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对债权人的保护

时间:2022-09-13 04:08:59

论“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对债权人的保护

摘要:公司法人地位的独立性和股东有限责任是现代公司制度的两大基石和灵魂,也是鼓励投资者积极投资、促进经济飞速增长的动力。但公司法人地位的独立性和股东有限责任又是一把双刃剑,常常在利益的驱动下被人们滥用,从而偏离了该制度最初的正义和价值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及股东的有限责任被滥用的趋势有增无减,且花样不段翻新。于是,在一定条件下“揭开法人面纱“,也就是否认法人人格,从而有效保护债权人及社会公共利益,恢复法律制度初设时的公平和正义的价值目标就十分必要了。

关键词:有限责任;揭开法人面纱;法人人格否认;债权人利益

中图分类号:DF41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公司制度,也就是要建立健全公司人格独立——股东有限责任制度。公司法的许多规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此理念与制度而设计制定。但是,公司人格独立理念及制度对于社会经济生活来说却又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有着神奇的力量,极大地推动了投资的增长和资本的积累,并迅猛地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它又“助纣为虐”,为股东滥用公司的人格独立,规避侵权责任提供了机会,带来了一个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公司问题” ,因而对债权人有失公允。因此完善公司有限责任制度和建立健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辨证统一的两个方面,都是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下面我们就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特点、构成要件及适用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法人人格否认的特点

第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首先是承认公司法人人格的独立性和股东的有限责任为前提的,没有公司法人人格的独立性和股东的有限责任,就没有公司法人人格的否认。

第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是对特定法律关系中的法人人格的否认,而不是对公司法人人格的全盘否定,因此与法人的无效和法人的终止等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效果是否定股东的有限责任,而不是要消灭公司的民事主体资格。

第四在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时,直接承担责任的股东应具备公司支配力。所谓支配力是通过决策体现出来的。负有承担责任义务的应是所谓的积极股东,只有积极股东,才有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可能性和机会。而消极股东是相对应是指没有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权利或有权参与公司经营管理但不能或不愿意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股东,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与其无关。

二、法人人格否认的构成要件

第一,主体要件。主体要件包括行为人(施害人)和受害者,也即原告和被告两方面:原告即因公司法人格被滥用受到损害并有权提起适用公司法人格否定制度之诉的当事人;被告即公司法人格的滥用者。

对于原告,只能是因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而受到损害的公司债权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也可以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债权人分自愿债权人和强制债权人,前者如因契约关系形成的债权,后者如因侵权、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以及国家依法征税等过程中形成的债权。在国际司法实践中常有公司自身或公司股东为某种利益而诉请法院揭开公司面纱的情况,这是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主体范围的扩大,也可能动摇公司法人制度的稳定,这应当被严格禁止。也即公司本身和公司股东绝对不能成为原告。理由是:就公司作为原告而言,公司提起法人人格否认之请求,无疑就意味着公司在主张自己不是“人”,这无论从法理上还是从逻辑上都无法说通。就股东作为原告而言 ,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制度,在使股东们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的同时,并不排除公司制度对其要求的诸如公司税赋等法定负担,也不排除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和股东的有限责任损害小股东的利益,甚至不排除公司形式有时置股东们于不利之境地。在中小股东因控制股东的违法行为而受到损害时,其可以依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直接向侵害其权益的控制股东提起损害赔偿之诉,而不能提起揭开公司面纱之诉,何况股东与股东之间也没有一道公司的面纱。

就被告而言,应包括实施了滥用公司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的积极的控制股东、特殊情况下对公司有决策和控制能力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首先,控制股东是一般情况下法人否认案件的被告,也是最主要的被告。这些股东必须是该公司中握有实质控制能力的股东,即控制股东或支配股东。控制股东并不一定必须持有公司多数股份,而应以实际对公司的控制作为表征。在一人公司(包括家庭公司、小规模公司及我国的国有独资公司)或母子公司(指母公司对子公司保持高度控制权)的场合中,支配股东过度控制公司的情况最为明显。

其次,控制股东必须是积极股东,那些不作为的消极股东即没有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权利的或者有权参与公司经营管理但不能或不愿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股东,不应因此而受到牵连,其有限责任仍然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

最后,公司的董事或其他高级职员也可能利用职务之便滥用公司法人格,向公司转移风险,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以谋自己之私利,因此其也可能成为被告。

第二.行为要件。公司人格利用者实施了滥用公司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是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行为要件。该滥用行为我们将在后面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情形中做详细论述。

修订后的公司法第二十条并未明确规定公司法人人格利用者必须在主观上具备恶意的不当目的或违法意图。因此,只要有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即可推定其有主观的故意或过失,无须苛求原告举证被告是否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从公司、公司控股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来看,在主观要件上采用过错推定原则比较符合公平正义原则,即行为人如果有滥用行为且给被害人造成了损失,法律推定其存在主观故意或过失,除非其有明确的相反的证据证明自己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

第三,结果要件。结果要件是指公司法人格利用者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必须给他人或社会造成损害。结果要件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其一,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必须给公司债权人或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其二,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与造成的损失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三,这种损害赔偿是在公司财产无法偿还债权人债权的情况下提出的。其四、其向控制股东或其他责任人主张的赔偿范围只能在滥用行为造成的公司损失范围内提出。举例来说,如果滥用人的滥用行为造成的公司财产损失小于债权人得不到公司清偿的财产数量,则债权人只能在因滥用人滥用行为给公司造成的损失范围内主张财产赔偿。

三、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情形

第一,司资本不足。股东的出资必须符合公司经营事业、规模或经营风险的最低要求。公司资本应与其经营的事业和隐含的风险或经营规模相比较,明显不足时,才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这样才能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的理念。在目前中国,出资数额、形式、时间不符合法定要求,虚假出资、出资后抽逃资金的行为屡见不鲜,这些都可以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对债权人进行保护,要求出资人与公司承担连带责任。还有一种具体形式就是挂靠经营。挂靠是指挂靠者通过协议或其他方式成为公司的组成部分或者分支机构,或者公司分支机构的组成部分,并以公司或公司分支机构的名义对外进行经营活动,而其自身根本就没有充足的资本对外开展业务。

第二,利用公司人格回避合同和侵权债务的情形。利用公司人格以回避合同或侵权债务的情形非常多,通常表现在股东依据公司独立人格,以合同名义承担公司本身并未因此受益的债务或与公司本身极不匹配的风险,造成债权债务关系中经济上的当事人(股东)与法律上的当事人(公司)错位,导致经济上当事人只享受利益,法律上当事人独担风险的不公正状况,并最终损害债权人的利益。故而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将运用。

第三,用公司人格规避法律义务的情形。规避法律行为,又称脱法行为。指当事人以迂回方法避免直接违反法律规定,但却足以使某项强行法立法目的落空的行为。如国际避税,母公司在境外设立子公司,使收入从高税区向低税区转移,当收入在低税区纳税后,再将其留滞于该地区。其次,如为凑足股东人数,虚拟股东或虚拟出资,以独资、合资、合作为名,骗取国家的优惠政策。

第四,公司人格形骸化的情形。所谓公司人格形骸化实质上是指公司与股东完全混同,使公司成为股东的或另一个公司的另一个自我,或成为其机构和工具,以至于形成股东即公司,公司即股东的情况。这在一人公司和母子公司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基本表征如下:

(1)财产混同,一方面表现在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在实际经营上的混同,另一方面表现在公司与股东或一公司与他公司利益一体化上。

(2)业务混同,即一公司完全为另一公司的利益需要为准而进行的交易活动、交易行为、交易方式、交易价格等。使交易方无法分清是公司还是股东的交易行为,从而剥夺了公司的利益机会。

(3)组织机构混同,如“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人员的兼任,无视公司的法律形式不召开股东会议等;还有就是夫妻公司,家族型公司,名义上分别由家庭成员负责一个公司,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公司;还有诸多的二级法人单位等。

(4)人格混同。如子公司一直被视为母公司的一部分,如“分部”或“地区办事处”,而不是一个子公司。

目前,我国的公司法法人否定制度还刚刚起步,还需从立法和司法上加强该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建立以制定法为主,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和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为辅的公司法法人否定制度体系,同时加强公司法其他法律法规的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提供一个科学的法制环境。

上一篇: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探析 下一篇:试析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