十分重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及方法,向我们展示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在解决语言问题上的独特价值。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在信度和效度可控范围内,作者在唐山地区选定了两个言语社区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词感测量,分别为某中学高二年级文科生100人,理科生100人。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来保证研究的效度。考虑到语感的内容以动静态存在,语境是语感形成的外部因素,在研究中充分重视了语境的作用。将问卷设计为十个汉语句子,针对中学生选取常用语句,要求调查对象在对语句感知过程中逐一将词自由切分,过程中调查者不进行干预,以期待切词结果能客观的反映出调查对象对母语的真实感知,并通过访谈了解调查对象对汉语的掌握程度。作者对问卷收集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对词按照音节进行了词话统计(2,3,4音节及四音节以上)来呈现构词格局。然后分别让两个群体的学生独立将十个句子翻译为英语,过程中不借助字典等辅助工具。

三、结果分析及对基础教育的启发

笔者对问卷进行收集和整理,对其结果按照音节进行了词话统计(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及四音节及以上),并观察英语句中不合英语规范的语言输出。结果显示,两个言语社区在对词的感知上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不同。其中,文科生的切词结果数量明显多于理科生,较多的出现单音节及双音节词,较少出现二音节词,几乎很少出现四音节及以上的词。而理科生的切词结果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很少,而三音节、四音节及以上的词明显多于文科生。在词感测量上两个言语社区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表明了大多数文科生对汉语中词的感知上更为细腻和敏感,言语社区内部体现了一定的一致性,同时说明,言语社区可以有效地作为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

为了说明母语的语感与中式英语的关系,笔者观察并分析了问卷英语句子中不合英语规范的语言输出,由于是对句子中的词感进行测量,英语翻译中所呈现的中式英语也大多是涉及词及短语方而的,本文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及翻译结果进行举例说明。

例:“他们应该对机器进行检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切词结果为:

(1)他们/应该/对/机器/进行/检查。

(2)他们/应该/对机器/进行/检查。

(3)他们/应该/对/机器/进行检查。

(4)他们/应该/对机器/进行检查。

我们可以看出,出现不同划分结果主要在于“对机器”是作为一个二音节词还是划分为一个单音词和一个双音节词,以及“进行检查”是作为独立的四音节词还是分为两个独立的双音节词。经过整理和统计这句话的翻译结果,发现了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二种结果,分别为:

(1) They should conduct a examination of the machine

(2) They should examine the machine

(3)They should check the machine

Joan Pinkham在他的专著《中式英语之鉴》中指出了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使用不必要的词语,他指出,使用不必要动词的短语形式有:

l.unnecessary verb plus noun

2.unnecessary verb plus unnecessary noun plus third word

我们不难看出,句子翻译(1)中的conduct a examinationof就符合第一种形式,即不必要的动词加名词,完全可以更直接简洁用一个动词替代,表达为句(2)中的exaImne。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出现这种翻译结果的大部分在划词时将“进行检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双音节词,对这两个音节词分别进行翻译。而将“进行检查”当做一个词的几乎没有出现这种不规范情况,而是翻译为句(2)和句(3)的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母语语感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规范英语的输出。许多同学在翻译时将母语中的形容词和副词照搬到英语中,从而导致出现中式英语。希望在教学活动中,母语语感能够引起学生和教师的注意,从而有效的避免不规范英语的输出。同时提高英语语感,减少母语语感对英语输出的影响。

四、结语

鉴于国内对中式英语形成研究领域存在的缺憾以及语感测量这一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在语言学上的应用,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实证调查和案例研究入手,运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一定模本范围内的母语语感进行测量,并与翻译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统计英语句子中中式的表达方式与母语对于词的切分的相互关系。通过以上的探讨和研究,最终得出母语语感与中式英语形成的相互作用关系。试图在理论上为研究中式英语形成机理和矫正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或有效的结论及经验性证据,在实践上基于理论结论的发现为基础教育中中式英语矫正对策提供新的实验依据。由于社科研究影响因素可变性原因,研究在对言语社区的设置和问卷的设计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对语感测量只做到了词的层而,呼吁更多学者为解决中式英语问题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葛传.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0(2):1-8.

[2]王初明英语是怎样学会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Duranti,A.Linguistic Anthropology[M].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7:82

[4]王立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Joan Pinkham中式英语之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上一篇:尤金·奈达与苏珊·巴斯奈特翻译观的相通性与相... 下一篇:园林设计中的水景营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