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经 第4期

时间:2022-09-13 03:43:15

佛教徒分为四众。出家者两众:男谓之比丘,俗称和尚;女称比丘尼,俗谓之尼姑。在家者两众:男的称为优婆塞,意为清信士,即男居士;女的称为优婆夷,意为清信女,即女居士。

居士不是宗教职业者,各有其职业和谋生之道。多半是社会中、上层人士,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居士有其自由结合的团体,以旧时北京为例,除西安门内有华北居士林外,还有许多小社团,谓之“莲社”。例如西板桥长春寺内有太虚莲社,大六部口报恩寺内有清静莲社,崇文门外花市有妙德莲社。居士们定期到居士林或莲社礼佛诵经,只是自我修持,并不对外应佛事。

但是,有的居士家里死了人,不免要请同修们到家里去诵经。或者某位居士的亲戚、朋友家死了人,因家境贫寒,请不起和尚,于是就辗转相托,请几位居士来诵经。基于这种需要,有的莲社就组织了非职业性的经班。居士到民间去做佛事,完全是义务的,除了中午吃斋主一顿素斋而外,分文不取。但清末民初,一些满族佛教居士,为了维持因为朝廷消失而带来的生计问题,开始收费应丧家的经忏。于是也出现了“赶经忏”的半职业居士班子。

居士经班外出诵经,也会安设佛像、佛画、缎绣经幡、法器、法物。按照规矩,居士不能披红色金线袈裟。而只能在青袍之外搭上紫色的缦衣。居士经经坛上的正座居士,因不是正式出家人,无金刚上师资格,不能称为“放正”,而是称为“领众”。其服亦为青袍外加披紫色缦衣。居士经所用的荐亡文疏,贴在冥器上的《三宝示》以及斋仪折子上边都不能写“大德僧众”、“六合僧众”字样,而是写成“优婆塞众”。居士经虽然在经坛设备上不如和尚,但诵经、拜忏却非常认真,连一些僧人都自愧不如。更由于居士是义务的客情,所以必然受到斋主的礼遇。如每次下座休息时,本家必出人道谢,免不了要下跪三叩,口称:“各位老居士们,您多慈悲啦!”

除上述某些细节外,居士经从内容到形式与禅经基本上没什么区别。每坛照例为七位、九位、十一位、十三位不等。个别情况有用十五位者。白天经也多念诵《金刚经》。因为按佛教教义,居士没有做金刚上师的资格,如果放焰口是没有灵感的,起不到救度冥界诸鬼的作用,所以多不放焰口。但有的却认为,居士如果受过佛教密宗上师的灌顶,也可以放焰口。还有的居士放焰口时,专门请一位和尚来“放正”。这种说法、做法,在佛教界还有争议,始终还没有明确的譬论。如果,居士经不放焰口,就在诵罢《金刚经》、向佛交供时,再举行一个《蒙山施食仪》。

居士经的另一种形式是为亡人做往生普佛仪式,这往往是与出家僧人一起做。此礼仪不拘人数,男女居士均可参加,谓之随喜功德,多是在庙里举行。通常是举“炉香乍热”或“戒定真香”的香赞后,三称“莲池海会佛菩萨”,后即合诵《阿弥陀经》,然后转入《大弥陀赞》,进而举扬圣号。最后,排班到灵前(或灵位前)回向,即宣告功德圆满。

上一篇:平等 第4期 下一篇:阴阳家邹衍