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特色

时间:2022-09-13 03:44:59

聚焦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特色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获得了长足进步,对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走近澳大利亚职业教育

以终身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框架体系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有一个标准的执行框架,包括国家资格认可标准――培训包(TP)、国家培训框架(NTF)、国家认证框架(ARF)。培训包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标准规范,包括三部分:能力标准、资格证书和评估指南。各州政府会组织知名院校、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包的要求,联合开发教材,供院校参考使用。各院校各专业会组织专业教师依据培训包标准要求开发教学资源。

国家培训框架是联邦政府、州政府和领地政府之间共同签署的全国性协议,由证书培训框架(AQTF)和培训包(TP)组成。其作用和功能包括:确保对政府的培训投资进行质量保障监控;确保培训满足行业的特殊需求;确保通过培训生成的技能和获得的证书在全澳得到认证。

国家认证框架为全国所有的教育和培训认证提供了规范,它的主要目的是使资质证书能在全国通用,鼓励人们获得资质认证,达到获得哪一种类哪一层次的证书便可找到相应种类相应层次的工作。

该职业教育框架体系是建构在终身学习理念基础上的,其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另外,在执行过程中,联邦政府又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约束,所以都能落到实处。

以行业为主导,院校为主体,产教合作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一个鲜明特点是充分发挥行业主导、院校主体的办学作用,产教合作。首先,行业主导有关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宏观决策。国家和各州管理职业教育的组织机构,是以来自并代表行业意志的人员为主组成的,充分体现了行业的主导作用。其次,行业参与院校办学的全过程。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材编审、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都有行业人员参与,甚至起到决策作用。再次,行业负责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采用他方评估、使用方评估的方式是一种科学评估法。

以工作需要为前提,进行层次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都是在岗位能力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课程设置是从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发、反向推出专业需要的课程体系,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分层设计。在横向专业设置上,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前提,设置专业。如开设新专业,需根据全国行业组织对人才数量及能力要求的预测,由地方教育部门和行业组织审核确定,并须经过地方教育部门和行业组织的严格审核。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过程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考核评估与我国经常使用的课程考核或课程考试在概念上是类似的,但在方法上是不同的。它们的课程评估主要围绕技能、知识、态度三个方面进行。技能是指按照行业标准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能力;知识指按照行业标准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相关理论知识;态度指按照行业标准和工作场所的规定, 以安全、有效的行为方式去从事某项工作任务。评估过程依据培训包标准要求,运用评估指南,专业教师和企业雇主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估。评估的方式通常采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评估的内容强调能力本位,注重学生能做什么,评估的目的是让学生有进一步的提高和改进,达到满足自身与企业和雇主的需要。

以兼职教师为主,打造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在澳大利亚院校教师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没有年轻教师。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的招聘与选拔有着严格的规定,要求至少有5年以上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并获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而一个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需要2~3年的时间,所以一个大学毕业生要想成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至少需要七八年的时间,如果想成为文凭和高级文凭的专业教师,则需要更长时间,澳大利亚教师专兼比例为3∶7,大多数为企业兼职教师,师资队伍水平不言而喻。教师应聘之后,仍需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的学习,仍有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师资管理规定。院校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协会组织的标准制定、课程开发、教学评估等活动。

对我国高职发展的启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需求标准提出了新的需求,急需高职构建自己的教育体系,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瞄准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调研,明确专业定位 高职教育肩负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根本任务。因此,在专业定位之前,要进行细致的专业调研,从而更好地实现为社会服务,满足学生就业需求。专业调研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从而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背景调研,通过调研区域经济与行业的发展现状, 把握宏观层面人才需求的总体态势、区域经济特点;二是人才需求调研,通过调研获得毕业生就业岗位、岗位上具体工作项目、岗位升迁的完整准确信息,从而获取人才需求标准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工作内容,具体内容来源于毕业生、就业企业。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传统的高职“2.5+0.5”人才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专业团队急需根据专业自身特点,转变观念,创新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中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尤其是能力的要求,需要专业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抓两个环节,一是课程的设置,二是课程的编排。课程设置主要经历以下7个过程: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选取;核心课程确立;理论知识课程配置;实践课程设计;自主学习课程开发;公共基础与公选课配置。课程编排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抓住核心课程主线,设计从简单到复杂理论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递进和相互支撑关系,形成能力上的递进。

搭建各种有助于能力培养的渠道,创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运行模式 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措施把“教学做”融为一体,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条件,是国家教育部教高16号文件精神。专业建设要依据这一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总体设计人才培养过程,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运行模式,教中学,学中做。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没有一支具备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执教能力过硬、专兼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任何人才培养方案、模式设计的内容都无从谈起,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犹如纸上谈兵。因此,师资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通常通过培养、引进、企业挂职锻炼、聘用等途径,全面提升教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现代职教执教能力,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水平。

当前我国高职事业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同时不断审视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模式,对推动我国高职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改进方法 快乐作文 下一篇:浅谈学习环境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